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布希在父母陰影中長大

成功的父親讓布希既崇拜又痛恨, 本我一度被壓抑。 1986年, 喬治·W·布希(小布希, 下稱布希)40歲了, 可那時他還是個無所作為的酒鬼, 還沒取得任何個人成就。 他心裡非常明白, 如果不是有個了不起的父親撐腰, 他不可能在學業或事業上有任何建樹。 當時的他心情十分低落, 甚至不在乎自己的死活。 他駕著賽斯納飛機帶朋友去兜風, 而直到坐上飛機這位朋友才知道, 布希在那之前根本沒有開過賽斯納飛機。 這次經歷與其說是兜風不如說是玩命:飛機起飛的時候險些墜毀;在空中飛行時又幾次差點熄火。
Advertisiment

但是不久布希發生了變化。 他從一個危險到足以自我毀滅的人變成了滴酒不沾的、篤信聖經的基督教基要派(認為人類未來要爆發“正”與“邪”的戰爭)信徒。 布希的“御用寫手”大衛·弗魯姆曾這樣解釋布希的改變, 他說佛洛德從拉丁文中引入“本我”這個概念, 指人們原始的生命本能, 這種本能沒有道德是非和時空限制, 無條件地按照快樂原則行動, 尋求自我的滿足和心理刺激的消除。 布希的“本我”和克林頓的“本我”有相似之處:強大有力又兼具破壞性。 但布希的不同在於, 在他青年至中年期間, 他的“本我”曾被束縛、被囚禁、被壓迫。
束縛布希的人之一就是他的父親老布希。 就像布希的弟弟傑布·布希說的那樣, “多數擁有成功父親的孩子都會感到他們自己是失敗的”。
Advertisiment
布希也不例外, 一方面, 他崇敬父親, 並且極力效仿父親。 然而另一方面, 在布希的內心深處, 他又痛恨自己的父親。 因為父親時時刻刻都表現出公民楷模的姿態, 父親的每一次成功仿佛都在提醒自己的失敗。 所以在布希的潛意識中總有一種叛逆的心理作怪, 他非常渴望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東西, 而不是去趕超父親。 像布希自己說的, 在學校時, 他想“培養一種輕浮的感覺”。 當時的耶魯同學對布希的印象是:一個喝醉酒後四處玩樂的人。
受潛意識支配犯錯誤, 想讓兇悍的母親生氣
當布希長大一些後, 他對父親的憤恨更多轉化為對自己的不滿, 酗酒也更厲害。 但這些並不是老布希一個人的錯,
Advertisiment
布希嚴厲的母親, 芭芭拉·布希也負有責任。 芭芭拉·布希的親密好友形容她經常“輕蔑地瞅著”別人, 喜歡直截了當地反駁對方, 常讓人下不了臺。
在家中, 布希的母親說了算。 傑布·布希這樣描述母親, “我們家類似於母權制。 我們小時候, 父親忙於應酬經常不在家, 對孩子該獎勵、該懲罰都是母親說了算。 ”布希的兒時夥伴就說, “是布希的母親給孩子灌輸了恐懼感。 ”布希自己是這樣評價母親的, “每個母親都有自己的風格。 我的母親就像一個軍隊教官……我的母親十分健談, 如果她心裡有什麼想法, 她就會直接說出來。 ”布希的叔叔透露, 芭芭拉“慷慨陳詞”時經常激動地拍桌子。 有研究表明, 這樣的母親養育的孩子, 長大後更有可能精神失常、酗酒、甚至反社會。
Advertisiment

布希的母親教導孩子不要在文章中重複同樣的詞語。 為了找一個詞代替“流淚”, 布希翻出了媽媽給的同義詞辭典, 最後在他的文章中寫到, “悲傷撕破了我的臉頰。 ”後來, 這篇文章沒有及格, 老師的評價是:“不優美”。 這件事也許能幫助我們瞭解為什麼布希在公共場合有愛說錯話的奇怪傾向。 也許布希的這些失言又是受到潛意識的支配, 布希想通過犯錯誤惹兇悍的母親生氣, 也想讓敏感而有教養的父親感到受辱。
權威人格的布希讓白宮規矩多
心理學家稱, 擁有那樣的童年生活的人會形成一種權威人格。 這些人會利用嚴格的紀律來體現自己的權力, 無論對自己還是周圍的人,
Advertisiment
他們的要求都近乎苛刻。 如今的白宮, 每天開始日常辦公之前都要進行禱告, 每次會晤之間的休息間隔只有5分鐘, 女士的裙子必須長過膝蓋。 而布希總統自己每天早上都是 5點45分準時起床, 在午餐前, 他都要慢跑3英里, 大約21分鐘。
布希對父母的矛盾感情可以解釋他為什麼在年少時會成為一個無知無畏的亡命徒。 他痛恨父親帶來的壓力給自己的生活蒙上了陰影;他痛恨母親總是要求自己按她的願望行事。 而他的怨恨也可以解釋他為什麼會突然轉變成一個具有權威人格的基要派, 在徹底折服於一種嚴格的極端宗教信仰後, 他不再叛逆。 從那時起, 他把潛意識中對父母的仇恨都轉向對“惡勢力”的討伐。
布希政府一直面臨的基本要務就是控制“本我”, 但是布希是個滿腔怒火的人。而他的怒火正蔓延到整個世界。
但是布希是個滿腔怒火的人。而他的怒火正蔓延到整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