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和出疹都是小兒常見疾病問題。 發熱同時出疹, 應考慮麻疹、風疹、水痘、猩紅熱等感染性疾病, 還要考慮藥物引發的藥疹, 有時還會見到熱疹(特別是在夏季)。 發熱之後出疹, 主要見於病毒感染, 典型的是幼兒急疹(熱退疹出)。 無論皮疹與發熱的連帶關係如何, 出疹還是應尋找醫生確診。
任何致熱源都可引起發熱, 致熱源包括病毒、細菌、過敏原等。 有時, 運動後也會出現發熱。 人體抵抗力強, 並不意味著不得病, 而是意味遇到感染等病症後, 很快能夠抵抗過去。 如果孩子發熱後, 很快恢復正常, 就說明孩子抵抗力強。
Advertisiment
發熱時, 特別是高熱, 可以使用溫水浴或溫濕敷。 由於皮膚可以主動調節體內的散熱, 皮膚血管擴張, 易於體內熱量散發到環境內;皮膚收縮, 易於保持體內熱量。 溫水澡或溫濕敷可以促進皮膚血管擴張, 易於體內熱量散發, 易於降溫。 只要使用水的溫度高於皮膚溫度, 即可達到以上效果。
發熱同時出現手腳、肛門處的水泡樣皮疹, 再加上咽部小泡, 應考慮是手足口病。 手腳和肛門的皮疹對孩子無嚴重損傷, 只是口腔內水泡, 破潰後引發咽部疼痛, 造成進食水困難。 多給孩子飲水, 不僅增加水入量, 而且可通過喝水沖洗咽部, 避免交叉細菌感染。 此時, 引用含糖水不如白水效果好。
孩子出現發熱時,
Advertisiment
病毒感染往往會引起高熱, 體溫可達39-40度。 不要因體溫的高低判斷病情的程度。 高熱時, 只要小兒精神狀態好, 同時不伴有嚴重咳嗽或腹瀉、嘔吐, 就不要過於緊張。 退熱針的效果並不優於口服退熱藥。 往往靜脈輸液後退熱, 不是靜脈輸液中藥物作用所致, 而是靜脈輸液的液體增加了液體攝入。
高熱時, 建議兩種退熱藥(布洛芬、對乙醯氨基酚)交替使用, 目的是在保持退熱效果同時, 減少每種藥物使用總量, 可避免藥物的副作用。 但退熱藥只是調控大腦體溫調節中樞。 是否能最終達到退熱效果,
Advertisiment
發熱是小兒常見疾病現象, 每個孩子都會遇到。 正確理解發熱(發熱是人體保護機制之一);合理處理高熱;針對原因用藥, 才會有效地控制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