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就醫時要選擇那些能為孩子著想的醫生

領孩子看病就醫, 要選擇那些能為孩子著想的醫生。 只想著支付銀行利息的醫生, 只想著在學會上發表研究成果的醫生, 是不能理解孩子的。 這樣的醫生, 本來服用內服藥就可以治癒的病, 卻讓孩子打針, 而且常常讓家長帶孩子去做一些不必要的檢查。

為孩子考慮的醫生, 不要求打針。 一打針, 孩子就感到害怕, 下次則不能老老實實地讓檢查了。 孩子一哭, 就無法知曉是因病得嚴重, 還是因害怕。 孩子哭時, 腹部用力, 就無法觸及胃、腸、肝, 也就無法診斷腸套疊和腹膜炎。

進行肌內注射, 如果位置選擇不當,

Advertisiment
在注射後孩子會發生各種障礙, 如肌肉萎縮、手腕和腳不能自由活動。

如果孩子沒有喪失意識, 不必打針, 吃藥就可以。 領取藥品時應問一下藥品的名稱, 以防萬一。

為孩子著想的醫生, 會親自向母親詢問各種情況。 因為母親最瞭解孩子的發病情況, 所以直接問母親更把握些。 讓護士問診的醫生不考慮母親的擔心, 只對症採取慣用療法。 遇到這種情況, 負責的醫生會仔細向母親講清情況, 而不是隨便亂用藥。

有的母親孩子沒病也常帶著孩子去看醫生。 有的醫生不向母親仔細說明情況, 就急於給孩子注射。 所以, 為了安全起見, 母親要形成詢問"剛才注射的是什麼藥"的習慣。 產科醫生給孕婦做X 線透視, 內科醫生給孩子打針,

Advertisiment
身為孕婦或母親要拒絕這些事情則需要相當大的勇氣。 但這是對孩子的愛。

如果能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 醫院就應留有充裕的時間讓醫生與患兒母親進行充分的交流。 為此, 不需要治療的就不治療, 儘量讓患者少跑幾次醫院, 盡可能地減少患者的數量。 在小兒科實行這種方法, 就現在的醫療體制而言, 則醫院難以維持。 有必要更新醫療體制, 但同時母親也要努力做到給予醫生充分的時間。

沒有就醫的必要時, 母親不要去麻煩醫生, 耽誤時間。

孩子有什麼異常時, 母親要分析判斷是暫時在家觀察, 還是去看醫生。 孩子稍有不適即去看醫生, 必定會造成醫院人滿為患的局面, 其直接後果是人們要排2~3 個小時的隊候診。

Advertisiment

與以前不同, 危及生命的突發疾病減少了。 比較可怕的是腸套疊這樣的病。

肺炎和白喉等急性發熱需及早治療的疾病, 現在也幾乎沒有了。

晚上突然發熱, 幾乎都是病毒性疾病(扁桃體炎或感冒)。 肺炎發作時, 呼吸急促, 表情很可怕。 纓兒一般不吃奶, 幼兒則不吃飯。

如果孩子和平日相比並沒有大的變化(意識清楚、問話能應答, 情緒穩定), 只是發熱的話, 與其深夜風風火火地把孩子送進急診醫院讓不熟練的青年醫生打針, 還不如等到笫2 天早晨再到經常就診的醫生那兒去就醫。

與此相反, 雖然醫生說不要緊, 但孩子卻與平日不同, 表現出從沒見過的衰弱時, 父母應向醫生強調孩子樣子有異常。 即使如此, 醫生仍不重視時,

Advertisiment
父母就應要求轉到上級醫院治療。 如果醫生拒絕要求, 父母就要越級到上級醫院說明情況, 不要在候診室消極等待了。

如果以前曾發生過類似的病症, 但卻不治而愈, 那麼不去看醫生也可以。 醫生的候診室因為有患傳染病的孩子, 帶孩子去也有被傳染的可能。

因感冒而發熱, 不用吃藥就好轉, 遇到這種情況, 母親要仔細記住孩子的狀態 (食欲、情緒、早晨起床時的姿態, 哄他時的樣子, 玩的方式)。 一發熱就看醫生, 吃解熱藥, 那麼就不能瞭解發熱自然下降時的樣子。 感冒本來能自然好轉, 對引起感冒的腺病毒沒有特效藥。 只要發熱不引起痙攣、不是高熱, 就不必使用解熱劑。 因為解熱劑可使體溫曲線紊亂, 而無法看清疾病發展的過程。

Advertisiment
孩子的耐熱能力比大人強。

孩子因嘔吐、腹瀉去看醫生時, 要把嘔吐物或瀉下的糞便原封不動帶去(不要只帶一部分)。 好不容易帶去了, 醫生卻不看, 這個醫生作為小兒科醫生是失職的。

久治不愈的病, 不只孩子受苦, 父母的壓力也很大。 如果小兒患有癌症、慢性腎炎、腎硬化、哮喘、血友病、先天性代謝異常等, 因為有公費醫療制度, 父母最好和醫院生活顧問, 或城、村衛生所商談治療辦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