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同伴拒絕的孩子, 很多是因為他們不懂得交往規則。 比如他在參與團體遊戲時, 不懂得"輪流"規則, 只想自己先玩夠了;小朋友們一起商量做哪項活動時, 他也不知道"協商"、"少數服從多數", 一味地要求按自己的想法做。 為此, 父母在日常的生活中, 不妨制訂明確的交往規則, 要求孩子遵從。 舉個簡單的例子, 比如在餐桌上, 不必每一次都把孩子愛吃的東西全留給他, 而是適當地分給其他家人, 然後告訴他:"好東西人人都喜歡, 所以大家要公平地、輪流地享用, 不能夠一個人獨佔。
Advertisiment
教孩子具體的社交策略
父母可教孩子學習一些具體有效社交策略。 例如, 對於前文中提到的強制型和逃避型的孩子, 父母可以直接教他們學習社交策略。 比如當孩子想加入其他人的遊戲時, 可以教孩子友好地向人詢問:"我可以參加你們的遊戲嗎?""我想和你們一起玩, 可以嗎?"或者教孩子注意觀察其他小朋友。 當別的小朋友在遊戲過程種出現了麻煩, 如搬不動東西時, 可讓寶寶主動上前提供幫助。 如果其他小朋友表現得出色, 可教孩子不妨讚美他:"你做得真好!"如果孩子害羞, 父母可鼓勵他先找和自己差不多的孩子一起玩,
Advertisiment
創造具體的情景鍛煉交往能力
父母還可以做的是創造一些具體活動, 吸引孩子們走到一起共同活動。 交往需要情景, 對孩子而言, 交往的最好前提是共同做某項彼此都感興趣的事情。 比如, 媽媽可以準備一些沙包, 教孩子們做丟沙包的遊戲, 或者在家中舉辦小小晚會, 邀請左鄰右舍的小朋友一起參加。 儘管孩子在幼稚園或在學校能夠獲得機會和同伴交往, 但父母還是不妨自己再創設一些活動, 觀察孩子與同伴交往的特徵如何, 再有針對性地進行交往能力的培養。
Advertisiment
引導孩子體察他人的情感變化
在同伴交往中, 對他人情緒的正確感受和積極反應是交往的基礎。 教孩子敏感地判別他人的情感變化, 是父母應當重視的事情。 在日常生活中, 父母可以通過看電視、遊戲等方式, 教孩子觀察人的各種情緒變化是如何通過臉部表情以及肢體動作來表現的。 還應注意引導孩子學會思考自己的行為對他人會造成什麼樣的情感變化。 可以多問問他:"如果你是別人, 這時你會怎麼想?是高興還是生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