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幫助你的孩子坦然面對死亡

不要在孩子面前回避“死亡”話題, 不要低估“死亡”情境給孩子帶來的心理破壞力;與孩子一起直面死亡、分享悲哀, 為的是讓孩子更加懂得生命、珍惜生命。
雖然每一個家長都希望孩子有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 但生活中的“黑色”總是不期而至, 比方死亡。 寵物因病或意外而死去, 身邊的夥伴和親人故去, 還有新聞報導中的天災人禍, 都讓孩子遭遇“死亡”。 孩子因為年齡小, 心理承受、調節的能力差, 常常不容易擺脫悲痛情緒, 並且有時表現異常。
5歲的真真, 每天都和鄰居小朋友美美一起玩耍。 兩人幾乎是形影不離,

Advertisiment
一天, 美美因為意外車禍離開人世。 真真整整一個月精神恍惚, 晚上常被噩夢驚醒, 真真的情況一天比一天嚴重。 他的父母擔心極了。 為了讓真真忘掉這件事, 他們搬了家。 但是真真仍然有這些症狀。 最後在醫生和心理諮詢師的幫助下,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 真真才恢復正常。
真真的案例, 可以幫助我們看清很多問題。 首先, 在美美去世後, 真真的父母忽視了孩子最初的一些異常行為, 沒有及時給予真真充分的安慰和關注, 延誤了修復心理創傷的時機。 其次, 父母在意識到, 美美的死亡對真真帶來的影響時, 選擇的是“搬家”這一回避策略, 而不是真正解開孩子的心結。
那麼當孩子遭遇“死亡”情境時, 父母到底可以給孩子做些什麼來幫助孩子坦然面對死亡呢?
細心留意孩子的變化
父母首先要仔細觀察孩子的行為、情緒是否有變化,
Advertisiment
看看是否有以下情況發生:
·不相信自己喜愛的事物已經永遠離開自己, 堅持他們還會再回來
·身體產生不適:沒食欲、呼吸困難、做噩夢等等
·覺得自己是被過世家人拋棄的小孩, 甚至會對他們感到生氣
·覺得小寵物, 朋友, 家人過世是因為自己不乖、自己亂講話造成的
·模仿故去親人的行為或特徵
·變得容易緊張
·擔心以後沒有人照顧他、疼愛他
·出現跟以前很不一樣的舉動, 例如:特別乖、特別頑皮或故作堅強
如果孩子沒有這些表現, 那也並不代表孩子就一定沒事。 因為, 有些孩子生來反應比較慢, 可能當時看起來還一切正常,
Advertisiment
就像真真一樣。 這樣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精神支援與指導。 如果孩子出現這些表現, 哪怕是輕微的表現, 家長也要引起注意, 採取措施。 如果孩子的表現異常, 並且很嚴重, 一定要求助醫生和專家。
[BOX]聰明錦囊:
瑞士精神病學博士Elisabeth Kubler-Ross在1969年提出, 人面臨死亡時心理發展的五個階段:包括否認和隔絕、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事實。 然而孩子會依據孩子與離開他的人事的依附關係的深淺, 和孩子的人格特質, 以及過去處理悲傷經驗的方式等而不同程度地悲傷。
家長應該做什麼
不要在孩子面前回避“死亡”話題, 不要低估“死亡”情境給孩子帶來的心理破壞力;與孩子一起直面死亡、分攤悲哀。 不管家長採取什麼行為方式、什麼態度,
Advertisiment
家長都要明確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在懂得死亡的基礎上, 更加懂得生命、珍惜生命。
一起“哀悼”, 疏導悲傷
哀悼意味著一種情緒——死去的生命給自己帶來悲痛;哀悼意味著一種表達——告訴自己失去某人某物的事實;哀悼意味著一種告別——告別一段曾經建立在死去的和自己的之間的關係。 成人世界中的哀悼有參加葬禮、祭拜等宣洩途徑。 但孩子的哀悼需要卻常被大人忽略。 所以, 面對哀悼, 家長首先要引導孩子通過各種途徑, 比如言語、繪畫或黏土等媒介, 讓孩子“說出”內心的悲痛甚至悔恨等情緒。 但要注意的是成年人自己首先要冷靜和坦然面對, 不要顯示出過度的悲傷, 以免感染孩子的情緒。
Advertisiment

