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幫助孩子適應幼稚園

? ? 孩子對幼稚園的適應是一個質變的過程, 事物凡是發生質的變化時都是極為困難的, 特別是人類。 孩子是未成熟的人, 他們各方面的能力都不能使自己馬上適應幼稚園, 又不能通過自己的思考想通適應過程中的困難與將來目標之間的關係。 當離開熟悉的家庭來到一個全新的環境, 兒童只感到不適和恐懼, 由於他們沒有能力消除自己的痛苦, 這時身邊的成人必須要與孩子一起度過這一艱難時刻。

陪? ? 園? ? 幼稚園和家庭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環境, 幼稚園沒有熟悉的人, 其結構、物品的擺放方式、整體氛圍都沒有家的因素,

Advertisiment
所以, 在孩子入園早期, 最好讓家庭中某一成員陪伴孩子, 這樣家庭成員在新的環境裡成為孩子與熟識的家庭環境的聯結。 兒童的認知方式決定了他無法對完全陌生的事物產生興趣, 只有當新事物與舊有認知產生聯結時, 他才能夠在兩者的比較中產生新的認識, 進而接納新事物。 ? ? 幼稚園對孩子來說是全新的, 而陪園的家長就是其中與舊事物的聯結, 使兒童能夠放鬆地去瞭解並體驗新的環境, 更積極地接納它。 雖然看上去孩子只願意和自己的家長在一起, 不接納老師和其他小朋友, 可是心理上, 他正在逐漸地建構對環境和老師的安全感, 像坐在安全島上靜觀眼前海面上航行的船隻,
Advertisiment
當對海和船都不再感到陌生的時候, 離開小島才不會讓他恐懼。 ? ? 如果家長不陪園, 孩子一下子莫明其妙地被扔到一個新環境裡, 當他恐懼地大叫媽媽的時候, 媽媽卻把他扔到陌生人懷裡離開了, 這時的恐懼是無法形容的。 可以想像一下, 如果自己在一艘船上航行, 船上的人朝夕相處, 已經像親人一樣, 當這條船離開一個小島時, 自己卻被一個人留在島上。 當船離開的那一瞬間, 會有什麼樣的心情?那種心態估計我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會成為內心深處永遠的傷痛。 我們可能從此害怕離開熟悉的人群, 不敢到新的地域去探索, 害怕被遺棄。 隨著時間的推移, 成人以後的生活經驗可能會消除這種恐懼, 並對自己當時的恐懼自嘲。
Advertisiment
但兒童不同, 他們還沒有這樣的思考能力和自嘲能力, 由於生存的本能, 他們極其害怕被拋棄。 入園的第一天家人就離開, 會被兒童誤解為自己被遺棄了。 所以三歲前的兒童入園, 需要家人陪伴。 ? ? 陪園是入園期的第一階段, 我們叫“消除陌生恐懼”。 陪園是否成功, 取決於陪園人員的行為是否得當、心理是否健康, 大體上要注意以下幾點——平靜耐心? ? 陪園是一件艱苦的工作。 老師們都在工作, 家長想幫幫忙, 可是由於不懂得幼稚園規則, 經常會給老師的工作帶來干擾。 有時候, 當家長參與不當被老師指出錯誤時, 也會感到心裡不舒服, 覺得自己礙手礙腳。 如果老師在工作中無暇顧及陪園人員, 他們就會有被冷落的感覺,
Advertisiment
再加上成天無事可做, 就會挑幼稚園和老師的毛病, 這更加劇了陪園人員的不快。 所以陪園時一定要做好思想準備, 讓自己帶著良好平靜的心態陪伴孩子, 使之對新的環境有一種基本的熟識感, 這時陪園期就可以結束了。

不干涉孩子? ? 陪園人員在陪園時期儘量不要干涉孩子, 在老師不要求的情況下, 不要要求孩子參與幼稚園的活動, 不要要求孩子主動地向老師問好, 更不要反復地勸孩子去參與到小朋友的遊戲, 這樣都會造成孩子的緊張感, 使孩子產生拒絕心理。 如果不干涉孩子, 孩子會慢慢地放鬆緊張的情緒, 雖然身體還靠在家人的懷裡, 但心已經被老師和其他孩子們的有趣活動吸引了。 這時,

Advertisiment
他們會將眼前看到的景象組織成自己的經驗, 慢慢吸納, 不再感到陌生。

?

