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入園他們將面臨新的環境和生活, 這不僅是對孩子的挑戰, 更是對老師的考驗。 因為孩子在生活環境、活動方式和人際交往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所以一些孩子在入園之初會出現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適應困難, 其突出的外在表現形式就是:哭!此外還會出現憋大便、喝水少、吃飯難、拒絕玩幼稚園的玩具、不參與老師組織的活動等多種不適應行為。 幫助孩子渡過這一適應期, 將會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產生深遠的影響。
“親愛兒童、滿足需要”是對新入園的二至三歲幼兒的基本教養理念之一。
Advertisiment
一.初入園幼兒情緒不穩定的原因。
孩子從家裡來到幼稚園, 面對陌生的環境和人員, 面對新的生活作息時間, 難免會出現不適應的現象。 據觀察, 影響孩子入園適應的因素大致可分為三個方面:
(一)環境因素與家庭環境相比, 幼稚園寬敞的活動空間、豐富的玩具材料都會使幼兒感到新奇和興奮, 即使適應十分困難的幼兒最初也會被這種新奇感所吸引,
Advertisiment
(二)人際因素孩子在家裡以“自我”為中心, 交往的物件都是自己最親密的人。 進入幼稚園後, 無論是交往物件還是交往方式都發生了變化。 由於孩子較多, 保教人員可能無法及時瞭解和滿足每個孩子的需要。 在與同伴交往方面, 幼兒對遊戲規則不甚瞭解, 也不會恰當的表達自己的主張, 因而同伴之間發生衝突在所難免。
Advertisiment
(三)活動方式因素幼兒從家庭進入幼稚園, 活動範圍擴大了, 活動內容變得豐富多彩, 活動方式從隨意、自由轉為需遵循一定的規則要求。 例如, 很多事情需要獨立完成;作息時間與家裡不同;各類有規律的活動交替進行, 等等。 這些對於社會化進程處於起步階段, 自控能力尚未發展的幼兒來說是很難的。
二.幫助幼兒穩定情緒的方法。
引導幼兒克服入園後的種種心理障礙, 是幫助他們面對社會, 順利適應集體生活, 培養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的重要環節。 具體可以採取以下一些方法:
(一)入園前幫助幼兒及家長做好入園準備。
入園前, 重在讓孩子熟悉老師,
Advertisiment
1.身臨其境:入園前, 老師組織孩子在家長的陪同下, 進入已在園小班的班級, 和他們一起做遊戲。 為了不影響原班級的正常教學工作, 我們每天只安排3-5名新生跟班。 小班老師也要跟班進入, 與每位新入園的孩子交流, 並給與相應的幫助和指導。 如讓孩子帶上小水杯, 和哥哥姐姐一起喝水;坐在哥哥姐姐身邊一起聽故事;和哥哥姐姐一起玩玩具等。 在這個過程中, 孩子認識了自己的老師;老師通過觀察孩子、和孩子交流, 初步瞭解了孩子的性格特點及各方面的發展情況;家長通過觀摩, 初步瞭解幼稚園的一日生活。
2.親密接觸:跟班親子活動後, 孩子們對幼稚園產生了一定的感情,
Advertisiment
(二)在園時如何幫助幼兒儘快適應幼稚園生活1.重視幼兒的來園與離園:來園與離園雖然只是幼稚園一日生活的兩個短暫環節,卻是初入園幼兒哭鬧的重點時段,會對幼兒順利適應幼稚園生活產生重大的影響。在入園前老師要充分瞭解每一個幼兒,要叫出每一個幼兒的名字,最好是能叫出幼兒的小名,這能讓孩子感到老師對它的重視和親切,從而以積極的心態開始新的一天的生活和學習。在離園時,老師可抽出時間和家長進行交流,一方面讓家長瞭解孩子在園的情況,一方面可以緩解孩子焦慮的心情,讓孩子感到老師和家長是朋友。並與孩子進行簡單的道別,如撫摸孩子的頭、點頭微笑著說再見、對當天的進步行為進行表揚等。這對第二天的入園也大有好處。
