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帶寶寶看病的五大守則

每逢流行病高發時, 體質弱的寶寶就會受到病毒的攻擊。 去醫院排隊掛號、候診、付款、拿藥, 樣樣都要耗時間, 整個看病過程變得苦不堪言。 不過, 若是能抓住幾個關鍵點, 寶寶看病就會順利很多。

1、選醫院——就近原則

當寶寶生病後, 很多家長都是習慣性地帶寶寶去兒童醫院或是大醫院求醫, 導致了兒童醫院、大醫院總是擠滿了人。 其實寶寶的病基本都是常見病, 如感冒、發燒、腹瀉等, 這些病症一般醫院甚至社區醫院都能治療, 沒必要去擠大醫院。 醫院裡的病人越多, 室內空氣往往就越差, 寶寶看一次病,

Advertisiment
基本都要在醫院待上幾個小時, 再加上此時寶寶的身體抵抗力比較差, 所以往往是“舊病未除, 新病又添”, 特別是流行病高發的季節, 更容易在醫院被傳染到其他疾病。

2、省時間——提前預約

週末、尤其是寒暑假期間, 小病人急劇增加, 所以帶寶寶去看病儘量避開節假日這些時間段。 現在很多醫院都推出了預約服務, 比如預約電話或是網上掛號, 家長帶寶寶去醫院之前, 可以先預約, 最大程度地縮短在醫院等待的時間。 帶寶寶看醫生時, 最好有兩個以上的大人, 有利於分工合作, 減少求醫時間。

3、帶物品——求醫類和安撫類同樣重要

帶寶寶去看病, 要準備的東西相當多, 切勿因為趕時間而隨便將就, 因為很可能需要在醫院待上大半天,

Advertisiment
如果發現缺東西的話, 寶寶會更加煩躁不安, 不肯配合治療。

求醫類物品:病歷、醫保卡、就診卡等, 口罩、消毒濕巾(在醫院裡可以用來給寶寶擦手, 寶寶能抓到的地方最好也先擦擦)、乾爽的貼身衣服(在寶寶流汗時可替換)。

安撫類物品:平時寶寶出外的常用物品, 如奶粉、奶瓶、水壺(裝上溫開水)、紙尿褲、小玩具、小零食等。

4、安撫寶寶——向寶寶說明情況

安撫寶寶, 家長首先要穩定自己的情緒, 很多寶寶特別是小寶寶都是通過父母的表情來判斷周圍的環境是否安全。 如果父母的表情是微笑的、鎮定的, 寶寶也不容易感覺慌亂;如果父母的表情是焦慮的、不安的, 那麼寶寶就容易抗拒周圍的環境。

其次是鼓勵寶寶, 在帶寶寶去醫院之前,

Advertisiment
要先跟寶寶說明情況(不管他是否能聽懂), 告訴寶寶會去到一個不如家裡舒服但是能夠幫助身體恢復健康的地方;在寶寶打針或輸液之前, 不要對寶寶撒謊說不疼, 而是要告訴實情並鼓勵說“會有一點疼, 但寶寶能夠堅持的”;寶寶做檢查的時候, 盡可能在旁邊予以鼓勵。

5、與醫生交流——扼要講, 仔細聽

兒科與其他科目最大的不同在於, 兒科病人無法自行描述症狀, 需要家長替代寶寶描述, 這就要求家長在觀察寶寶病情時要特別仔細。 回答醫生問題時切忌著急而滔滔不絕, 只要把幾個關鍵點跟醫生說明就好, 此時可以將寶寶之前的求診病歷讓醫生參考。 不同年齡孩子的用藥量有所不同, 在醫生開藥時,

Advertisiment
要主動告訴醫生孩子的實際年齡, 也可以告訴醫生孩子的體重, 以便醫生更精確計算出用藥量。

小編總結:拿藥時, 要根據藥方再對一下藥物, 仔細看藥盒上所寫的服藥時間和次數是否和處方上一致, 以免拿錯藥或是弄錯分量, 造成不必要的後果。 在寶寶服藥後, 家長要有耐心一點, 不要急於給寶寶換醫生、換藥吃, 更加不要隨意給寶寶增加藥的分量。 即使病情好轉, 也不要隨意停藥。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