配合老師工作? ? 在陪園期間, 先不要急著挑幼稚園的問題。 不論幼稚園有多麼好, 如果有人專門注意她的不是, 都會發現很多不對的地方。 這樣做不利於陪園人員保持良好的心態, 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入園適應。 因此, 陪園的家長最好帶著良好的心理去理解幼稚園老師的工作, 發現不當之處也要平和地和老師溝通。 ? ? 當老師要求孩子去參與活動, 而孩子又不願意離開你身邊的時候, 你可以先陪著他走到群體中去, 等他安定下來, 然後告訴他:我不會離開你, 就在那邊的小凳子上等你。 然後讓孩子在自己的位置上待一會兒, 讓他發現自己離開了家人也沒有什麼危險。 這是建立安全感的第一步。? ? 如果老師不要求孩子參與活動,那麼就隨孩子的意,孩子願意離開就離開,不願離開就讓他呆在家人的懷裡。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讓孩子一直坐在你的身上,要讓孩子面朝活動區,敞開你的雙臂,使他可以隨時走動,選擇離開與否。如果不這樣做,你緊緊地抱著他,讓孩子貼著你的身體坐在懷裡,他就看不到其他孩子的活動場面,而只能體驗到你身體給他的愉悅感,只追求這種舒適。這種陪園方式會增加孩子對新環境的接納的困難,也就失去了陪園的意義。

用心靈去感受? ? 孩子像大自然中的一棵樹,立於天地之間,風來了,樹會晃動,雨來了,樹會被打濕。樹不能表達自己的感受,只有人類進行了細緻的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樹的時候,才會產生了種種對樹的體驗。我們對孩子的觀察類似於對樹的觀察,我們只有將內心繁雜的想法和意圖全部趕出去,用一顆真誠的心去感受孩子,才能真正感覺到孩子的心靈。這種真實的感受會帶領我們尋找到幫助孩子的途徑。? ? 牛牛的姥姥和奶奶一起送牛牛到幼稚園,老師無論如何也無法說服其中的一位老人離開。陪園期間,兩位老人不斷地在一邊交頭接耳議論幼稚園的不是。牛牛入學的第二天就可以自己在幼稚園走動了,第三天結束後,老師說明天可以不用陪園了,要求她們第四天送孩子到幼稚園後與孩子果斷地道別,然後離開。由於三天來兩個老人挑了幼稚園許多毛病,不放心離開後老師對牛牛的照顧,要求再陪一天。? ? 第四天,兩位老人每隔十來分鐘就沖上去,給正在觀察別人工作的牛牛喂水、擦鼻涕、脫衣服、穿衣服,大概是想示範給老師看,她們是怎樣照顧牛牛的。她們的行為一次次地把牛牛從觀察別人工作並被吸引的狀態中拉出,使他又撲進她們的懷裡。這時,老人極為傷感,更顯出生離死別的狀態,這種煽情的表現立刻讓牛牛敏感地覺察出了事態的變化。到了下午,孩子便緊緊地拉著其中一位老人的衣襟,一遍遍地說:“婆婆不要離開。”這時,兩位老人竟然蹲下來對著孩子抑止不住地抹眼淚,孩子的情緒也變得很壞,再也不去看小朋友工作了,只焦慮地拉著姥姥的衣服,害怕她們突然離開。? ? 這兩位老人只注意自己的想法,而沒有觀察孩子,如果她們觀察到孩子已經進入了接納環境的狀態,就應該悄悄地坐在牆角,在孩子回望的時候,抱以輕鬆的微笑。她們的行為正好阻礙了孩子發展自己的工作。? ? 然後,她們又只顧著抒發自己的傷感情緒,而不顧及對孩子的影響,使孩子狀態更加不好。這就是許多幼稚園不允許家長陪園的原因。? ? 如果家長都能懂得觀察孩子,就應該幫助孩子適應幼稚園。幼稚園更應該積極地要求家長陪伴孩子渡過幼稚園適應前期。? ? 牛牛的姥姥做的更遭的一件事是,在第五天早晨,當她們好不容易離開牛牛走到戶外之後,卻沒有真正離開,而是藏在牛牛教室窗外的小樹叢後面,一會兒伸出頭來看一下,還不停地抹著眼淚。這些終於被走到窗邊的牛牛看到了,好不容易停止哭泣的牛牛又開始大哭。老師沒有辦法,只好讓老人把牛牛暫時帶回家。之後,雖然姥姥和奶奶在老師勸說下不再躲在樹叢後了,但牛牛每天仍然在窗邊對著樹叢聲嘶力竭地大哭,試圖喚回姥姥。? ? 這兩位老人的行為給牛牛的入園適應帶來了很大的障礙,她們的行為實際上是愛自己而不是愛孩子,因為受不了離開孩子的傷痛,才會對孩子採用那樣的行動安撫自己。