2.提供幼兒喜歡的玩具材料,吸引他們投入有趣的遊戲活動: 幼兒喜歡的遊戲材料、有趣的遊戲活動,不僅能有力的支持孩子的心理調節與適應,更重要的是能使孩子在遊戲的放鬆、快樂與成功中,與同伴的積極有效的交往中,重新定位自我與恢復自信,加深對幼稚園環境、生活、學習、同伴等的積極心理體驗,初步熟悉幼稚園的主要學習方式。
(1)提供安全而具有親切感的操作材料,讓孩子放鬆而投入。
“家”是最具有安全感和令人放鬆的地方,尤其對於初入園的幼兒來說。老師可以通過在“娃娃家”中投放的娃娃、傢俱、餐具等,給幼兒營造一個溫暖、舒適的家的環境。並可通過“我帶娃娃回家”的遊戲,讓幼兒感到放鬆和親切。
老師還可投放大紙箱建造的“悄悄屋”,幼兒能從這一圍攏的狹小空間得到安全感和心理安慰。孩子們擠在一起時的溫暖、支持與親切。“悄悄屋”既為孩子營造了宣洩焦慮與緊張的私密空間,也為孩子營造了安全的瞭解新環境並投入遊戲活動所必需的觀望、過渡和蓄勢待發的空間。
(2)開展新奇而富有變化的遊戲,讓孩子好奇而投入。
老師用幼兒熟悉和喜歡的玩具材料,設計新奇而富於變化的遊戲,牢牢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和興趣點。使幼兒在體驗發現的驚喜和成功的樂趣的過程中,越來越主動而深入的投入到遊戲之中。
(3)播放歡快而活潑的音樂,讓孩子歡樂而投入。
老師選用動感強、節奏歡快活潑的樂曲和歌曲,在身體韻律、音樂韻律中,緩解了孩子的緊張與焦慮,使他們感受到了幼稚園生活與學習的快樂。尤其是播放的音樂幼兒在家聽過,效果會更好。
3.幼兒進餐時的組織與培養:2—3歲的幼兒進餐是個比較讓老師頭疼的事情,由於孩子手部肌肉發展還不很協調,進餐時掉飯粒、翻飯碗的現象時有發生。老師可以準備一些圍兜,為個別吃飯時把衣服弄的太髒的孩子戴上。進餐時,對於那些使用餐具有困難或進餐習慣極不好的幼兒,老師可以一邊餵飯,一邊適時的教給他正確的進餐方法。老師還要在日常生活中及進餐時,不時的提醒孩子正確的進餐方法及良好的進餐習慣。
4、幼兒午睡時的照顧及習慣的養成:2—3歲嬰兒剛入託時,往往會被新鮮的環境、玩具所吸引而暫時忘卻對家人的思念,但一到午睡時間,他們又會表現出明顯的不穩定情緒,有的甚至哭鬧著要回家。這種強烈的對家人的情感依賴以及對老師的排斥,使孩子不願午睡,甚至懼怕午睡。針對這一情況,通過實踐和反思,我嘗試採用各種哄睡法,使孩子儘量在較短的時間適應午睡。具體方法入下:
(1)情緒轉移法:有的孩子不肯午睡,甚至連寢室也不肯進去,這時如果老師強行把他抱到寢室,孩子便會大哭大鬧,影響其他孩子。2—3歲孩子情緒極易受感染,他們只要看到或聽到別的孩子哭著要媽媽,就會隨著哭鬧,結果造成寢室哭聲一片。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允許個別哭鬧厲害的孩子在教室裡自由玩耍,由保育老師一邊陪著孩子遊戲,一邊安慰其情緒。等孩子有點困了,再由保育老師撫拍著使其入睡。
(2)物質刺激法:當孩子逐漸適應幼稚園一日生活,不再排斥老師時,老師可帶著孩子進入寢室,由老師抱著孩子坐在寢室觀看其他孩子睡覺。當孩子又哭鬧時,老師就用小紅花、小糖果作為獎勵,鼓勵其不要哭鬧。這時老師可不強求孩子睡覺,待其困倦後自然入睡。
(3)玩具吸引法:當孩子願意進入寢室並不哭鬧時,老師可將孩子從家帶來的、熟悉的、喜愛的玩具放在孩子的床上,以此吸引孩子坐在自己的小床上玩玩具,老師要引導他輕輕玩,不要影響其他孩子的午睡。在安靜的環境中,孩子玩著玩著就會困倦,這時老師就抱著孩子,一邊哼唱搖籃曲,一邊輕輕撫拍,讓孩子漸漸入睡。
(4)肌膚親近法:老師可逐步取走孩子床上的玩具,陪孩子入睡,邊哼唱搖籃曲,邊溫柔的撫摸孩子的頭、耳朵等,讓孩子放鬆情緒,慢慢入睡。睡眠過程中,老師應留心觀察,一旦發現孩子驚醒,應在第一時間來到孩子床邊,再輕輕哄拍孩子使其繼續入睡。
5.幼兒入廁時間及習慣的培養。
