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崔玉濤:最容易誤判的寶寶6大常見病

一、寶寶高燒幾天不退是怎麼回事?

1.首先判斷嬰幼兒高熱期間有無明顯的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狀。

平時總是說嬰幼兒高熱期間若沒有明顯的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狀, 應懷疑幼兒急疹。 特別是對於出生後第一次發燒的嬰幼兒可能性更大。 一般高熱持續3天后, 隨著體溫下降會有皮疹出現。 皮疹一般持續3天左右。 對於皮疹無需特別治療。 當高熱持續已超過3整天, 還是應該去看醫生, 排除一些疾病。

幼兒急疹是典型的病毒感染, 整個病程約一周。 頭三天以高熱為主, 體溫可達39-40度。 此間, 除了高熱往往無其它不適。

Advertisiment
三天后, 體溫逐漸恢復正常, 同時從顏面部開始出現紅色皮疹, 迅速散播到全身。 持續3天左右自然消退。 整個過程除退熱, 無需特別治療。 幼兒急疹是考驗新手父母的一道難題。

由於幼兒急疹的確診為馬後炮, 遇到高熱後出疹, 多可確定。 遇到出疹, 家長不應驚慌, 而應放心才是。 因為這種熱後的出疹, 既不怕風, 也不怕水, 不需特別護理, 等待3天自行消退。 出疹期間, 不癢不痛, 無需特別治療。 疹退後不留痕跡, 更不留疤。 熱退後出疹, 即是疾病即將痊癒的徵象。

Advertisiment

2.如果是感冒發燒, 一定要記住, 給孩子體內補充充足水分, 這樣退熱藥才能起作用。

發熱時, 若體溫未達38.5度, 考慮用物理降溫, 包括多飲水、溫水浴、退熱貼等。 只有體溫超過38.5度, 才需用退熱藥物。 其實退熱藥物也是迫使人體通過皮膚散熱的過程。 若體內水分不夠, 不論是物理降溫, 還是藥物降溫, 效果均不滿意。 若孩子不接受一種物理降溫方式, 可使用另外一種。

孩子發燒時, 家長不要糾結哪種測量體溫的方法更加準確。

Advertisiment
任何一種方法測量出體溫超過38.5度, 都應給孩子服用退熱藥(對乙醯氨基酚或布洛芬)+物理降溫(多喝水、熱水浴、溫濕敷等)。 家長一定要記住, 體內水分充足, 退熱藥才能起作用。 所以, 保證液體入量, 對退燒來說, 至關重要!

不論是服退熱藥, 還是物理降溫, 最終退熱都要經皮膚發汗、呼吸、排尿、排便等生理過程而實現, 其中經皮膚散熱是最主要途徑。 退熱藥只通過刺激人大腦中樞迫使體內增加散熱。 若體內水分不足, 即不能有效散熱。 這就是為何發熱幾天, 退熱藥不靈的原因。 發熱時多飲水或奶等液體甚為重要!

二、寶寶在春季為何特別容易腹瀉?

1.由於神經系統對胃腸的調節功能差, 所以, 飲食稍有改變, 都可引起腹瀉。

孩子出現腹瀉,

Advertisiment
應留取大便標本進行大便常規+便潛血+輪狀病毒抗原的檢測。 如果檢測結果為陰性, 考慮是應用抗生素3天所致的抗生素相關性腹瀉。 抗生素相關性腹瀉不僅可導致菌群失調, 還可導致乳糖不耐受。 建議:益生菌;母乳+乳糖酶或不含乳糖配方粉;簡單易消化輔食。 堅持一到兩周。

如果母乳餵養嬰兒出現腹瀉, 可以繼續保持母乳餵養+益生菌製劑(不含牛奶、不含乳糖)。 如果3天后腹瀉仍嚴重, 說明嬰兒對母乳中的乳糖出現不耐受現象。 建議此時在母乳餵養的基礎上, 添加外源性乳糖酶。 將母乳停掉, 換成無乳糖配方不是明智的選擇。