傾??聽? ? 傾聽是一種藝術。每一個做父母的都非常愛自己的孩子,確保孩子的健康成長是每一對父母的重要目標,看到孩子幸福快樂是老師和家長的最大願望。但是正如天有陰晴雨雪一樣,孩子經常有鬧情緒、發脾氣、大哭大鬧、不合作不講道理的時候,這時,很多父母都不知道該如何做才對。父母們常抱怨說:“我真不知道這孩子是怎麼了,剛才還很好,突然就鬧起彆扭來了,怎麼哄也不行。”每當這種情況發生的時候,就感到困惑、沮喪,感到撫養子女簡直是件痛苦的事情。? ? 美國長期致力於家庭教育和心理諮詢的帕蒂?惠芙樂寫過一本書,叫做《傾聽孩子》,她認為孩子不正常的表現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起著特殊的作用,如果處理得當,就會有利於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孩子每一個不正常行為的背後都有一個正當的理由,他們用這些行為宣洩心裡的負面情緒,是在呼喚成年人的關注,以便幫助他們更好地宣洩,從而獲得最終的康復。所以當孩子有不正常表現時,父母應當通過傾聽給孩子以最好的關注。當孩子有不良情緒時,做父母的不但要保持態度可親,還要耐著性子關注孩子,幫助他發洩不良情緒,這個過程就是傾聽的過程。? ? 友友的爸爸媽媽都非常忙,爸爸常年在外出差,媽媽屬於緊張型性格,下班回到家裡,總是緊張地擔心孩子零食吃多了,擔心他不能按時睡覺,又給他報了各種各樣的學習班,每晚奔波于各班之間。友友表現出對零食病態的愛好,每當有人在吃零食時,就會像夢遊一樣湊到人家面前盯著別人手中的零食。每次媽媽帶著他參加聚會,都會因為食物的問題讓媽媽感到非常尷尬。家人使用了許多滿足零食、控制零食的方法都無法解決他的問題。? ? 經過分析,專家認為友友可能是屬於嚴重的情感缺失,造成用零食填補內心的情感需要,表現為對零食極大的需求。經過一段時間的傾聽。孩子的狀況得到了緩解。

