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提前打好“預防針”
海迪帶女兒第一次看牙是在她2歲的時候。
去診所前, 海迪先按照醫生的要求, 給寶寶打好了“預防針”:“寶寶, 我們要去看牙醫了。 牙醫呢, 就是讓你張開嘴巴, 看看你的牙齒好不好看, 還要給你的牙齒拍照。 而且, 牙醫還會送禮物給你, 你拿了禮物我們就可以回家了。 ”也許是這番話起了作用, 海迪發現, 一路上, 女兒都很興奮。 到了診所, 因為只是例行檢查, 并沒有什么痛苦, 醫生的和藹可親讓孩子將這種興奮持續到了最后。
事隔8年了,
Advertisiment
瑞典:打麻藥前先練習掐手背
樵因為一次看牙不順利, 對牙醫產生了抗拒感。 直到樵出現了第一顆蛀牙, 媽媽才不得已又帶兒子走進了牙醫的診室。
從第一次去, 這位醫生總要先跟樵聊天, 講些有趣的事, 臨走還讓他挑一個“特別給你”的小禮物。 到了樵要補牙的前一次, 醫生告訴他:“你回去和媽媽做個小試驗, 讓媽媽用手掐你的小手背, 每天要做一次。 ”補牙那天, 醫生問樵:“你每天都和媽媽做試驗了嗎?痛嗎?一會兒我給你注射麻醉藥, 就是這樣的感覺。
Advertisiment
離開前, 醫生又提醒樵:“等會兒你的嘴唇會變"胖", 那是麻醉藥幫你止痛的原因, 到了吃晚飯時就會好了, 別害怕啊。 ”結果到了晚上, 樵驚喜地告訴媽媽:“我的嘴唇回來了!”
可見, 孩子對牙醫的適應很重要, 當然, 像樵這樣有過不愉快治牙經歷的孩子, 需要更有耐心和經驗豐富的牙醫。
日本:先刷牙, 適應治療椅
帶孩子看牙幾乎是每個家長都會遇到的困難。 而我在日本的經歷證明, 只要用對方法, 就沒什么好煩心的。
日本兒童牙醫通常都會先讓孩子在家長的陪同下, 坐在治療椅上練習刷牙。 一來, 這可以幫助孩子學會正確刷牙,
Advertisiment
正式治療時, 對于懂事的孩子, 醫生會告訴他, 牙齒不治會有什么后果, 比如好吃的東西都沒法吃等等;不講道理的孩子, 醫生會從一開始就將家長請出診室, 因為很多孩子都是看不到大人的時候挺乖的, 看到大人就開始鬧。 當然, 把玩具當作獎勵, 要求孩子張大嘴巴配合治療的方法, 通常也都是屢試不爽的。
美國:以不痛為首要原則
美國牙醫最關心的是幫助孩子克服看病時的恐懼。
第一次帶孩子看牙前, 他們會建議家長告訴他們什么是牙醫, 為什么要去看牙, 要讓孩子覺得看牙是件有趣的事。
在牙科診所看不到各種器械, 所有的器械都是暗藏式的, 安裝在漂亮的櫥柜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