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崔玉濤:大便稀就是腹瀉?錯了

很多家長看到寶寶大便偏稀就認為寶寶是腹瀉了, 其實不一定。 腹瀉是一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數增多和大便性狀改變為特點的兒科常見病症。 “變稀”和“增多”是腹瀉的特點。 但是判斷寶寶有沒有得了腹瀉並不是依據每天的排便次數和性狀, 而是依據排便次數增多和大便性狀的改變狀況。

排便問題+各種不適症才是腹瀉

很多母乳餵養的寶寶大便偏稀, 次數相對多, 但不一定是腹瀉。 母乳餵養的正常寶寶可能每天排便6-12次, 也可能每3-4天排便一次。 如果寶寶進食正常、生長正常、大便化驗正常,

Advertisiment
他的排便就屬於正常。

母乳中含有可溶性纖維素——低聚糖, 具有“輕瀉”作用, 再加上母乳餵養寶寶的腸道中以雙歧桿菌佔優勢, 所以母乳餵養寶寶大都大便偏稀, 次數偏多。 但這絕不是母乳的缺點, 母乳不僅可保證寶寶腸道健康發育, 還可以保證寶寶免疫系統成熟。

怎樣才算真正的腹瀉呢?除了排便問題, 寶寶還會出現哭鬧、進食差、睡眠不安等其他不適症狀, 體重增長也會受到影響。 爸爸媽媽不能僅僅根據寶寶大便偏稀就判斷寶寶腹瀉。

寶寶腹瀉了 千萬別立刻止瀉

有些父母發現寶寶腹瀉之後, 就不停地找各種辦法來給寶寶止瀉, 生怕寶寶把營養的東西都拉出來了。 其實腹瀉是一種腸道的自我保護反應。

Advertisiment
腹瀉是感染性因素或非感染性因素對腸黏膜刺激引起的吸收減少和/或分泌增多的現象, 通過腹瀉可以排除病菌等有害物。

治療腹瀉應重點解決原因, 而不是單純止瀉。 腹瀉時雖然可能因丟失水分過多造成脫水, 但僅僅止瀉, 更容易導致病菌、毒素、代謝物滯留於腸內。 如果這些物質被回吸收後, 會對人體造成更嚴重的損傷。

比如細菌性腸炎時, 腸道內致病細菌造成腸黏膜損傷, 引起膿血便, 此時若止瀉, 腸道內大量細菌和毒素就會留到體內, 引起更嚴重的後果——毒血症或敗血症, 所以寶寶腹瀉時立馬止瀉並不是明智之舉。

寶寶腹瀉時的三大最佳飲品

一看到寶寶腹瀉, 有些父母根據老一輩的經驗, 就馬上給寶寶補鹽水、糖水,

Advertisiment
被食物等等, 殊不知, 這些東西都只會加重寶寶的病情, 腹瀉是止了, 但卻是對寶寶身體最大的傷害, 嚴重的還會導致寶寶脫水更嚴重。 不立馬止瀉是對, 但是一段時間之後, 看到寶寶症狀沒有多大的好轉, 一定要喂給寶寶以下飲料:

1、蘋果汁:直接把蘋果放入榨汁機中攪拌, 不到幾分鐘就有可以有蘋果汁給寶寶止瀉了;

2、放掉氣的可樂:只要把可樂瓶擰開放掉氣即可, 如果你家寶寶小於3歲就別用了;

3、米湯:水開後, 下入大米, 煮10分鐘關火, 取米湯。

這些液體均含有豐富的電解質, 獲取方法容易方便, 還可以有效預防因腹瀉引起的脫水。

瀉到什麼程度才要看醫生

對於寶寶腹瀉, 媽媽會出現兩種極端情況, 一是火速送往醫院;二是在家自己治療,

Advertisiment
認為是小事, 很快可以康復。 其實不然, 如果腹瀉引起寶寶脫水, 並出現以下兩種情況必須看醫生:

1、病情非常嚴重, 如高熱、精神狀況非常差、嘔吐嚴重等;

2、腹瀉導致孩子出現了脫水的症狀。 如孩子已經連續4個小時沒有排尿, 口腔黏膜比較乾燥, 哭的時候沒有眼淚等, 這些都是脫水的早期表現。 遇此情況, 必須及時帶孩子到醫院, 進行補液治療, 否則有可能使病情加重。

爸爸媽媽能配合醫生做些啥?

其實當寶寶遇到腹瀉的時候, 爸爸媽媽除了讓自己儘量不緊張之外, 還可以通過一些小記錄説明到醫生給予寶寶最適當的治療, 例如可以用個小本子記錄下以下的狀況:

1、腹瀉前有無不適表現、是否有嘔吐;

Advertisiment

2、腹瀉次數和顏色、性狀;

3、排尿量和間隔時間, 特別是就診前最後一次排尿時間;

4、預防脫水可少量多次飲淡糖鹽水, 若4小時內沒有排尿, 應該到醫院輸液;

5、體溫超過38.5℃時服用退燒藥;

6、留取大便標本置於小瓶、小盒或保鮮膜內, 排便後2小時內送到醫院檢測。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