孩子剛入園容易出現尿褲、尿床、拉褲等情況。有的孩子因為貪玩忘記了入廁;有的孩子在家都是家長提醒入廁,從而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有的孩子在家都是用便盆,到了園裡不會蹲便;有的孩子睡得太沉等情況。對於這些情況老師就應有針對性的對孩子進行培養。
首先,應定時提醒孩子入廁,尤其是對於貪玩的孩子和睡的較沉的孩子,應個別提醒。
其次,對於不會蹲便的孩子,可以先為他準備一個便盆。然後逐漸讓孩子鍛煉下蹲,老師也可陪同他一起入廁,在旁邊扶著孩子給其鼓勵。
總之,小班孩子剛入園,拉褲、尿褲現象比較正常,老師要加以正確的培養和對待,一定要耐心、細緻,不能著急。尤其要尊重孩子,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特別值得提出的一點是:無論是接送、進餐、午睡,還是入廁等,這些習慣的養成一定要和家長進行 溝通和交流,請家長瞭解孩子各種正確的作息習慣及良好的行為習慣,在週六周日對孩子繼續進行培養。千萬不能覺得孩子週末在家休息就可以讓其隨心所欲的放鬆,這樣不但影響老師在園一周的培養成果,而且對孩子行為的培養極其不利。這一點請老師和家長一定予以重視。
(三)入園後仍應開展豐富多彩的家園互動活動。
孩子、家長、老師是需要密切配合和相互關注的,同時也需要及時的交流與溝通,所以,入園後開展的活動不僅要面向孩子還要家園互動,這樣才能更好的得到孩子的喜愛,得到家長的理解與支援。我們一般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活動:
1.服務性活動:是指班級、家庭以資源分享為目的,互相提供服務的活動,包括教育諮詢、家長閱覽室、媒體宣傳、家訪等。如,班級定期向家長開放,舉辦家教諮詢,解決家長在家教過程中的問題並提出建議和要求;幼稚園開闢家長閱覽室,陳列各種教育教學資料及各類理論書籍等,供家長翻閱,同時歡迎他們積極捐贈家教資料和設備,形成家園互通,雙向交流;家訪在入園後是不可少的,老師可不定期對幼兒進行家訪,與家長交流其在家及在園的表現,與入園前的家訪情況進行比較,找出更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
2.開放性活動:是指班級對外開放,提供場地、設施,營造溫馨、和諧、寬鬆的教育氛圍,吸引家長關心教育,包括育兒沙龍、親子俱樂部、參觀觀摩等。如,班級提供場所,不定時的開展各類漫談、娛樂及聚會等活動,向家長提供各類育兒指導。班級還可以組織一些活動,向家長開放,邀請他們前來參觀觀摩,如,活動開放日、幼兒親子運動會、外出參觀、郊遊等等。其中效果較好的有:
* 走進大自然和生活:大自然就是個大課堂,它會給孩子帶來無限的遐想。在不同的季節可進行不同的活動。春天,到戶外去踏青是最好的選擇;夏天,帶上玩水工具去嬉水是孩子們最感興趣的活動;秋天,帶孩子們去刨花生、摘蘋果;冬天,讓孩子們打雪仗、堆雪人……對於小班的孩子來說,和爸爸、媽媽、老師一起接觸大自然、接觸集體生活,是新鮮的、好奇的、快樂的。每次參加的家庭應控制不超過八個,太多不便組織與輔導。
* 舉辦親子聯歡會:這種形式適宜在學期結束時舉行,因為此時孩子們已相互熟悉,各方面能力也有所提高。晚會節目可分為幼兒節目、家長節目、親子遊戲、老師節目、家庭節目等。幼兒節目以集體表演為主,內容為學過的兒歌、歌曲、音樂遊戲等,旨在鍛煉孩子的膽量,讓每個孩子都有登臺展示的機會;家長節目,請有才藝的家長登臺獻藝,如,講故事、變魔術、木偶表演等;親子遊戲,以參與性強、適合小班幼兒特點的遊戲為主。如,“抬花轎”、“袋鼠媽媽”等;教師節目,可以是才藝展示或表演孩子學習的內容;家庭節目,在自願的基礎上,給一些有特長的家庭以展示的機會。
這種形式的親子活動為每個幼兒、每個家庭提供了互動的機會,讓家長看到孩子在園取得的進步,孩子們也從中獲得了快樂的體驗。在活動中,家長還發現自己孩子的長處和不足,有利於日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
