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幫助孩子克服恐懼的好方法

通常5歲前的孩子都會有各自害怕的場景和事物, 但是他們究竟在怕什麼呢, 父母如何來幫助他們克服內心的緊張呢?

例:可哥有一天突然宣佈他長大了, 他要當個“男子漢”。 洗澡時再也不要像個小屁孩似的坐在浴缸裡洗澡, 而要學爸爸媽媽那樣一樣淋浴。 可是他第一次淋浴就在害怕的尖叫聲中結束了。 媽媽問他究竟怕點什麼, 可哥卻怎麼也說不清楚。 之後, 可哥還是堅持淋浴, 只是要媽媽站在身邊。 媽媽終於發現可哥的害怕, 原來是因為沐浴露沒放好滑落下來砸在可哥的頭上。 對可哥來說,

Advertisiment
讓他受怕的是, 不知何時那瓶子又要砸下來。

分析:這些在大人眼裡不值得擔心的事, 對於孩子來說, 生活中這類真真假假的恐怖事還真不少:社區裡有凶巴巴的大狗、害怕被壞人帶到爸爸媽媽看不見的地方……其實, 孩子的擔心是一種天生自我保護機制的結果, 很多時候能夠幫助他避開危險境地。 為了不讓孩子總是籠罩在對某種事物的恐懼感中, 父母還是要想些小辦法幫他渡過難關。

2~3歲:害怕不熟悉之物

兩三歲的孩子對於任何他沒有見過的東西、沒有聽過的聲音都會感到非常害怕, 雖然這在成人眼中, 是絕對不會造成傷害的。 譬如孩子可能知道吸塵器是用來清潔房間的, 但是他無法肯定那個吸灰塵的大口會不會把他也吸進去。

Advertisiment

提示:由於兩三歲的孩子還未具備準確表達的能力, 父母應做到細心觀察, 找到原由。 如果很難憑想像知道哪幾招對他有效, 那麼就從視覺的角度找到解決方法, 譬如孩子因為害怕掉進浴缸內被水吞沒, 那麼就找一塊塑膠布把浴缸遮起來, 孩子就不會再害怕了;也可以通過不同的途徑讓孩子熟悉他所害怕的東西, 如果孩子害怕毛毛蟲, 不妨給他講個毛毛蟲的故事, 並把毛毛蟲畫在紙上。 一般而言, 只要孩子對毛毛蟲有了具象瞭解後, 再見到時就不會非常害怕了。

4~5歲:想像力帶來麻煩

一般而言, 四五歲的孩子不僅對親眼看見的東西會感到害怕, 經過想像力加工的各種場景也會讓他們擔心不已。

Advertisiment
他們會想像, 如果父母不在時, 躲在床下的怪獸就會出來, 晚上可能溜進房間的叼走自己的狼……這時的孩子很難區分現實和虛幻, 而這個年齡真是最易受到噩夢騷擾的時段。

提示:父母要為孩子解釋可能發生的事, 譬如孩子見狗哭或跑, 那麼就讓他瞭解小狗的習性:“小狗是通過嗅覺認識朋友的, 他跑過來就是想問問你, 看要不要和你做朋友, 汪汪叫是狗狗在說話。 ”再如孩子在晚上容易做噩夢, 父母要給予一定的照顧, 但最好還是讓孩子堅持自己睡, 不然, 反而會強化孩子對噩夢的恐懼感。 如果孩子因為害怕遲遲不肯嘗試有些玩具, 可以讓他在旁觀看別人玩, 當他想嘗試時給他點鼓勵。 但絕對不要取笑孩子或者強迫他去面對恐怖的場景,

Advertisiment
更不要縱容孩子的害怕情緒, 這樣會讓孩子有真處於危險境地的感覺。

害怕不等於恐懼

當人對某種事物的恐懼程度上升到“恐懼症”時, 就和害怕完全是兩個概念了。 恐懼症的患者他們通常明知不會被傷害, 也難以控制自己恐懼的情緒, 譬如孩子只是害怕水的話, 如果把他放到浴盆裡, 他會因為害怕被水淹而緊緊抓住浴盆的邊緣。 而如果他對水有恐懼感的話, 只要他一聽到打開的水龍頭聲音就會發出歇斯底里的驚叫。

只有3%~5%的孩子患有恐懼症, 恐懼的物件可以是動物、昆蟲、水、黑暗、暴風雨等, 這種症狀一般不會隨著孩子年齡而慢慢減輕, 它甚至會影響孩子的正常生活, 需要尋求醫生的説明。

Advertisiment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