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帶孩子, 每位家長都有自己的一套育兒經, 甚至同一個家庭的不同成員在方式方法上都會有差異。 只要不影響孩子身心健康都沒什麼問題。 不過, 下面這些錯誤的行為和做法, 最好改掉哦!
1、吃飯時, 喂一口飯就一口水
嬰幼兒吃飯讓很多父母頭疼, 為了讓孩子儘快吃完, 有些父母在餵飯時會時不時地給孩子喂一口水。
這種做法很不可取, 一方面, 食物沒有經過牙齦磨碎或牙齒充分咀嚼, 只靠胃液, 很難消化。 如果擔心小寶寶消化不了, 可以把飯做得細軟些, 也別邊吃邊喂水。 另一方面, 餵飯剝奪了孩子自主進食的機會。
Advertisiment
2、時刻守著, 破壞孩子直覺
1歲後, 寶寶學會走路、跑跳, 家長總是擔心他會磕磕碰碰, 恨不得時刻張開雙臂圍在孩子周邊。
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 0~2歲的孩子通過感覺和動作來認識世界。 孩子有自我保護的本能,
Advertisiment
3、穿太多, 孩子更容易感冒
網上流傳這樣一個段子: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 說的是很多父母怕孩子著涼, 總是會下意識地給孩子多穿衣服。
事實上, 孩子新陳代謝旺盛, 而且經常活動, 會比大人更抗凍。 特別是嬰兒的體溫調節中樞未成熟, 體溫易受外界環境影響, 穿的過多, 身體被限制在厚厚的衣服裡, 產生的熱量無法散發, 長久的高溫易導致高熱、脫水、缺氧、甚至昏迷等症狀,
Advertisiment
4、孩子玩得正起勁, 給他喂口東西、喝口水, 影響注意力發展
有些爺爺奶奶尤其喜歡在孩子玩得專注的時候, 給他喂口東西、喝口水, 或不停地在旁邊提醒“注意安全啊!”“小心啊!”……
這樣做不僅容易造成孩子吃飯沒規律, 還會影響注意力。 0~3歲孩子注意力維持時間很短, 多由刺激物本身特點引起, 且難以同時注意很多事物, 如果常被打斷, 日後就很難集中注意力, 上學後學習成績勢必會受影響。
Advertisiment
5、總對孩子說“不要”、“不許”
很多父母的口頭禪就是這也不許動, 那也不能碰。
“不”是最簡單直接的指令, 用在對危險行為的緊急制止上, 而不能頻繁地運用在親子互動上, 頻繁的“不要”、“不行”之類的否定詞, 會使孩子產生不被接納的感受。 嘗試將所有“不許”的指令轉化為“可以”的積極、正面的論述。 比如看到孩子在牆上塗鴉, 別說“不許在牆上亂畫”, 換成“我們一起在這張紙上畫畫, 好嗎?”
6、對寶寶缺乏尊重
很多成年人喜歡逗弄小孩兒:“寶寶給阿姨跳個舞!”“把你的糖給叔叔吃吧!”……
2歲左右, 孩子就會發展出尷尬、羞恥、內疚等自我意識情緒。
Advertisiment
聰明的家長不強迫孩子做他不願做的事, 不“貼標籤”, 不亂作評價, 承認每個孩子的不同, 接受孩子本來的樣子, 答應孩子的事情努力做到。 當孩子被他人逗弄時, 家長更要溫和而堅定地制止。
7、不接納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摔倒了, 很多父母會說:“寶寶不疼, 要勇敢啊!”甚至有的家長喜歡嚇唬孩子“你再哭, 媽媽就不要你了!”
情緒沒有好壞之分, 每種情緒都有其意義。 孩子不會用語言準確表達自己的情緒, 往往容易焦慮, 如果情緒常被壓抑, 孩子就很難建立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 很多人成年後也不會表達情緒,採用發脾氣或者冷暴力的方式來處理。父母首先要認同和接納孩子的情緒,然後用共情的方式幫孩子識別並表達情緒,當他的情緒被接納後,往往會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很多人成年後也不會表達情緒,採用發脾氣或者冷暴力的方式來處理。父母首先要認同和接納孩子的情緒,然後用共情的方式幫孩子識別並表達情緒,當他的情緒被接納後,往往會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