分享面對“死亡”的經驗
如果死去的生命也讓父母傷

心, 那麼請父母不要介意在孩子面前流露出悲傷情緒。 和孩子一起哭以下也沒關係。 因為, 死亡常常讓孩子覺得自己特別渺小和無助。 父母對死亡的反應, 可以讓孩子感到, 別人和他有一樣的感受, 他不再孤零零地面對“死亡”。 同時, 父母可以現身說法, 用自己的經歷, 告訴孩子, 怎麼度過這個階段。
糾正孩子不正確的罪惡感
有些孩子會認為, 意外是自己造成, 而長期處於內疚中。 這時, 我們必須要讓孩子瞭解, 每個人都會犯錯, 但是犯了錯並不可怕。 只要能承認錯誤、負起責任, 事情並不像想像中的那麼糟糕。 例如, 孩子覺得是自己沒有照顧好小寵物, 所以導致意外發生。 那可以讓孩子參與一起為小寵物料理後事,這樣孩子會覺得自己在補償自己的過錯,在負起他應該負的責任。內疚可以得到減輕。
客觀解釋“死亡”
大人如果發現孩子對“死亡”產生疑惑,不能理解時,應該主動和他討論。如果大人在言語中回避死亡,會讓孩子更加覺得死亡是一件神祕又可怕的事。他會把以後遇到的各種不好的事情,都統統歸因於這個理由。
[BOX]聰明提醒:家長不該做的事
1.不要刻意避免和孩子討論死亡,或當作事情沒有發生。
不要避免告知他事實,甚至編造其他事實,。種善意的謊言,只能拖延孩子等待的時間,她的不安情緒會加重。例如:故意轉移話題;或者說“某某在別的地方”。
2.不要故意強迫孩子勇敢、堅強。
悲傷哭泣是每個人宣洩情感的一種方式,在釋放後,要用各種途徑來排解心中的創傷。不要消極地讓孩子不要說,或不要哭。當孩子的心理承受力逐漸增強後,您會意外地發現孩子堅強了。
3.不要對死亡做不適當的解釋。
比如說“死掉就像睡著一樣”。有時孩子會害怕自己也在睡夢中死去。對孩子的解釋應避免引起另一種恐懼。 

那可以讓孩子參與一起為小寵物料理後事,這樣孩子會覺得自己在補償自己的過錯,在負起他應該負的責任。內疚可以得到減輕。
客觀解釋“死亡”
大人如果發現孩子對“死亡”產生疑惑,不能理解時,應該主動和他討論。如果大人在言語中回避死亡,會讓孩子更加覺得死亡是一件神祕又可怕的事。他會把以後遇到的各種不好的事情,都統統歸因於這個理由。
[BOX]聰明提醒:家長不該做的事
1.不要刻意避免和孩子討論死亡,或當作事情沒有發生。
不要避免告知他事實,甚至編造其他事實,。種善意的謊言,只能拖延孩子等待的時間,她的不安情緒會加重。例如:故意轉移話題;或者說“某某在別的地方”。
2.不要故意強迫孩子勇敢、堅強。
悲傷哭泣是每個人宣洩情感的一種方式,在釋放後,要用各種途徑來排解心中的創傷。不要消極地讓孩子不要說,或不要哭。當孩子的心理承受力逐漸增強後,您會意外地發現孩子堅強了。
3.不要對死亡做不適當的解釋。
比如說“死掉就像睡著一樣”。有時孩子會害怕自己也在睡夢中死去。對孩子的解釋應避免引起另一種恐懼。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