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小兒致聾“元兇”主要有:
1.藥物
致聾的藥物主要包括氨基糖甙類、水楊酸類、抗腫瘤類、酒精類。 常見的有鏈霉素、雙氫鏈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慶大霉素、萬古霉素、紫霉素、托布霉素、巴龍霉素、多黏菌素B、奎寧、阿司匹林等。
預防措施:
藥物致聾是可以預防的。 母親在孕期(特別是3個月內)要禁用一些損害胎兒內耳的藥物, 如鏈霉素等。 對有藥物致耳聾家族史的人群, 用藥時尤應謹慎, 如非用不可時, 應從最小劑量開始。 禁止對兒童使用對聽神經損害嚴重的藥物, 如新霉素對內耳毒性最大, 使用后可引起雙耳感音神經性聾。
Advertisiment
2.中耳炎
由于耳咽管解剖結構上的特點, 幼兒在傷風感冒, 以平仰位置吸吮乳汁或惡心、嘔吐時, 常常會引起中耳腔的細菌感染, 發生急性化膿性中耳炎。 當中耳腔內膿液不斷增多時, 孩子會因耳痛加劇而大哭, 中耳腔內膿液增多的壓力也會引起鼓膜穿孔、破裂。 如果不及時就醫或治療不徹底, 會造成慢性化膿性中耳炎, 對聽力的影響將日趨嚴重。
預防措施:
中耳炎分為急性中耳炎和慢性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膿性炎癥,
Advertisiment
擤鼻涕方法不正確也可導致中耳炎。 正確的擤鼻方法:用手指按住一側鼻孔, 稍用力向外擤出另側鼻孔的鼻涕, 用同法再擤另一側。 如果嬰幼兒仰臥位吃奶, 由于幼兒的咽鼓管比較平直, 且管腔較短, 內徑較寬, 奶汁可經咽鼓管嗆入中耳引發中耳炎。 因此母親給孩子喂奶時應取坐位, 把嬰兒抱起呈斜位, 頭部豎直吸吮奶汁。
3.外傷
孩子淘氣時, 有些父母盛怒之下大力給孩子幾個巴掌;喜慶佳節, 燃放的鞭炮突然在孩子耳邊爆炸, 巨大氣浪直沖耳道內鼓膜;游泳時耳朵撞擊水面, 以上外力都會造成鼓膜破裂、穿孔,
Advertisiment
預防措施:
父母應在平時多注意孩子的行動, 避免意外。 燃放鞭炮時應注意距離, 游泳時注意安全。 防揪打, 揪耳朵、打耳光都對耳朵有害。
4.耳周病變
耳朵周圍鄰近器官的病變, 有時也會涉及中耳腔, 從而引起聽力減退。 如鼻炎、副鼻竇炎、扁桃體炎等。
預防措施:
有了疾病積極治療, 不可掉以輕心。
5.掏耳
當孩子叫嚷耳朵癢時, 有些父母會信手取來發夾、短木棒、毛衣針等物在孩子的耳朵里盲目掏挖。 這時, 只要稍有疏忽或不慎被他人碰撞, 極容易戳破孩子耳道深處薄薄的鼓膜, 造成鼓膜破裂、穿孔, 不僅引起耳痛、出血, 而且還使外耳與中耳腔直接相通, 細菌也就乘虛而入, 引起感染。 鼓膜參與聲音傳導,
Advertisiment
預防措施:
掏“耳屎”最好用棉簽, 輕輕在外耳道轉動, 然后耳朵朝下, 耵聹可自行出來;不要形成挖耳習慣而頻繁挖耳, 一般應1周左右1次, 但在灰塵較多的地方或有“油耳”的人可適當短一點。 如果長期不掏耳朵, 則可能形成耵聹栓塞, 這時應到醫院用專門器械取出。
6.噪聲
相對于成人, 孩子們更容易受到噪聲的傷害, 給聽力帶來損傷, 而且往往是在沒有任何知覺的情況下使他們的聽力逐漸減退。 雖然助聽器可以幫助孩子們聽見聲音, 但是, 就像近視眼鏡不能治愈視力一樣, 助聽器也不能從根本上治愈聽力損傷。
預防措施:
避免孩子長時間處于嘈雜的環境中, 避開生活中常見的噪聲污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