配方粉餵養嬰兒患上輪狀病毒引起的腹瀉時, 一定要將配方粉換成無乳糖配方。

Advertisiment
輪狀病毒等病菌可損傷小腸黏膜表面, 造成位於其表面的乳糖酶受損, 從而引起對配方奶中的乳糖出現不耐受現象, 加重和延長腹瀉。 無乳糖配方, 是利用麥芽糖糊精替代了乳糖, 仍屬均衡營養配方, 利於腹瀉的治療。

2.腹瀉患兒大多數是2歲以下的寶寶, 6~11月的嬰兒尤為高發,且發病率僅次於急性呼吸道感染。

小兒腹瀉病是由多種病原及多種病因而引起的一種疾病。患兒大多數是2歲以下的寶寶,6~11月的嬰兒尤為高發。腹瀉的高峰主要發生在每年的6~9月及10月至次年1月。夏季腹瀉通常是由細菌感染所致,多為黏液便,具有腥臭味;秋季腹瀉多由輪狀病毒引起,以稀水樣或稀糊便多見,但無腥臭味。

腹瀉的發病率僅次於急性呼吸道感染,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進行治療,死亡率也很高。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是腹瀉所導致的身體脫水和體內電解質紊亂。

三、寶寶幾天不大便該怎麼辦?

1.如果排便間隔長且難排出兼有腹脹、哭鬧等應請教醫生排除是否因肛門、結腸發育等原因。

很多家長認為嬰兒最好一天排一次便,最多兩次。如果排便間隔長於一天,懷疑便秘;如果一天排便超過三次,認為腹瀉。每個孩子有著自己的胃腸狀況和排便規律。只要進食正常;生長正常;生活規律能輕易保證;排便過程不費勁,就不要過於關注排便的間隔時間。應關注結果,不要過於強調過程。

由於便秘,幹結的大便會導致肛門損傷,引起排便時帶血。其血液附著於大便外,不與大便混合。解決便秘是關鍵。服用纖維素效果比較理想。如果同時服用益生菌,效果會更明顯。頭兩天,需要使用開塞露,排空結腸中已乾燥的大便。便秘解決後,鼓勵進食富含纖維素的青菜等,維持正常排便。

2.如果奶消化吸收的好,食物殘渣少,排便間隔長且大便不幹則有可能是攢肚。

排便間隔時間長“攢肚”與便秘(大便幹結)不同。很多嬰兒會有排便間隔長的情況。如果奶消化吸收的好,食物殘渣少,排便間隔長且大便不幹(差結論)。如果排便間隔長,且總有便意但很難排出,且腹脹、哭鬧明顯應請教醫生,排除是否因肛門、結腸發育等原因所致。多數情況下排便間隔長都是生理現象。

四、寶寶身上起的紅疙瘩是什麼?

1.有可能是血管瘤:多發生在周歲內,表現是疙瘩逐漸增大、膨隆,待紫紅色後逐漸正常。

血管瘤,特別是草莓狀血管瘤,在新生兒中並不少見。每遇到這個問題,家長都非常憂心忡忡。諮詢醫生並等待觀察。很多嬰兒在一歲內,血管瘤會有增加的勢頭;一歲後,開始縮小。每隔2-4周,在旁邊有尺規的前提下拍照,這樣很容易讓醫生瞭解血管瘤大小及顏色的變化。過早手術未必能根治。

皮膚血管瘤隨孩子長大會有明顯變化。大多數在生後一歲內血管瘤範圍逐漸增大、膨隆,隨後紫紅色血管瘤上逐漸出現正常皮膚。由多個點狀逐漸擴大,同時血管瘤逐漸變癟,大多數於生後2歲後消退。對於增長快速或本身體積較大、部位較深的病例,可根據情況服藥、局部注射、鐳射或手術治療。