3.參與性活動:家長被視為幼稚園教育與教學過程中積極有效的教育資源而加以開發與利用,在一定範圍內參與幼稚園的教育過程與活動,同時把家庭教育的理念和具體做法從幼稚園推向家庭。包括開放日、家長進課堂、家園同樂、家委會、建議箱等。如,邀請各行各業的家長到幼稚園來當“老師”,為幼兒組織教學活動;幼稚園不定期邀請家長參與一些大型活動,如親子運動會、“六一”聯歡會等;由各類型家長代表組成的家委會,協助、監督班級工作,促進家園進一步溝通;在班內設立建議箱,請家長參與、監督、評價班級日常工作。
5、研究性活動:針對家庭教育及幼稚園教育中出現的問題,由老師組織家長進行研討,使大家在良好的互動中獲得教育資訊和教育方法,其中包括經驗交流、家長論壇、家長辯論會等。如開展“家長論壇”活動,家長圍繞一個主題,講述各自不同的育兒經驗與教訓,共用育兒的酸甜苦辣;或圍繞一個主題展開“家長辯論會”。如,孩子在犯錯誤時家長是否應施予體罰、孩子早期識字是否合適等。
三.幼兒入園適應工作中的幾點誤區1.讓家長與孩子強迫分離:許多人認為,家長送孩子到幼稚園後,一旦孩子哭鬧著不肯讓家長離去,家長千萬不能心軟,必須馬上離開。這就是所謂的“強迫分離法”。我認為,“強迫分離法”不僅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且只會加劇幼兒的分離焦慮,使那些焦慮程度較重的幼兒對入園產生恐懼,對第二天的入園留下不好的影響。幼兒的情緒,尤其是不愉快的情緒必須通過有效的途徑加以排解。在幼兒入園時,家長可以與孩子相處一段時間,並與孩子一起遊戲。老師應熱情迎接孩子和家長,並與家長主動交談,讓孩子感覺到家長與老師之間的親密關係。
2.對哭泣的孩子只採用安慰的方法:從家庭到幼稚園,幼兒的生活發生了重大變化。幼稚園的生活是否讓幼兒有一種參與感,幼兒是否受到同伴和老師的關注,所有這些對於新入園的幼兒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是與老師相互建立信任感和彼此適應的基礎。大多數老師更願意扮演媽媽的角色,安慰哭泣的孩子,以期與他們儘快建立新的依戀關係,這可能是一個有效的辦法,但親切、友善的關注,適時、適當的在集體中讚揚孩子,同時對他提出一定的要求,效果可能會更好。比如誇獎孩子聲音響亮,會自己穿衣服,會整理玩具等;請他分勺子,安排他們做更小孩子的哥哥姐姐,等等。
3.以哄住孩子不哭為目的:保持孩子的心理健康就必須讓孩子適度宣洩。如,寶寶在剛入園時哭鬧是正常現象,老師應想方設法,利用各種移情辦法,讓寶寶停止哭鬧。這種做法對於很多寶寶是有效的,但有的寶寶卻還是哭鬧不停。這時我們不一定要用各種辦法來哄騙寶寶,因為其實寶寶在入園前基本上都已瞭解幼稚園的有趣生活,他們也不是不喜歡幼稚園生活,只是剛開始離家後出現了分離焦慮。在這種情況下,適度的讓孩子宣洩,對他們的生理和心理都有益處。讓孩子適當的發發脾氣或哭泣也有利於孩子心理上的放鬆。
4.“冷處理”哭鬧不止的孩子:處於心理不安全、情緒不穩定狀態的幼兒,會感到不知所措,多數幼兒會抗拒或哭泣。針對有的孩子哭鬧不止,安撫無效,老師有時會“冷處理”,既不理他,讓他獨處,以期達到終止哭泣的目的。其實,這並不是良策。而加倍關注孩子的需要,發現孩子的興趣點,引導他們沉浸新環境中,才是消除孤獨感的最佳方法。引導幼兒玩電腦遊戲、看動畫片、戶外活動等,都是轉變幼兒不良情緒的好方法。
5.忽視讓孩子主動說出自己的需要:離開了父母一對一的照顧,很多孩子會感到茫然。而這時老師往往會頻繁的詢問孩子是否有需要,而忽視讓孩子主動向老師表達需求。一旦幼兒因為膽小或缺乏語言表達能力,無法主動向老師提出要求,就會懼怕上幼稚園。因此,老師應當儘早的鼓勵幼兒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如“老師,我想上廁所”、“老師,我渴”、“老師,他搶我東西”等,以有效緩解幼兒因離開親人而產生的心理壓力。