與孩子共情? ? 在孩子憂傷或者生氣的時候,成人及時的共情可以消除孩子的不良情緒,恢復平靜。共情就是我們用心靈去感受孩子此刻的心情,用身體語言和表情,再加上簡潔的語言表述使孩子發現自己的煩惱是能夠被我們理解的。此時,孩子就會產生感激的情感,覺得成人是他的知己,從而消除不良情緒。? ? 下面的故事是一所幼稚園的老師記錄的觀察筆記,詳細敘述了與孩子共情的過程——? ? 我把淘貝兒抱上班車,讓他和踢踢坐在一起。踢踢手裡拿著兩根棒棒糖,滿懷關切地看著淘貝兒說:“我要分享一個棒棒糖給我的好朋友淘貝兒。”可是淘貝兒哭得太傷心了,他顧不上理會踢踢的好意。? ? “寶貝,你為什麼哭呢?”我坐在淘貝兒的面前,輕輕地握著他的小手問道。淘貝兒沒有理我,在那裡一個勁兒地哭泣。兩三分鐘之後我又問:“寶貝,我覺得你哭得特別傷心,發生什麼事了嗎?”? ? 淘貝兒哽咽著斷斷續續地說:“媽媽……媽媽……”? ? 聽他這樣說,我想一定是在家裡媽媽說了什麼或者做什麼,讓他傷心了。? ? “請告訴我,媽媽怎麼了?”? ? “媽媽沒有跟我說……”? ? “媽媽沒跟你說什麼呀?”? ? “媽媽沒有跟我說她就走了。”? ? “哦,原來這樣啊。我想那是因為媽媽早晨上班太早,走的時候沒有來得及告訴淘貝兒,所以就傷心了,對嗎?”? ? 淘貝兒點點頭,漸漸平靜下來。? ? 我繼續說:“你想讓媽媽早上送你,是吧?”? ? “是。”? ? “那,你看這樣好不好——咱們跟媽媽說一聲,下次走時一定要告訴淘貝兒‘媽媽上班去了’;如果媽媽不忙,就讓她來送陶貝兒,如果媽媽很忙,就讓她去上班?”? ? 聽了我的建議,淘貝兒點了點頭,停止了哭泣。? ? 這時,踢踢見好朋友已經雨過天晴,又拿出自己的棒棒糖與他分享,這一次淘貝兒欣然接受了。他們一邊聽我講故事,一邊吃著棒棒糖,心情愉快地來到幼稚園。? ? 淘貝兒請老師幫他解開安全帶,並帶他下車。有所幼稚園的大門開著,但他並沒有進去,而是用手抓住門上的疙瘩,站在門的旁邊。那天是星期一,孩子們的包很多,我要等孩子們都進屋了才能把所有的包都拿進去。在這個過程中淘貝兒一直站在那裡。等我把孩子們的包都拿進去了,他還站著。我突然想起把一樣東西忘在了車上,便返回來取。? ? 陶貝兒揚起他的臉,看了看我,開口問道:“海老師,你的東西拿完了嗎?”? ? “拿完了。”? ? “那現在我可以和你一起進屋嗎?”? ? “當然可以,寶貝。”? ? 直到那一刻我才明白過來,原來淘貝兒一直在等我。他從下車的那一刻開始就在等待和我一起進屋。我真的好感動啊。? ? 讓我感動的還有——在我提包的時候,淘貝兒並沒有像有的孩子那樣哭著要老師抱。他看見我正在工作,所以沒有來打擾。他靜靜地站在鐵門邊等待我幹完了所有的事情之後才過來問:“老師,拿完了嗎?”雖然只是一句話,卻讓我感動了很久,直到晚上躺在床上還在想著這件事。? ? 接下來的兩周,每一天淘貝兒來園後都會站在鐵門旁邊,等我工作完了,牽著我的手一起進屋。有幾次我特別想抱一抱他,想到這只是我的需要,就忍住了。淘貝兒以一個高尚的狀態在説明我,這時我如果把他抱在懷裡,就是不尊重他,就是以成人自居,就是以他的身體來衡量他,就是仍然把他當作孩子……因為在精神上,他與我是平等的。? ? 進了門廳,淘貝兒很快就換好了鞋,自豪地對我說:“老師,你看,我自己換好鞋了。”(淘貝兒以前換鞋都會磨蹭到最後)進屋之後趕緊洗手,洗完了便跑到我的面前說:“老師,你看,我的手洗乾淨了。”每來園上校車時他總是小眼睛一眯,嘿嘿笑著對我說:“老師,你看,我今天帶了什麼好吃的!”雖然沒有說好多的話,但從他的眼神裡可以看出對我的信任。我真的特別感謝淘貝兒,是他讓我真正體會到了——給予孩子的同時,孩子會回饋你更多的愛。? ? 與愛他的人相比,孩子更喜歡那個能夠理解他的人。就因為那次的共情,我和淘貝兒成了知己,我倆也因此獲得了成長。? ? 這位老師在淘貝兒傷心的時候,對孩子進行了共情,她做得很到位。她不是在沒有線索的情況下自己亂猜,如果那樣,就會攪亂孩子對自己情感的認知。她是在孩子已經表達出部分內容之後,判斷出孩子傷心的原因,又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孩子的心靈,以達到共情的目的。共情需要一種能力,就是能夠感受對方並能準確地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在表達的過程中與孩子恰當地互動,使其成為宣洩情感的暢通管道。? ? 老師對孩子的一次傾聽和共情,贏得了孩子全部的信任和愛戴。這樣,孩子就會把老師當成自己的朋友和知已,願意和老師分享他的每一份快樂和收穫。