大家較熟悉青色胎記,俗稱蒙古斑。隨孩子長大,絕大多數自行消退。對於眼皮、眉間、頸後等部位出現的不同程度的紅色印記,大家比較擔心,懷疑是否為血管瘤。絕大多數仍是胎記,多於生後2-3歲內自行消失,無需治療。只有局部紅印逐漸變成紫紅色,且局部高出皮膚的現象才考慮為血管瘤。

2.也不排除濕疹的可能,誘發因素如奶、海鮮食品、花粉等都可能誘發它。

濕疹是嬰兒時期常見的皮膚病,一般是身體變態反應引起的。外界各種誘發因素如奶、海鮮食品、花粉等都可以刺激濕疹反復發生或者加重;濕疹容易發生還有本身的因素,嬰兒的皮膚角質層比較薄,毛細血管豐富,對各種刺激因素較敏感。出生2-3個月容易發生,外用藥物可減輕症狀,常反復發作;1歲後逐漸減輕,2歲後多數可自愈。

五、寶寶睡覺時哭鬧是什麼原因?

1.包括新生兒在內,出現睡眠不安,陣發哭鬧,頻繁"饑餓"等現象,應考慮嬰兒腸絞痛。

對4-6個月以內的嬰兒,包括新生兒在內,出現睡眠不安,陣發哭鬧,頻繁"饑餓"等現象,應考慮嬰兒腸絞痛。原因與胃腸發育不成熟有關,其中對牛奶不耐受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多趴著可緩解腹痛,西甲矽油和益生菌也可部分緩解腹痛。對於配方粉餵養的嬰兒換成部分水解配方會有較好的效果。

2.很多嬰兒都有腸絞痛現象,表現為排氣多、排便費勁、易打嗝和溢奶、睡眠不安等。

很多嬰兒都有腸絞痛現象,只是表現有差異。有些排氣多,易打嗝和溢奶;有些排便費勁,但大便並不幹;有些睡眠不安,易被吵醒,只有抱著睡才安靜;有些易哭鬧,甚至突然出現劇烈哭鬧,如同被針紮了一樣。不論有那些表現,有腸絞痛的嬰兒應生長正常。若生長緩慢,應諮詢醫生,尋找原因。

嬰兒肚臍處鼓包,手指按壓可恢復,鬆開後又鼓出的現象為臍疝。臍疝部位是胎兒期臍帶附著部位,此部位缺少肌肉。生後臍帶剪短,此部位將逐漸被肌肉附著,形成完整的腹壁。出生後嬰兒出現腸內脹氣—腸絞痛,會導致臍部凸出。對於臍疝,不需任何特殊處理,隨腸絞痛好轉而自行恢復。

六、寶寶睡覺為什麼會打鼾?

1.寶寶睡覺若總有呼嚕聲,但無咳嗽、發熱等上呼吸道感染表現,應該是喉軟骨軟化。

幾個月內嬰兒,若嗓子總有呼嚕聲,但無咳嗽、發熱等上呼吸道感染表現,應考慮是喉軟骨軟化。由於嬰幼兒軟骨內鈣質沉著不足,呼吸時喉軟骨會出現擺動,發出呼嚕聲。嚴重者,會出現嗆奶。只要正常餵養,6-12個月內會自然好轉,症狀逐漸消失。任何藥物不能加速好轉過程。

對於腺樣體肥大的兒童,確定是否需要手術摘除肥大的腺樣體,應考慮孩子睡覺時打呼嚕的程度,還應考慮孩子睡覺時出現呼吸暫停。只有在醫院內進行睡眠監測,確定孩子是否有呼吸暫停,以及呼吸暫停的次數,是決定手術與否的金標準。

2.若寶寶睡覺前哭鬧過,則睡覺時狹窄鼻道便容易阻礙氣流通過,熟睡後就會出現鼾聲。

嬰兒的鼻道狹窄,容易阻礙氣流通過,呼吸就易有雜音或是熟睡後會出現鼾聲。再加上平時容易哭鬧,哭鬧後的眼淚、鼻涕再加上分泌物,也會阻礙氣流通過,出現鼾聲;仰睡時,舌頭也會往後掉,也會出現鼾聲。嬰幼兒的鼾聲多半受到生理性發展的影響,三四個月大後就會逐漸改善。平時父母注意幫寶寶清潔鼻腔的分泌物即可。