6.給孩子空頭許諾:剛入園的孩子常會一次又一次不停的詢問老師:媽媽什麼時候來接我?老師常常因不耐煩或為了督促幼兒完成某件事兒而承諾:你吃完飯就來啦;你睡醒就來啦……一旦幼兒發現老師的諾言落空,就會更加失望,這不利於孩子與老師建立信任和依賴關係。其實,孩子之所以時常念叨,是因為擔心媽媽再也不來接他了。這時,老師應耐心向孩子解釋:媽媽不是不要你了,媽媽因為愛你才送你到幼稚園,相信你在這裡會很快樂,媽媽下班就來接你了。如果孩子仍然不能平靜下來,老師可以設法分散幼兒的注意力。比如,送給孩子一件玩具,給孩子一本好看的書,給孩子講一個好聽的故事,等等。
7.對家長不安情緒不加引導與交流:不光幼兒離不開家長,家長也不放心孩子,他們時常在門口張望,一個勁兒的囑咐老師,囑咐孩子,甚至有的孩子在裡面哭,家長在外面抹淚,這樣怎能讓孩子輕鬆愉快的進入幼稚園生活呢?遇到這種情況,老師要與家長溝通,讓家長用鼓勵與充滿期待的語氣與孩子道別,有意識的傳遞給孩子這樣的資訊:上幼稚園是很自然、很愉快的事,每個孩子都要上幼稚園。換句話說,老師也要幫助家長順利渡過“入園適應期”。
總之,幼兒入園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只要教師細心觀察,耐心解讀,付出真心,就能和孩子、家長一起度過難關,儘快讓幼兒適應幼稚園生活,共同順利成長。
從心理上做好入園準備,從而減少哭鬧,縮短適應週期。還可以使孩子轉移依戀物件,儘快適應新的人際環境。(二)在園時如何幫助幼兒儘快適應幼稚園生活1.重視幼兒的來園與離園:來園與離園雖然只是幼稚園一日生活的兩個短暫環節,卻是初入園幼兒哭鬧的重點時段,會對幼兒順利適應幼稚園生活產生重大的影響。在入園前老師要充分瞭解每一個幼兒,要叫出每一個幼兒的名字,最好是能叫出幼兒的小名,這能讓孩子感到老師對它的重視和親切,從而以積極的心態開始新的一天的生活和學習。在離園時,老師可抽出時間和家長進行交流,一方面讓家長瞭解孩子在園的情況,一方面可以緩解孩子焦慮的心情,讓孩子感到老師和家長是朋友。並與孩子進行簡單的道別,如撫摸孩子的頭、點頭微笑著說再見、對當天的進步行為進行表揚等。這對第二天的入園也大有好處。
2.提供幼兒喜歡的玩具材料,吸引他們投入有趣的遊戲活動: 幼兒喜歡的遊戲材料、有趣的遊戲活動,不僅能有力的支持孩子的心理調節與適應,更重要的是能使孩子在遊戲的放鬆、快樂與成功中,與同伴的積極有效的交往中,重新定位自我與恢復自信,加深對幼稚園環境、生活、學習、同伴等的積極心理體驗,初步熟悉幼稚園的主要學習方式。
(1)提供安全而具有親切感的操作材料,讓孩子放鬆而投入。
“家”是最具有安全感和令人放鬆的地方,尤其對於初入園的幼兒來說。老師可以通過在“娃娃家”中投放的娃娃、傢俱、餐具等,給幼兒營造一個溫暖、舒適的家的環境。並可通過“我帶娃娃回家”的遊戲,讓幼兒感到放鬆和親切。
老師還可投放大紙箱建造的“悄悄屋”,幼兒能從這一圍攏的狹小空間得到安全感和心理安慰。孩子們擠在一起時的溫暖、支持與親切。“悄悄屋”既為孩子營造了宣洩焦慮與緊張的私密空間,也為孩子營造了安全的瞭解新環境並投入遊戲活動所必需的觀望、過渡和蓄勢待發的空間。
(2)開展新奇而富有變化的遊戲,讓孩子好奇而投入。
老師用幼兒熟悉和喜歡的玩具材料,設計新奇而富於變化的遊戲,牢牢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和興趣點。使幼兒在體驗發現的驚喜和成功的樂趣的過程中,越來越主動而深入的投入到遊戲之中。
(3)播放歡快而活潑的音樂,讓孩子歡樂而投入。
老師選用動感強、節奏歡快活潑的樂曲和歌曲,在身體韻律、音樂韻律中,緩解了孩子的緊張與焦慮,使他們感受到了幼稚園生活與學習的快樂。尤其是播放的音樂幼兒在家聽過,效果會更好。
