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尹建莉:控制是對孩子的情感勒索

控制是對孩子的情感勒索

一位媽媽說, 家裡的老人強制給孩子餵飯, 孩子邊哭邊嘔, 老人趁著孩子張嘴哭的時候趕緊再塞一口飯進去。 這位媽媽自己也被迫吃飯, 哪怕生病沒胃口也一定要吃, 因為老人認為“吃飯是正確的”。

人只有當真實感受被確認時, 才會產生幸福的存在感。 父母一旦中了“正確觀念”的毒, 就會漠視甚至完全否認孩子的真實感受, 家庭便成為地獄。 “你們不愛我, 看不見我, 只想控制我, 活著對我來說多麼羞恥啊!”

若你經常強制孩子吃飯, 孩子不會因此變得更健康, 而會學到“吃飯等於痛苦”;若你經常督促孩子學習,

Advertisiment
孩子不會因此擁有自主學習能力, 而會感受到“學習等於痛苦”;若你經常向孩子抱怨配偶的不是, 配偶不會因此變好, 但孩子卻學到了“婚戀等於痛苦”……父母的控制欲伸向哪裡, 孩子一生都將在那裡體驗到扭曲的痛苦。

父母可能婚姻不幸福、工作不理想, 即使有一大堆缺點也不要緊, 孩子並不需要完美的父母。 只要父母能管住自己, 不試圖去教育孩子怎麼生活、怎麼思考, 孩子就可以活出遠超出父母想像所及的精彩人生。 遺憾的是, 有的父母越是自己活得悲催, 就越有無窮無盡的欲望去操控孩子的一切, 甚至以死相逼。

親子關係中的控制與反控制, 往往是因為這些父母在自己的嬰兒期沒有得到及時的回應和撫慰,

Advertisiment
哭鬧不被理睬, 甚至被送到別人家寄養。 母親的不可控性和無法預期, 使嬰兒時時刻刻承受著“不存在感”, 這種感覺比死更可怕, 所以他們長大後才會瘋狂地追求控制。

例如, 有個媽媽曾經試圖不去控制孩子寫作業, 因為她內心其實知道, 自己每天盯著孩子寫作業, 並不會促進孩子學習好, 只會讓孩子對學習越來越厭惡。 她下定決心不再管孩子寫作業的事情, 但是一看到孩子一會兒看電視, 一會兒吃零食, 內心就如同一萬隻螞蟻在抓咬, 痛苦萬分。 這個痛苦驅動著媽媽要去管教、控制孩子, 因為只有控制住孩子, 她的痛苦才可以緩解, 跟毒癮發作一樣。

所以, 我每次講“不控制孩子, 孩子的問題就沒有了”時,

Advertisiment
總會遭受很多父母的激烈反對。 反對的理由是:不管教, 孩子就會墮落。 但這個理由根本站不住腳, 已經有那麼多得到自由的孩子發育得聰明、健康、善良、有同理心, 這些都無法說服父母放下控制, 因為真正的原因在於:管教孩子是這些父母“毒癮”發作時緩解痛苦的毒☆禁☆品。

我大學畢業時, 媽媽反復打電話逼問我工作的事, 每一次我都感覺自己被擊碎了, 於是賭氣說:“你再逼我, 我就自殺。 ”媽媽很氣憤, 但還是一個電話接著一個電話地打過來。 我感覺自己好像被甩了出去, 突然意識到這種彼此較勁的做法太荒誕了。 我想改變媽媽和媽媽想控制我, 有何區別呢?我被逼得想自殺, 不僅是因為媽媽的控制欲,

Advertisiment
還因為我也想控制她, 讓她悔悟, 讓她明白我有多痛, 正是這樣的改造欲望, 把我和媽媽緊緊捆綁在一起。 我若放手, 沒有人能抓得住我, 囚禁我的不是別人, 而是我自己。 若我心中沒有控制別人的欲望, 任何人也無法控制我。

輪回有巨大的推動力, 使我們把痛苦轉嫁給孩子、配偶。 有一次, 我因為一點小事不如意, 覺察到自己強烈地想要把控制的魔爪伸向別人。 我知道自己一張口就要去指責、控制別人, 於是兩天不說話, 只跟自己的痛苦在一起。 這也許不算個好方法, 但若父母有強大的意願, 管住自己不控制孩子, 苦可終止矣。

若未品嘗過愛和自由, 父母會誤以為與孩子的關係只有控制。 心理病態的父母經常威脅孩子:“你不讓我管是吧?好,

Advertisiment
以後你的任何事我都不管了!”孩子感受到的要麼是被控制, 要麼是被拋棄。 這就是父母如此懼怕自由的原因——自己內心不自由, 也恐懼給孩子完全的自由。 正是因為恐懼, 才會對自由投射各種負面聯想。

我最欣賞的兒童教育家、《愛和自由》的作者孫瑞雪老師說:“若想知道自由的價值, 看看走地雞就知道了。 ”無論動物還是人, 文化還是經濟, 自由都會帶來最好的發展。 父母在哪個方面不控制孩子, 孩子就會在哪個方面發展得好。

有一個億萬富翁的父親, 為了兒子出國, 把公司事務丟在一邊, 每天陪兒子學雅思。 他總是抱怨兒子:“這麼大了, 還讓父母操心。 ”接受心理諮詢後, 愛意突然從這位父親心中湧出, 他真誠地對兒子說:“你想出國很好, 不想出國也好;考得上學校很好,考不上在家待著也好。我們都可以接受所有的結果。”聽到父親的話,兒子從頭到腳放鬆下來,從未有過的幸福感在綻放。後來,兒子自己解決了出國留學的全部事情。

有的家長會疑惑:到底什麼事情該管,什麼事情可以不管?判斷的方法是:這究竟是誰的事情?如果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無論父母多麼看不慣,也要努力管住嘴巴,內觀自己。假如孩子希望聽到父母的意見,那麼父母最好與他分享活生生的體驗,而不僅僅是告知“高明”的結論。少一個答案,孩子的人生就多一種可能。

有位媽媽說:“用愛和自由養育孩子,經常會遭到周圍人的反對和嘲諷,壓力很大。”我問:“那些反對你的人,他們的精神生命是不斷成長的,還是越來越扭曲、痛苦的?”“他們自己就過得很痛苦,還總是教育我該怎麼帶孩子。”所以,如果你也一樣,總是被這樣的人反對,你就應該知道其實自己做對了。

不想出國也好;考得上學校很好,考不上在家待著也好。我們都可以接受所有的結果。”聽到父親的話,兒子從頭到腳放鬆下來,從未有過的幸福感在綻放。後來,兒子自己解決了出國留學的全部事情。

有的家長會疑惑:到底什麼事情該管,什麼事情可以不管?判斷的方法是:這究竟是誰的事情?如果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無論父母多麼看不慣,也要努力管住嘴巴,內觀自己。假如孩子希望聽到父母的意見,那麼父母最好與他分享活生生的體驗,而不僅僅是告知“高明”的結論。少一個答案,孩子的人生就多一種可能。

有位媽媽說:“用愛和自由養育孩子,經常會遭到周圍人的反對和嘲諷,壓力很大。”我問:“那些反對你的人,他們的精神生命是不斷成長的,還是越來越扭曲、痛苦的?”“他們自己就過得很痛苦,還總是教育我該怎麼帶孩子。”所以,如果你也一樣,總是被這樣的人反對,你就應該知道其實自己做對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