6~11月的嬰兒尤為高發,且發病率僅次於急性呼吸道感染。

小兒腹瀉病是由多種病原及多種病因而引起的一種疾病。患兒大多數是2歲以下的寶寶,6~11月的嬰兒尤為高發。腹瀉的高峰主要發生在每年的6~9月及10月至次年1月。夏季腹瀉通常是由細菌感染所致,多為黏液便,具有腥臭味;秋季腹瀉多由輪狀病毒引起,以稀水樣或稀糊便多見,但無腥臭味。

腹瀉的發病率僅次於急性呼吸道感染,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進行治療,死亡率也很高。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是腹瀉所導致的身體脫水和體內電解質紊亂。

三、寶寶幾天不大便該怎麼辦?

1.如果排便間隔長且難排出兼有腹脹、哭鬧等應請教醫生排除是否因肛門、結腸發育等原因。

很多家長認為嬰兒最好一天排一次便,最多兩次。如果排便間隔長於一天,懷疑便秘;如果一天排便超過三次,認為腹瀉。每個孩子有著自己的胃腸狀況和排便規律。只要進食正常;生長正常;生活規律能輕易保證;排便過程不費勁,就不要過於關注排便的間隔時間。應關注結果,不要過於強調過程。

由於便秘,幹結的大便會導致肛門損傷,引起排便時帶血。其血液附著於大便外,不與大便混合。解決便秘是關鍵。服用纖維素效果比較理想。如果同時服用益生菌,效果會更明顯。頭兩天,需要使用開塞露,排空結腸中已乾燥的大便。便秘解決後,鼓勵進食富含纖維素的青菜等,維持正常排便。

2.如果奶消化吸收的好,食物殘渣少,排便間隔長且大便不幹則有可能是攢肚。

排便間隔時間長“攢肚”與便秘(大便幹結)不同。很多嬰兒會有排便間隔長的情況。如果奶消化吸收的好,食物殘渣少,排便間隔長且大便不幹(差結論)。如果排便間隔長,且總有便意但很難排出,且腹脹、哭鬧明顯應請教醫生,排除是否因肛門、結腸發育等原因所致。多數情況下排便間隔長都是生理現象。

四、寶寶身上起的紅疙瘩是什麼?

1.有可能是血管瘤:多發生在周歲內,表現是疙瘩逐漸增大、膨隆,待紫紅色後逐漸正常。

血管瘤,特別是草莓狀血管瘤,在新生兒中並不少見。每遇到這個問題,家長都非常憂心忡忡。諮詢醫生並等待觀察。很多嬰兒在一歲內,血管瘤會有增加的勢頭;一歲後,開始縮小。每隔2-4周,在旁邊有尺規的前提下拍照,這樣很容易讓醫生瞭解血管瘤大小及顏色的變化。過早手術未必能根治。

皮膚血管瘤隨孩子長大會有明顯變化。大多數在生後一歲內血管瘤範圍逐漸增大、膨隆,隨後紫紅色血管瘤上逐漸出現正常皮膚。由多個點狀逐漸擴大,同時血管瘤逐漸變癟,大多數於生後2歲後消退。對於增長快速或本身體積較大、部位較深的病例,可根據情況服藥、局部注射、鐳射或手術治療。

大家較熟悉青色胎記,俗稱蒙古斑。隨孩子長大,絕大多數自行消退。對於眼皮、眉間、頸後等部位出現的不同程度的紅色印記,大家比較擔心,懷疑是否為血管瘤。絕大多數仍是胎記,多於生後2-3歲內自行消失,無需治療。只有局部紅印逐漸變成紫紅色,且局部高出皮膚的現象才考慮為血管瘤。