3.幼兒進餐時的組織與培養:2—3歲的幼兒進餐是個比較讓老師頭疼的事情,由於孩子手部肌肉發展還不很協調,進餐時掉飯粒、翻飯碗的現象時有發生。老師可以準備一些圍兜,為個別吃飯時把衣服弄的太髒的孩子戴上。進餐時,對於那些使用餐具有困難或進餐習慣極不好的幼兒,老師可以一邊餵飯,一邊適時的教給他正確的進餐方法。老師還要在日常生活中及進餐時,不時的提醒孩子正確的進餐方法及良好的進餐習慣。
4、幼兒午睡時的照顧及習慣的養成:2—3歲嬰兒剛入託時,往往會被新鮮的環境、玩具所吸引而暫時忘卻對家人的思念,但一到午睡時間,他們又會表現出明顯的不穩定情緒,有的甚至哭鬧著要回家。這種強烈的對家人的情感依賴以及對老師的排斥,使孩子不願午睡,甚至懼怕午睡。針對這一情況,通過實踐和反思,我嘗試採用各種哄睡法,使孩子儘量在較短的時間適應午睡。具體方法入下:
(1)情緒轉移法:有的孩子不肯午睡,甚至連寢室也不肯進去,這時如果老師強行把他抱到寢室,孩子便會大哭大鬧,影響其他孩子。2—3歲孩子情緒極易受感染,他們只要看到或聽到別的孩子哭著要媽媽,就會隨著哭鬧,結果造成寢室哭聲一片。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允許個別哭鬧厲害的孩子在教室裡自由玩耍,由保育老師一邊陪著孩子遊戲,一邊安慰其情緒。等孩子有點困了,再由保育老師撫拍著使其入睡。
(2)物質刺激法:當孩子逐漸適應幼稚園一日生活,不再排斥老師時,老師可帶著孩子進入寢室,由老師抱著孩子坐在寢室觀看其他孩子睡覺。當孩子又哭鬧時,老師就用小紅花、小糖果作為獎勵,鼓勵其不要哭鬧。這時老師可不強求孩子睡覺,待其困倦後自然入睡。
(3)玩具吸引法:當孩子願意進入寢室並不哭鬧時,老師可將孩子從家帶來的、熟悉的、喜愛的玩具放在孩子的床上,以此吸引孩子坐在自己的小床上玩玩具,老師要引導他輕輕玩,不要影響其他孩子的午睡。在安靜的環境中,孩子玩著玩著就會困倦,這時老師就抱著孩子,一邊哼唱搖籃曲,一邊輕輕撫拍,讓孩子漸漸入睡。
(4)肌膚親近法:老師可逐步取走孩子床上的玩具,陪孩子入睡,邊哼唱搖籃曲,邊溫柔的撫摸孩子的頭、耳朵等,讓孩子放鬆情緒,慢慢入睡。睡眠過程中,老師應留心觀察,一旦發現孩子驚醒,應在第一時間來到孩子床邊,再輕輕哄拍孩子使其繼續入睡。
5.幼兒入廁時間及習慣的培養。
孩子剛入園容易出現尿褲、尿床、拉褲等情況。有的孩子因為貪玩忘記了入廁;有的孩子在家都是家長提醒入廁,從而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有的孩子在家都是用便盆,到了園裡不會蹲便;有的孩子睡得太沉等情況。對於這些情況老師就應有針對性的對孩子進行培養。
首先,應定時提醒孩子入廁,尤其是對於貪玩的孩子和睡的較沉的孩子,應個別提醒。
其次,對於不會蹲便的孩子,可以先為他準備一個便盆。然後逐漸讓孩子鍛煉下蹲,老師也可陪同他一起入廁,在旁邊扶著孩子給其鼓勵。
總之,小班孩子剛入園,拉褲、尿褲現象比較正常,老師要加以正確的培養和對待,一定要耐心、細緻,不能著急。尤其要尊重孩子,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特別值得提出的一點是:無論是接送、進餐、午睡,還是入廁等,這些習慣的養成一定要和家長進行 溝通和交流,請家長瞭解孩子各種正確的作息習慣及良好的行為習慣,在週六周日對孩子繼續進行培養。千萬不能覺得孩子週末在家休息就可以讓其隨心所欲的放鬆,這樣不但影響老師在園一周的培養成果,而且對孩子行為的培養極其不利。這一點請老師和家長一定予以重視。
(三)入園後仍應開展豐富多彩的家園互動活動。
孩子、家長、老師是需要密切配合和相互關注的,同時也需要及時的交流與溝通,所以,入園後開展的活動不僅要面向孩子還要家園互動,這樣才能更好的得到孩子的喜愛,得到家長的理解與支援。我們一般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活動:
1.服務性活動:是指班級、家庭以資源分享為目的,互相提供服務的活動,包括教育諮詢、家長閱覽室、媒體宣傳、家訪等。如,班級定期向家長開放,舉辦家教諮詢,解決家長在家教過程中的問題並提出建議和要求;幼稚園開闢家長閱覽室,陳列各種教育教學資料及各類理論書籍等,供家長翻閱,同時歡迎他們積極捐贈家教資料和設備,形成家園互通,雙向交流;家訪在入園後是不可少的,老師可不定期對幼兒進行家訪,與家長交流其在家及在園的表現,與入園前的家訪情況進行比較,找出更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
2.開放性活動:是指班級對外開放,提供場地、設施,營造溫馨、和諧、寬鬆的教育氛圍,吸引家長關心教育,包括育兒沙龍、親子俱樂部、參觀觀摩等。如,班級提供場所,不定時的開展各類漫談、娛樂及聚會等活動,向家長提供各類育兒指導。班級還可以組織一些活動,向家長開放,邀請他們前來參觀觀摩,如,活動開放日、幼兒親子運動會、外出參觀、郊遊等等。其中效果較好的有:
* 走進大自然和生活:大自然就是個大課堂,它會給孩子帶來無限的遐想。在不同的季節可進行不同的活動。春天,到戶外去踏青是最好的選擇;夏天,帶上玩水工具去嬉水是孩子們最感興趣的活動;秋天,帶孩子們去刨花生、摘蘋果;冬天,讓孩子們打雪仗、堆雪人……對於小班的孩子來說,和爸爸、媽媽、老師一起接觸大自然、接觸集體生活,是新鮮的、好奇的、快樂的。每次參加的家庭應控制不超過八個,太多不便組織與輔導。
* 舉辦親子聯歡會:這種形式適宜在學期結束時舉行,因為此時孩子們已相互熟悉,各方面能力也有所提高。晚會節目可分為幼兒節目、家長節目、親子遊戲、老師節目、家庭節目等。幼兒節目以集體表演為主,內容為學過的兒歌、歌曲、音樂遊戲等,旨在鍛煉孩子的膽量,讓每個孩子都有登臺展示的機會;家長節目,請有才藝的家長登臺獻藝,如,講故事、變魔術、木偶表演等;親子遊戲,以參與性強、適合小班幼兒特點的遊戲為主。如,“抬花轎”、“袋鼠媽媽”等;教師節目,可以是才藝展示或表演孩子學習的內容;家庭節目,在自願的基礎上,給一些有特長的家庭以展示的機會。
這種形式的親子活動為每個幼兒、每個家庭提供了互動的機會,讓家長看到孩子在園取得的進步,孩子們也從中獲得了快樂的體驗。在活動中,家長還發現自己孩子的長處和不足,有利於日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
3.參與性活動:家長被視為幼稚園教育與教學過程中積極有效的教育資源而加以開發與利用,在一定範圍內參與幼稚園的教育過程與活動,同時把家庭教育的理念和具體做法從幼稚園推向家庭。包括開放日、家長進課堂、家園同樂、家委會、建議箱等。如,邀請各行各業的家長到幼稚園來當“老師”,為幼兒組織教學活動;幼稚園不定期邀請家長參與一些大型活動,如親子運動會、“六一”聯歡會等;由各類型家長代表組成的家委會,協助、監督班級工作,促進家園進一步溝通;在班內設立建議箱,請家長參與、監督、評價班級日常工作。
5、研究性活動:針對家庭教育及幼稚園教育中出現的問題,由老師組織家長進行研討,使大家在良好的互動中獲得教育資訊和教育方法,其中包括經驗交流、家長論壇、家長辯論會等。如開展“家長論壇”活動,家長圍繞一個主題,講述各自不同的育兒經驗與教訓,共用育兒的酸甜苦辣;或圍繞一個主題展開“家長辯論會”。如,孩子在犯錯誤時家長是否應施予體罰、孩子早期識字是否合適等。
三.幼兒入園適應工作中的幾點誤區1.讓家長與孩子強迫分離:許多人認為,家長送孩子到幼稚園後,一旦孩子哭鬧著不肯讓家長離去,家長千萬不能心軟,必須馬上離開。這就是所謂的“強迫分離法”。我認為,“強迫分離法”不僅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且只會加劇幼兒的分離焦慮,使那些焦慮程度較重的幼兒對入園產生恐懼,對第二天的入園留下不好的影響。幼兒的情緒,尤其是不愉快的情緒必須通過有效的途徑加以排解。在幼兒入園時,家長可以與孩子相處一段時間,並與孩子一起遊戲。老師應熱情迎接孩子和家長,並與家長主動交談,讓孩子感覺到家長與老師之間的親密關係。
