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幫助孩子克服對打針的恐懼

孩子一歲六個月了, 今天剛打完一針預防針, 孩子的反應是所有打針記錄中哭得最厲害的一次, 以前紮屁屁、胳膊、手指頭都比較平靜, 這是頭一回反應強烈的。

我的做法是:(1)事前跟他說要打針, 有點痛(不過孩子對打針以前沒什麼印象, 可能小時候神經不敏感吧), 他反應平平, 我想即使這樣說, 他也不明白要面對什麼(這點我做錯了)。 (2)打針前轉移注意力, 我講些別的事, 可醫生打的時候他一下哭出來, 可能是他沒心理準備, 痛哭!我感覺是不是轉移注意力不好呀?他專注地看著我, 好像有種被騙的感覺。

Advertisiment
(3)他哭我就安撫再安撫, 哭的時間挺長的。 我這次做錯了, 真怕給他造成心理恐懼、陰影。

下個月又要打預防針了, 真不知怎麼應付, 這次會不會留下心理恐懼呀?擔心中。

我想下次打針前跟他詳細說明過程(而不是我這次簡單地解說), 觀看別人打針過程, 共情。 可如果即使這樣, 下次他還是強烈抗拒不打, 我怎麼辦呢?愁。 而且我懷疑即使孩子明白要面對什麼, 仍然還是恐懼的。 我該怎麼辦?

答所有的孩子都會害怕打針和去醫院, 但是孩子得了病必須去看。 其實孩子由於害怕而哭泣時, 家長不要太心疼孩子哭, 這樣孩子的恐懼就會減輕一點。 由於家長太害怕孩子哭, 太心疼孩子, 那種心疼的感覺就成為不舒服的感覺, 這會使孩子理解為家長對醫院的恐懼,

Advertisiment
於是更加重孩子的恐懼情緒。 還有, 在孩子去醫院之前, 不要反復地勸孩子和給孩子講述去醫院將要做的事情, 也不要講有關打針的感受, 因為無論你講的是什麼樣子的, 孩子都會把你講的內容進行誇張。 例如家長說打針有一點點疼, 孩子就會想像著是像蚊子咬的那樣一點點疼, 結果打的時候就會感覺到比蚊子咬的要疼得多, 於是造成誇張疼的感受。 如果你說打針非常疼, 他就會把這個非常疼誇大到沒有邊際, 於是還沒有去醫院就已經嚇得魂飛魄散了, 孩子可能做好了一切心理準備, 去感受疼痛, 所以感覺就會特別強烈。 這樣在孩子兩歲之前還不如告訴孩子得了病就要去醫院,
Advertisiment
治病可能要吃藥, 也可能要打針, 打完針病就好了。 在打針之前, 家長做的工作越多, 孩子越會感覺到恐懼, 所以分散孩子注意力是比較好的辦法, 到打針的時候, 眼明手快, 很快打完, 略微安撫一會兒, 就找其他事物將孩子拉出那種不愉快的情緒氛圍。 這樣, 孩子雖然下次還會害怕, 但不會沉浸在害怕的情緒中不能自拔。

溫馨提醒

如果孩子到醫院非常掙扎, 就叫一個人去辦手續, 一個人領著孩子, 到別處分散孩子注意力, 快輪到孩子時, 再進入診室。 成人的力量無論如何是比孩子大的, 可以坐在問診的凳子上, 將孩子的兩條腿夾在成人的腿中間, 將孩子一隻胳膊靠在身體上, 一手抓住孩子的胳膊, 另外一隻手按住孩子的大腿根,

Advertisiment
儘快配合醫生診斷, 這樣比在那裡不停地說話, 勸孩子要好得多, 因為在聽診的過程中, 孩子雖然哭得很厲害, 但發現並不疼, 就不會使孩子不斷地想像恐懼的過程, 所以要儘量縮短勸說過程。

以前醫院都是給孩子打肌肉針, 儘量不輸液, 現在大多數孩子去醫院就是先驗血, 嚴重一點就是輸液, 這確實讓孩子感到特別恐怖。 沒有什麼好辦法, 真生病了, 就要配合醫生, 快速完成治療過程。

無論是家長還是醫生, 都儘量不要恐嚇孩子。 如果孩子本來就害怕打針, 就更不能用打針來恐嚇孩子。 這樣當時看上去孩子乖了一些, 實際會造成長久對打針的恐懼。 這種臨時性的疼痛傷害只要沒有家長持續的強化,

Advertisiment
不會給孩子帶來長久固定的心理問題。 所以家長不必因為孩子看病和治療的痛苦而過於擔心。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