這是建立安全感的第一步。? ? 如果老師不要求孩子參與活動,那麼就隨孩子的意,孩子願意離開就離開,不願離開就讓他呆在家人的懷裡。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讓孩子一直坐在你的身上,要讓孩子面朝活動區,敞開你的雙臂,使他可以隨時走動,選擇離開與否。如果不這樣做,你緊緊地抱著他,讓孩子貼著你的身體坐在懷裡,他就看不到其他孩子的活動場面,而只能體驗到你身體給他的愉悅感,只追求這種舒適。這種陪園方式會增加孩子對新環境的接納的困難,也就失去了陪園的意義。

用心靈去感受? ? 孩子像大自然中的一棵樹,立於天地之間,風來了,樹會晃動,雨來了,樹會被打濕。樹不能表達自己的感受,只有人類進行了細緻的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樹的時候,才會產生了種種對樹的體驗。我們對孩子的觀察類似於對樹的觀察,我們只有將內心繁雜的想法和意圖全部趕出去,用一顆真誠的心去感受孩子,才能真正感覺到孩子的心靈。這種真實的感受會帶領我們尋找到幫助孩子的途徑。? ? 牛牛的姥姥和奶奶一起送牛牛到幼稚園,老師無論如何也無法說服其中的一位老人離開。陪園期間,兩位老人不斷地在一邊交頭接耳議論幼稚園的不是。牛牛入學的第二天就可以自己在幼稚園走動了,第三天結束後,老師說明天可以不用陪園了,要求她們第四天送孩子到幼稚園後與孩子果斷地道別,然後離開。由於三天來兩個老人挑了幼稚園許多毛病,不放心離開後老師對牛牛的照顧,要求再陪一天。? ? 第四天,兩位老人每隔十來分鐘就沖上去,給正在觀察別人工作的牛牛喂水、擦鼻涕、脫衣服、穿衣服,大概是想示範給老師看,她們是怎樣照顧牛牛的。她們的行為一次次地把牛牛從觀察別人工作並被吸引的狀態中拉出,使他又撲進她們的懷裡。這時,老人極為傷感,更顯出生離死別的狀態,這種煽情的表現立刻讓牛牛敏感地覺察出了事態的變化。到了下午,孩子便緊緊地拉著其中一位老人的衣襟,一遍遍地說:“婆婆不要離開。”這時,兩位老人竟然蹲下來對著孩子抑止不住地抹眼淚,孩子的情緒也變得很壞,再也不去看小朋友工作了,只焦慮地拉著姥姥的衣服,害怕她們突然離開。? ? 這兩位老人只注意自己的想法,而沒有觀察孩子,如果她們觀察到孩子已經進入了接納環境的狀態,就應該悄悄地坐在牆角,在孩子回望的時候,抱以輕鬆的微笑。她們的行為正好阻礙了孩子發展自己的工作。? ? 然後,她們又只顧著抒發自己的傷感情緒,而不顧及對孩子的影響,使孩子狀態更加不好。這就是許多幼稚園不允許家長陪園的原因。? ? 如果家長都能懂得觀察孩子,就應該幫助孩子適應幼稚園。幼稚園更應該積極地要求家長陪伴孩子渡過幼稚園適應前期。? ? 牛牛的姥姥做的更遭的一件事是,在第五天早晨,當她們好不容易離開牛牛走到戶外之後,卻沒有真正離開,而是藏在牛牛教室窗外的小樹叢後面,一會兒伸出頭來看一下,還不停地抹著眼淚。這些終於被走到窗邊的牛牛看到了,好不容易停止哭泣的牛牛又開始大哭。老師沒有辦法,只好讓老人把牛牛暫時帶回家。之後,雖然姥姥和奶奶在老師勸說下不再躲在樹叢後了,但牛牛每天仍然在窗邊對著樹叢聲嘶力竭地大哭,試圖喚回姥姥。? ? 這兩位老人的行為給牛牛的入園適應帶來了很大的障礙,她們的行為實際上是愛自己而不是愛孩子,因為受不了離開孩子的傷痛,才會對孩子採用那樣的行動安撫自己。