2.對哭泣的孩子只採用安慰的方法:從家庭到幼稚園,幼兒的生活發生了重大變化。幼稚園的生活是否讓幼兒有一種參與感,幼兒是否受到同伴和老師的關注,所有這些對於新入園的幼兒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是與老師相互建立信任感和彼此適應的基礎。大多數老師更願意扮演媽媽的角色,安慰哭泣的孩子,以期與他們儘快建立新的依戀關係,這可能是一個有效的辦法,但親切、友善的關注,適時、適當的在集體中讚揚孩子,同時對他提出一定的要求,效果可能會更好。比如誇獎孩子聲音響亮,會自己穿衣服,會整理玩具等;請他分勺子,安排他們做更小孩子的哥哥姐姐,等等。
3.以哄住孩子不哭為目的:保持孩子的心理健康就必須讓孩子適度宣洩。如,寶寶在剛入園時哭鬧是正常現象,老師應想方設法,利用各種移情辦法,讓寶寶停止哭鬧。這種做法對於很多寶寶是有效的,但有的寶寶卻還是哭鬧不停。這時我們不一定要用各種辦法來哄騙寶寶,因為其實寶寶在入園前基本上都已瞭解幼稚園的有趣生活,他們也不是不喜歡幼稚園生活,只是剛開始離家後出現了分離焦慮。在這種情況下,適度的讓孩子宣洩,對他們的生理和心理都有益處。讓孩子適當的發發脾氣或哭泣也有利於孩子心理上的放鬆。
4.“冷處理”哭鬧不止的孩子:處於心理不安全、情緒不穩定狀態的幼兒,會感到不知所措,多數幼兒會抗拒或哭泣。針對有的孩子哭鬧不止,安撫無效,老師有時會“冷處理”,既不理他,讓他獨處,以期達到終止哭泣的目的。其實,這並不是良策。而加倍關注孩子的需要,發現孩子的興趣點,引導他們沉浸新環境中,才是消除孤獨感的最佳方法。引導幼兒玩電腦遊戲、看動畫片、戶外活動等,都是轉變幼兒不良情緒的好方法。
5.忽視讓孩子主動說出自己的需要:離開了父母一對一的照顧,很多孩子會感到茫然。而這時老師往往會頻繁的詢問孩子是否有需要,而忽視讓孩子主動向老師表達需求。一旦幼兒因為膽小或缺乏語言表達能力,無法主動向老師提出要求,就會懼怕上幼稚園。因此,老師應當儘早的鼓勵幼兒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如“老師,我想上廁所”、“老師,我渴”、“老師,他搶我東西”等,以有效緩解幼兒因離開親人而產生的心理壓力。
6.給孩子空頭許諾:剛入園的孩子常會一次又一次不停的詢問老師:媽媽什麼時候來接我?老師常常因不耐煩或為了督促幼兒完成某件事兒而承諾:你吃完飯就來啦;你睡醒就來啦……一旦幼兒發現老師的諾言落空,就會更加失望,這不利於孩子與老師建立信任和依賴關係。其實,孩子之所以時常念叨,是因為擔心媽媽再也不來接他了。這時,老師應耐心向孩子解釋:媽媽不是不要你了,媽媽因為愛你才送你到幼稚園,相信你在這裡會很快樂,媽媽下班就來接你了。如果孩子仍然不能平靜下來,老師可以設法分散幼兒的注意力。比如,送給孩子一件玩具,給孩子一本好看的書,給孩子講一個好聽的故事,等等。
7.對家長不安情緒不加引導與交流:不光幼兒離不開家長,家長也不放心孩子,他們時常在門口張望,一個勁兒的囑咐老師,囑咐孩子,甚至有的孩子在裡面哭,家長在外面抹淚,這樣怎能讓孩子輕鬆愉快的進入幼稚園生活呢?遇到這種情況,老師要與家長溝通,讓家長用鼓勵與充滿期待的語氣與孩子道別,有意識的傳遞給孩子這樣的資訊:上幼稚園是很自然、很愉快的事,每個孩子都要上幼稚園。換句話說,老師也要幫助家長順利渡過“入園適應期”。
總之,幼兒入園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只要教師細心觀察,耐心解讀,付出真心,就能和孩子、家長一起度過難關,儘快讓幼兒適應幼稚園生活,共同順利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