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常讓寶寶過敏的原因及常見的處理方法

近年來, 隨著生活方式和環境的變化, 兒童的過敏性疾病有增加的趨勢。 過敏性疾病的發病機制十分複雜, 一般認為與遺傳和環境有密切的關係。 兒童中常見的過敏原有食物過敏原和環境致敏因數兩大類。

食物過敏, 是指食物中的某些物質(多為蛋白質)進入了體內, 被機體的免疫系統誤認為是入侵的病原, 進而發生了免疫反應。 食物過敏不是兒童常見的疾病, 發病率為2%, 但在3歲以下嬰幼兒中較常見, 發病率約為5%至8%。

儘管任何食物都有造成過敏的可能, 但兒童中最常見的過敏食物有牛奶、雞蛋、花生、堅果類、小麥、大豆、巧克力、魚和甲殼魚類等。

Advertisiment

食物過敏所產生的症狀出現在消化道, 表現為腹瀉、嘔吐等;在皮膚表現為皮疹、紅斑、瘙癢等;還可有呼吸道的表現如氣喘、胸痛、鼻炎等。 對牛奶蛋白過敏的嬰幼兒, 最好能夠堅持母乳餵養。 若無法進行哺乳, 可改喂以黃豆為基質的配方奶粉, 也可在營養師的指導下選用低過敏原的配方奶粉。

還有一種情況叫食物不耐受, 應區別於食物過敏。 它是指對於吃下去的食物, 體內的酶無法正常予以消化、分解, 因而出現某些異常。

在兒童中比較常見的是乳糖不耐受症。 有研究發現, 國內嬰兒腹瀉患兒中, 乳糖不耐受症的發生率較高。

這些患兒由於小腸黏膜的損害導致乳糖酶暫時缺乏,

Advertisiment
不能消化普通配方奶裡的乳糖, 加重腹瀉, 並伴發腹脹, 腹痛。 目前國內沒有適合的乳糖酶製劑, 這部分患兒可採用無乳糖的配方奶粉。

對於食物過敏最好的防治方法就是找出過敏的食物, 避免攝取此類食物。

常見的致敏環境因素有:花粉、塵蟎、黴菌、灰塵、煙霧、香水、汽油、油漆、清潔劑、藥物、寵物等。 接觸以後可以出現過敏性皮疹, 過敏性鼻炎, 過敏性哮喘等多種病理變化。

環境因素導致的過敏常常與時間或空間有關, 可以作為尋找過敏原的線索。 如過敏症狀常在晚上睡前發作, 應懷疑可能與臥室的某些因素有關, 如睡衣、寢具、塵蟎或睡前經常吃的某種食物。 預防的方法也是避免接觸過敏原。

注意搞好室內衛生,

Advertisiment
裝有空調的房間應該經常通風換氣, 勤曬被褥, 避免使用地毯、絨毛玩具等。 孩子的內衣應用清水多次漂洗, 以免殘留的清潔劑引起過敏。 搬入新居、家庭裝修、購新傢俱後, 應開門開窗, 待室內異味消除後, 再讓小兒使用。 帶小兒外出時, 儘量避免去車多人雜的地方。

對有過敏性疾病的小孩, 家長也不必太擔心, 只要日常生活中多加以注意, 避免接觸過敏原, 一旦發生疾病, 及時治療, 正規地使用藥物, 大多數的孩子愈後都比較好。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