傾??聽? ? 傾聽是一種藝術。每一個做父母的都非常愛自己的孩子,確保孩子的健康成長是每一對父母的重要目標,看到孩子幸福快樂是老師和家長的最大願望。但是正如天有陰晴雨雪一樣,孩子經常有鬧情緒、發脾氣、大哭大鬧、不合作不講道理的時候,這時,很多父母都不知道該如何做才對。父母們常抱怨說:“我真不知道這孩子是怎麼了,剛才還很好,突然就鬧起彆扭來了,怎麼哄也不行。”每當這種情況發生的時候,就感到困惑、沮喪,感到撫養子女簡直是件痛苦的事情。? ? 美國長期致力於家庭教育和心理諮詢的帕蒂?惠芙樂寫過一本書,叫做《傾聽孩子》,她認為孩子不正常的表現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起著特殊的作用,如果處理得當,就會有利於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孩子每一個不正常行為的背後都有一個正當的理由,他們用這些行為宣洩心裡的負面情緒,是在呼喚成年人的關注,以便幫助他們更好地宣洩,從而獲得最終的康復。所以當孩子有不正常表現時,父母應當通過傾聽給孩子以最好的關注。當孩子有不良情緒時,做父母的不但要保持態度可親,還要耐著性子關注孩子,幫助他發洩不良情緒,這個過程就是傾聽的過程。? ? 友友的爸爸媽媽都非常忙,爸爸常年在外出差,媽媽屬於緊張型性格,下班回到家裡,總是緊張地擔心孩子零食吃多了,擔心他不能按時睡覺,又給他報了各種各樣的學習班,每晚奔波于各班之間。友友表現出對零食病態的愛好,每當有人在吃零食時,就會像夢遊一樣湊到人家面前盯著別人手中的零食。每次媽媽帶著他參加聚會,都會因為食物的問題讓媽媽感到非常尷尬。家人使用了許多滿足零食、控制零食的方法都無法解決他的問題。? ? 經過分析,專家認為友友可能是屬於嚴重的情感缺失,造成用零食填補內心的情感需要,表現為對零食極大的需求。經過一段時間的傾聽。孩子的狀況得到了緩解。

