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崔玉濤:寶寶體溫高不一定發燒

爸爸媽媽們, 你們知道寶寶發燒時, 怎樣量體溫才是正確的呢?孩子體溫升高和發熱應該如何區分呢?寶寶異常的體溫升高又是什麼情況呢?且聽崔玉濤醫生講解吧。

怎樣給孩子測量體溫才準確

平時提及的體溫, 指的是體表溫度。 為能較準確反映體內溫度, 通常測量體表腔溫度, 可通過外耳道測溫或通過腋窩測溫。 當體溫>38.5℃, 應服退熱藥物。

有時會測量口腔內、肛門內溫度。 這些部位溫度更接近體內溫度。 體內溫度稍高於體表溫度, 所以口溫或肛溫超過39℃需要服用退熱藥物。

孩子發熱時, 家長不要太糾結哪種體溫計更加準確。

Advertisiment
實際上, 測量方式決定體溫計的準確程度。 若測定腋溫, 腋窩必須形成封閉的小空間, 將體溫計置於小空間內才可獲得準確體溫。 若使用耳溫計, 探頭必須將外耳道完全封閉, 才能獲得準確耳溫。 肛溫測定較為準確, 是因為密閉性好, 但不方便常規家中使用。

根據嬰幼兒的特點, 兼顧快速、準確、安全等因素, 在家庭中最為簡易的方式還是建議使用耳溫槍式溫度計。 測量前, 家長輕輕向外拉直孩子的耳廓, 將體溫槍全部阻塞外耳道, 再開啟測量。 如果測量溫度超過38.5℃, 就要給孩子服用退熱藥物。

怎樣區分孩子正常的體溫升高和發熱

孩子的體溫易於波動。 感染、環境以及運動等多方面因素都可使孩子的體溫發生變化。

Advertisiment
孩子體溫的升高不一定就是異常, 也就是說, 體溫的升高不一定就是發熱。 若有短暫的體溫波動, 但全身狀況良好, 又沒有其他異常表現, 家長就不應認為孩子在發熱。

其實, 就像我們大人在運動後體溫會有所升高一樣, 小兒哭鬧、吃奶等正常生理活動後, 體溫也會升高。 一般情況下, 體溫不會升得太高, 多為37.5℃-38.0℃之間。 體溫升高是由於哭鬧、吃奶等正常生理活動導致肌肉產生了更多的熱量。 這些原因導致的體溫升高, 在運動結束後會很快回復到正常水準。 也就是說, 不能只根據體溫作為確定異常的指標。 遇到這些情況時, 家長可繼續觀察孩子體溫的變化, 一般不需任何處理。

正常人體溫在一定的範圍內波動:一般腋窩溫度為36℃-37.4℃。

Advertisiment

體溫超過37.5℃定為發熱, 俗稱發熱。 進一步劃分為:37.3℃-38℃為低度發熱;38.1℃-39℃為中度發熱;39.1℃~41℃為高熱;超過41℃為超高熱。

異常的體溫升高(發熱)

體溫異常升高也就是發熱, 與哭鬧後造成的體溫升高是不同的。 發熱時不僅體溫增高, 還同時存在因疾病引起的其他異常表現, 例如面色蒼白、呼吸加速、情緒不穩定、噁心、嘔吐、腹瀉、皮疹等。 由於小兒個體差異和導致疾病原因的不同, 發熱的表現和過程存在很大的差別。 比如同樣是肺炎, 有的孩子發熱不高, 有的孩子高熱達39℃~40℃;又比如上呼吸道感染的發熱可持續2~3天, 而敗血症可持續數周。 發熱的起病有急有緩, 有的先有寒戰繼之發熱, 有的發熱很高但四肢及額頭發涼。 所以, 用手觸摸四肢及額頭很難察覺發熱,

Advertisiment
而觸摸胸腹部就會感覺到小兒發熱。

怎樣才算發熱, 確實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 除了量體溫外, 還要仔細觀察孩子的各種表現。 一方面可以做到心中有數, 另一方面可以為醫生提供較可靠的資訊。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