2.也不排除濕疹的可能,誘發因素如奶、海鮮食品、花粉等都可能誘發它。

濕疹是嬰兒時期常見的皮膚病,一般是身體變態反應引起的。外界各種誘發因素如奶、海鮮食品、花粉等都可以刺激濕疹反復發生或者加重;濕疹容易發生還有本身的因素,嬰兒的皮膚角質層比較薄,毛細血管豐富,對各種刺激因素較敏感。出生2-3個月容易發生,外用藥物可減輕症狀,常反復發作;1歲後逐漸減輕,2歲後多數可自愈。

五、寶寶睡覺時哭鬧是什麼原因?

1.包括新生兒在內,出現睡眠不安,陣發哭鬧,頻繁"饑餓"等現象,應考慮嬰兒腸絞痛。

對4-6個月以內的嬰兒,包括新生兒在內,出現睡眠不安,陣發哭鬧,頻繁"饑餓"等現象,應考慮嬰兒腸絞痛。原因與胃腸發育不成熟有關,其中對牛奶不耐受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多趴著可緩解腹痛,西甲矽油和益生菌也可部分緩解腹痛。對於配方粉餵養的嬰兒換成部分水解配方會有較好的效果。

2.很多嬰兒都有腸絞痛現象,表現為排氣多、排便費勁、易打嗝和溢奶、睡眠不安等。

很多嬰兒都有腸絞痛現象,只是表現有差異。有些排氣多,易打嗝和溢奶;有些排便費勁,但大便並不幹;有些睡眠不安,易被吵醒,只有抱著睡才安靜;有些易哭鬧,甚至突然出現劇烈哭鬧,如同被針紮了一樣。不論有那些表現,有腸絞痛的嬰兒應生長正常。若生長緩慢,應諮詢醫生,尋找原因。

嬰兒肚臍處鼓包,手指按壓可恢復,鬆開後又鼓出的現象為臍疝。臍疝部位是胎兒期臍帶附著部位,此部位缺少肌肉。生後臍帶剪短,此部位將逐漸被肌肉附著,形成完整的腹壁。出生後嬰兒出現腸內脹氣—腸絞痛,會導致臍部凸出。對於臍疝,不需任何特殊處理,隨腸絞痛好轉而自行恢復。

六、寶寶睡覺為什麼會打鼾?

1.寶寶睡覺若總有呼嚕聲,但無咳嗽、發熱等上呼吸道感染表現,應該是喉軟骨軟化。

幾個月內嬰兒,若嗓子總有呼嚕聲,但無咳嗽、發熱等上呼吸道感染表現,應考慮是喉軟骨軟化。由於嬰幼兒軟骨內鈣質沉著不足,呼吸時喉軟骨會出現擺動,發出呼嚕聲。嚴重者,會出現嗆奶。只要正常餵養,6-12個月內會自然好轉,症狀逐漸消失。任何藥物不能加速好轉過程。

對於腺樣體肥大的兒童,確定是否需要手術摘除肥大的腺樣體,應考慮孩子睡覺時打呼嚕的程度,還應考慮孩子睡覺時出現呼吸暫停。只有在醫院內進行睡眠監測,確定孩子是否有呼吸暫停,以及呼吸暫停的次數,是決定手術與否的金標準。

2.若寶寶睡覺前哭鬧過,則睡覺時狹窄鼻道便容易阻礙氣流通過,熟睡後就會出現鼾聲。

嬰兒的鼻道狹窄,容易阻礙氣流通過,呼吸就易有雜音或是熟睡後會出現鼾聲。再加上平時容易哭鬧,哭鬧後的眼淚、鼻涕再加上分泌物,也會阻礙氣流通過,出現鼾聲;仰睡時,舌頭也會往後掉,也會出現鼾聲。嬰幼兒的鼾聲多半受到生理性發展的影響,三四個月大後就會逐漸改善。平時父母注意幫寶寶清潔鼻腔的分泌物即可。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