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幫助孩子懂得真實的自己

孩子愛我們, 同時也怨恨我們。 他們對於父母、老師以及任何可以管教他們的人都有兩種態度。 父母發現要接受這種又愛又恨的矛盾感情很困難, 他們自己不喜歡這樣, 也不能容忍自己的孩子有這種想法。 他們認為對人又愛又恨在情感上天生就是錯誤的, 特別是對家人而言。
我們可以學著接受我們自己內心以及孩子心中的這種矛盾情感。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衝突, 孩子應該知道這樣的感情是正常的、自然的。 通過承認孩子的這種矛盾情感, 並表達出來, 可以減少孩子的內疚和焦慮。

“你似乎對老師有兩種不同的看法,

Advertisiment
你既喜歡她, 又討厭她。 ”

“你似乎對你哥哥有兩種情感, 一方面你敬愛他, 另一方面又討厭他。 ”

“對這件事你有兩種想法:你既想去參加夏令營, 又想待在家裡。 ”

對孩子的矛盾情感保持平靜的、不批評的態度對孩子有好處, 因為這樣做傳達給他們一種資訊:即使是這樣混合的情感也是能夠被理解的。 就像一個孩子說的:“如果我的這些混亂的情緒能夠被理解, 那麼它們就不是那麼混亂的。 ”另一方面, 下面的話是毫無幫助的:“孩子, 你的思路很混亂!你一會兒喜歡你的朋友, 一會兒又討厭他。 下定決心, 如果你有決心的話。 ”

對人類本性更高深的考察考慮到了這種可能性:有愛就會有恨, 有尊重就會有嫉妒,

Advertisiment
有奉獻就會有對抗, 有成功就會有擔憂。 需要睿智才能意識到這些感覺都是真實的:不管是積極的、消極的, 還是既積極又消極的矛盾心情。

要內心接受這樣的概念並不容易, 我們兒時的教育和成年之後的教育都傾向於從相反的一面教導我們。 我們被教導說消極的情緒是“不好的”, 我們不應該那麼想, 我們應該為那樣的想法感到羞愧。 而新的方法認為只能針對具體的事實下判斷, 不能對那些想像中的“不好的”、“好的”事實妄加評論。 只有行為才能受到譴責或表揚, 而感受不能、也不應受此對待。 對感覺下判斷, 或者對幻想橫加指責, 不但妨礙個人自由, 也會對精神上的健康造成傷害。

情感是遺傳的一部分。 魚兒會游泳,

Advertisiment
鳥兒會飛翔, 人會感知。 我們有時開心, 有時不開心, 但是, 我們的生活中一定會有這樣的時刻:我們感到憤怒、恐懼、悲傷、開心、貪婪、內疚、渴望、不屑、喜悅、厭惡。 儘管我們無法隨意地選擇這些情緒, 但是, 倘若我們知道它們是什麼, 我們就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何時以及如何表達出來, 這是問題的關鍵。 許多人被教育得不知道自己的真實想法是什麼, 當他們感到憎恨時, 被告知說那只是不喜歡而已;當他們感到害怕時, 又被告訴說沒什麼好害怕的;當他們感到痛苦時, 教育建議他們要微笑著勇敢面對。 我們中的許多人被勸誡在不開心的時候要強作歡顏。

在以上的這些矯飾中我們真正該做什麼呢?說實話。 情感教育可以幫助孩子知道他們的真實想法。

Advertisiment
對孩子來說, 知道他怎麼想, 遠比知道他為什麼會這麼想要重要。 當他確確實實知道了他內心的真實感受, 那麼他的內心就不太可能覺得“一團糟”。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