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尹建莉:孩子“偷”家長的錢該怎麼辦?

問=淘淘媽

答=尹建莉

淘淘媽

尹老師:

您好。

我是您的忠實讀者, 您的書籍和教育理念對我影響很大, 教我學會了正確地理解和看待孩子們一些“小毛病”。

但是最近有一件事讓我覺得很苦惱, 就是我發現孩子在偷偷從我的錢包裡拿錢出去花, 我很擔心孩子這樣會不會養成小偷小摸的壞習慣, 將來“學壞”了, 您說, 我的擔心是多餘的嗎?

非常感謝您。

尹建莉

淘淘媽:

您好。

很多孩子小時候都有過偷偷拿家長錢的經歷, 這和他偷偷多吃一塊糖或打碎一個東西而不告訴家長一樣, 是一種偶然的現象, 是幼稚年齡階段的正常現象。

Advertisiment
如果家長給孩子的教育是正常的, 孩子的心理發育是正常的, 即使這些“壞行為”沒有被家長發現, 也會自愈。

當然, 如果家長發現孩子偷偷拿錢, 不要假裝不知道, 除了要心平氣和地和孩子談這件事, 在錢的使用上和孩子達成共識, 還要反思自己哪裡做錯了, 進行積極的修訂。

有些家長在金錢上對孩子管得非常嚴, 從不給孩子零花錢, 他們會對孩子說:“你想買什麼跟我說, 只要合理, 我都給錢。 ”這個規定看起來碗大湯寬沒問題, 事實上, 很多情況下“合理”或“不合理”, 是家長來判斷的, 它根本不是孩子的想法;而且孩子有時會有些屬於自己的小秘密, 不想跟你說, 比如某個同學, 尤其是異性同學過生日,

Advertisiment
孩子想送一個小禮物, 如果他手裡有一些零花錢, 就不會為難。

對孩子控制太嚴, 顯而易見的潛臺詞是不信任孩子。 信任不會讓孩子變壞, 相反, 家長看管得越緊, 孩子越容易找機會偷錢。 如果你的孩子之所以沒偷錢, 僅僅是因為你把錢看管得緊, 不讓他有機會拿到, 你在孩子的道德教育上至少失敗了一半。 孩子如果能在自主消費上和父母取得共識, 他就不需要偷偷摸摸, 沒有一個孩子天性喜歡幹偷偷摸摸的事。

細節也很重要, 可體現信任或不信任。 在給孩子錢時, 最好放心地讓孩子自己到抽屜或父母的錢包裡取出需要的錢數, 不要檢查, 也不要用狐疑的眼光打量孩子是否偷偷多拿了錢。 信任本身就是一種道德教育。

Advertisiment
誠實是本性, 說謊是技巧, 如果依本性能解決問題, 他是不需要再動用技巧去解決的。

另外, 家庭收入要對孩子透明。 並非一定得讓孩子知道存摺上的具體數額, 而是要坦然讓孩子知道家中的財務狀況。 至於具體數額讓孩子知曉到什麼程度, 這取決於家長自己。 注意要提醒孩子, 家庭財產數額是隱私, 不可以講給外人。 孩子往往樂於和父母共同知道一樁自家的“秘密”, 這樣他有主人公感覺, 覺得被尊重。 無論如何, 切不可用謊言來欺騙孩子。 我認識一位元家長, 她丈夫月薪1萬元, 但她為了防止上中學的孩子亂花錢, 就對孩子說爸爸每月只賺3000元。 本來房貸都還完了, 卻對孩子說還有20萬元的房貸。 這樣的謊話說得再天衣無縫,

Advertisiment
孩子也能慢慢察覺出來。 所以當她向我傾訴, 說她的孩子說謊、偷父母的錢出去亂花, 我一點也不覺得奇怪。

一個人之所以會“小時偷針, 長大偷金”, 多半是因為偶爾的過失被錯誤處理, 一直有負面能量不斷輸送給他。 比如, 有的家長平時對孩子監督得很嚴, 控制得很緊, 一發現孩子偷錢, 立即定性為“偷”, 鄙視孩子, 把孩子暴打一頓, 警告, 並開始像監督小偷一樣監督孩子, 一旦發現又有偷錢行為, 不但暴打, 而且去學校告訴老師, 讓老師做工作, 或是嚇唬孩子, 要把他交到員警那裡……這樣折騰下來, 孩子離小偷的身份就越來越近了。 沒有人天生是墮落的, 只有環境一直在營造一個小偷, 一個人才能最終成為小偷

對人性的不信任,

Advertisiment
可能是家長自我心理的一種投射, 反映的是家長自身的問題。 所以需要家長多反思自己。 真正的教育準備是完善自己, 在財富教育方面也一樣, 不但要求家長有好的教育理念, 還需要有好的財富觀。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