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屬於寶寶們的交際禮儀

我們經常會在公共場所裡看到小朋友大吵大鬧, 到處跑來跑去, 還不時撞到別人。 雖然說小孩子活潑好動, 但是不分場合的活潑亂動就會變成不懂禮儀的好孩子。 這種情況往往會造成家長的困擾, 令家長感到難堪。 那麼, 如何杜絕這類情況的發生, 家長又能做些什麼呢?
孩子見人不知問候
首先, 在見面前, 一定要先告訴孩子“待會兒會見到什麼人”、“要如何稱呼”, 以及“該說什麼”, 讓他有心理準備, 甚至可先練習一下。 見了面, 要給孩子留時間, 而不是大人忙著說話, 突然間, 發現孩子還沒和對方打招呼,
Advertisiment
就急著催孩子, 結果越催越糟。 家長應該做的是鼓勵他把先前練習過的說出來, 如果真是害羞, 一時怯場, 讓孩子點點頭, 笑一下也可以。
回家後, 則要極力讚賞孩子今天所做的事。 例如, “你今天和隔壁爺爺奶奶打招呼了, 做得很好。 ”其實孩子都很精明, 當他發現“嘴甜”可讓大家都開心, 又可得到獎賞時, 他會很樂意去做這件事。

禮儀寶寶
孩子在公共場所吵鬧不休
要處理這個問題, 事先預防是關鍵。 外出前先告訴孩子, 外出的目的是什麼, 讓他知道會發生什麼事。 出門前, 也要先跟孩子說好規則, 確定他已經聽明白, 並問他是否能遵守。
到了外邊, 這些規則一定會被打破, 但家長要耐心地提醒與糾正, 直到孩子遵守。 同時, 家長也要堅守自己的原則,
Advertisiment
例如, 孩子在超市奔跑吵鬧, 屢勸無效時, 可問他:“你是要安靜下來, 還是要離開?”如果孩子不聽勸說, 就冷靜地帶他回家, 千萬不要捨不得選好的物品。 讓孩子清楚明白, 除非在公共場所表現得宜, 否則不能再出門。 下次出門前, 可再和孩子談一次, 是否瞭解這些規則, 能不能遵守, 如果不能, 就把孩子托給其他朋友, 大家按需要輪流外出購物, 這樣也能讓孩子學會自我控制。
還有一些小技巧。 例如, 別在吃飯前或午睡時間帶孩子出門, 因為那會讓他們更興奮, 難以控制, 孩子吃飽睡足了, 大人也比較輕鬆。
如何帶孩子去餐廳
帶孩子出去吃飯或聚餐, 也得做“預防”工作。 出去前, 先跟孩子說明狀況, 像是到餐廳不能大聲喧嘩等。
Advertisiment

就餐前, 可先為孩子準備小點心, 或帶他們四處走走, 縮短呆坐在高椅子上的時間, 看看餐廳周圍的擺設或環境, 讓孩子有點樂趣。 用餐時, 別一口氣就把孩子喂飽, 而是和大人進食的速度差不多, 否則孩子一飽就精力充沛, 很難再坐得住。
在這過程中, 還可從孩子的“百寶袋”裡掏出好玩的東西吸引他。 像是童話書, 讓孩子一頁一頁地翻。 童話書比其他玩具更適合帶到餐廳, 因為它不容易掉落一地。 也可拿出家裡的相本, 孩子喜歡看自己的照片, 還可以問他:“這是在哪裡拍的?”“那天做了什麼事?”讓孩子沉浸在愉快的回憶情緒中。
大人講話, 孩子插嘴
如果碰到這種情況, 要先心平氣和地告訴孩子:“打斷別人的談話是沒有禮貌的行為。
Advertisiment
”但也要謹守原則, 千萬別在孩子插嘴時回應他的要求, 否則他會不斷重複這可得逞的行為, 儘管你已說了上百遍:“這是不禮貌的。 ”但在談話告一段落後, 要主動問孩子:“你想做什麼, 我現在可以來幫你。 ”讓孩子明白, 這時候才能聽他說話, 滿足他的需要。
教孩子說禮貌用語
所有的幼稚教育專家都認為, 要孩子養成這個好習慣, 父母得以身作則。 如果孩子常聽到爸爸媽媽用“請”字與人溝通, 自然而然會明白它該怎麼使用。 日本兒童生活研究所所長石井哲夫在《如何培育第一個孩子》一書中提醒父母, 如果希望孩子有個良好的交流習慣, 就要在日常生活中隨時說“請”、“謝謝”、“對不起”, 因為這都是保持人際關係的良好基礎。
Advertisiment

小編總結:要讓寶寶做到人見人愛, 就要教會他們屬於寶寶們的交際禮儀。 寶寶們的交際禮儀, 都是由父母雙方教育以及影響的。 交際禮儀, 不是天生所具有的, 還需要後天的培養。
(兼職編輯:李欣儒)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