與孩子共情? ? 在孩子憂傷或者生氣的時候,成人及時的共情可以消除孩子的不良情緒,恢復平靜。共情就是我們用心靈去感受孩子此刻的心情,用身體語言和表情,再加上簡潔的語言表述使孩子發現自己的煩惱是能夠被我們理解的。此時,孩子就會產生感激的情感,覺得成人是他的知己,從而消除不良情緒。? ? 下面的故事是一所幼稚園的老師記錄的觀察筆記,詳細敘述了與孩子共情的過程——? ? 我把淘貝兒抱上班車,讓他和踢踢坐在一起。踢踢手裡拿著兩根棒棒糖,滿懷關切地看著淘貝兒說:“我要分享一個棒棒糖給我的好朋友淘貝兒。”可是淘貝兒哭得太傷心了,他顧不上理會踢踢的好意。? ? “寶貝,你為什麼哭呢?”我坐在淘貝兒的面前,輕輕地握著他的小手問道。淘貝兒沒有理我,在那裡一個勁兒地哭泣。兩三分鐘之後我又問:“寶貝,我覺得你哭得特別傷心,發生什麼事了嗎?”? ? 淘貝兒哽咽著斷斷續續地說:“媽媽……媽媽……”? ? 聽他這樣說,我想一定是在家裡媽媽說了什麼或者做什麼,讓他傷心了。? ? “請告訴我,媽媽怎麼了?”? ? “媽媽沒有跟我說……”? ? “媽媽沒跟你說什麼呀?”? ? “媽媽沒有跟我說她就走了。”? ? “哦,原來這樣啊。我想那是因為媽媽早晨上班太早,走的時候沒有來得及告訴淘貝兒,所以就傷心了,對嗎?”? ? 淘貝兒點點頭,漸漸平靜下來。? ? 我繼續說:“你想讓媽媽早上送你,是吧?”? ? “是。”? ? “那,你看這樣好不好——咱們跟媽媽說一聲,下次走時一定要告訴淘貝兒‘媽媽上班去了’;如果媽媽不忙,就讓她來送陶貝兒,如果媽媽很忙,就讓她去上班?”? ? 聽了我的建議,淘貝兒點了點頭,停止了哭泣。? ? 這時,踢踢見好朋友已經雨過天晴,又拿出自己的棒棒糖與他分享,這一次淘貝兒欣然接受了。他們一邊聽我講故事,一邊吃著棒棒糖,心情愉快地來到幼稚園。? ? 淘貝兒請老師幫他解開安全帶,並帶他下車。有所幼稚園的大門開著,但他並沒有進去,而是用手抓住門上的疙瘩,站在門的旁邊。那天是星期一,孩子們的包很多,我要等孩子們都進屋了才能把所有的包都拿進去。在這個過程中淘貝兒一直站在那裡。等我把孩子們的包都拿進去了,他還站著。我突然想起把一樣東西忘在了車上,便返回來取。? ? 陶貝兒揚起他的臉,看了看我,開口問道:“海老師,你的東西拿完了嗎?”? ? “拿完了。”? ? “那現在我可以和你一起進屋嗎?”? ? “當然可以,寶貝。”? ? 直到那一刻我才明白過來,原來淘貝兒一直在等我。他從下車的那一刻開始就在等待和我一起進屋。我真的好感動啊。? ? 讓我感動的還有——在我提包的時候,淘貝兒並沒有像有的孩子那樣哭著要老師抱。他看見我正在工作,所以沒有來打擾。他靜靜地站在鐵門邊等待我幹完了所有的事情之後才過來問:“老師,拿完了嗎?”雖然只是一句話,卻讓我感動了很久,直到晚上躺在床上還在想著這件事。? ? 接下來的兩周,每一天淘貝兒來園後都會站在鐵門旁邊,等我工作完了,牽著我的手一起進屋。有幾次我特別想抱一抱他,想到這只是我的需要,就忍住了。淘貝兒以一個高尚的狀態在説明我,這時我如果把他抱在懷裡,就是不尊重他,就是以成人自居,就是以他的身體來衡量他,就是仍然把他當作孩子……因為在精神上,他與我是平等的。? ? 進了門廳,淘貝兒很快就換好了鞋,自豪地對我說:“老師,你看,我自己換好鞋了。”(淘貝兒以前換鞋都會磨蹭到最後)進屋之後趕緊洗手,洗完了便跑到我的面前說:“老師,你看,我的手洗乾淨了。”每來園上校車時他總是小眼睛一眯,嘿嘿笑著對我說:“老師,你看,我今天帶了什麼好吃的!”雖然沒有說好多的話,但從他的眼神裡可以看出對我的信任。我真的特別感謝淘貝兒,是他讓我真正體會到了——給予孩子的同時,孩子會回饋你更多的愛。? ? 與愛他的人相比,孩子更喜歡那個能夠理解他的人。就因為那次的共情,我和淘貝兒成了知己,我倆也因此獲得了成長。? ? 這位老師在淘貝兒傷心的時候,對孩子進行了共情,她做得很到位。她不是在沒有線索的情況下自己亂猜,如果那樣,就會攪亂孩子對自己情感的認知。她是在孩子已經表達出部分內容之後,判斷出孩子傷心的原因,又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孩子的心靈,以達到共情的目的。共情需要一種能力,就是能夠感受對方並能準確地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在表達的過程中與孩子恰當地互動,使其成為宣洩情感的暢通管道。? ? 老師對孩子的一次傾聽和共情,贏得了孩子全部的信任和愛戴。這樣,孩子就會把老師當成自己的朋友和知已,願意和老師分享他的每一份快樂和收穫。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