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幫助自閉孩子“破繭而出”

患有孤獨症(自閉)的孩子就像躲在蠶繭裡的蠶寶寶, 什麼時候才能“飛”出來, 自由、暢快地與家人朋友溝通呢?誰也不知道。 爸爸媽媽因此非常焦急, 到底該怎麼辦?

你可以採取的態度和做法:

★帶孩子上正規醫院接受治療, 進行早期的干預訓練。

★全家參與, 積極治療, 提升信心和技能。

★強調實用技能(特別是基本生活技能)的培養和訓練。

有關孤獨症的研究和治療, 目前已不再停留于某種單一的模式。 實踐證明, 只有多學科、多種治療方法相結合, 再加上家長、醫生、指導教師等多方人員的配合, 才能使治療更有成效。

Advertisiment

在臨床, 常用的治療藥物主要有兩種:利醅酮(幫助管理發脾氣、攻擊、自傷和刻板行為)和呱甲酯(治療注意力不集中、衝動和多動行為)。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些藥物僅僅被用於控制某些症狀。 想要真正幫助孩子“破繭而出”, 還得進行相關訓練。

“破繭訓練法”:

1.結構化教學法(TEACCH, 根據孩子的學習特點, 有系統、有組織地引導孩子, 按照設計好的結構學習。 )

特點:注重特殊環境的佈置, 運用視覺提示、訓練程式表等開展訓練。

目標:全方位地幫助孩子學習生活自理的能力及社交方面的技能。

操作實例:學剪紙

指導孩子學手工有特定的程式。 如:今天的目標是剪出3段彩紙, 媽媽事先可以把所需的材料有序安排:彩紙、剪刀放在桌上的一個大託盤裡,

Advertisiment
彩紙放在一個小盤子上, 置於大託盤的左手;剪刀放在另―個小盤上, 置於大託盤的左手;盤子右側放一個空盒子作“完成盒”, 用來盛剪下的彩紙。 這樣有條理的安排, 孩子可以清楚地看見紙和剪刀, 並且知道剪完後要放在空盒裡。

當孩子做完手工之後, 引導他將剪刀和剩下彩紙放回原處。

2.分解式操作教學(DTT, 一種十分具體有效的訓練技術, 從屬於應用行為分析法(ABA)。 )

特點:這種訓練方式將每一項要教給孩子的技能分成許多小的步驟, 然後一步一步地練習, 反復強化。

目標:幫助孩子掌握各項生活和學習技能, 比如:洗手、刷牙等。

操作實例:洗手

如果要教孩子學習洗手, 可以將“洗手”分成多個步驟:打開水龍頭,

Advertisiment
搓手, 抹肥皂, 再搓手, 關水, 把手擦乾……當孩子學會“打開水龍頭”之後, 再學“搓手”……

學習的過程中, 需要不斷“輔助”和“強化”, 讓孩子作出正確的反應。

3.人際關係發展法(RDI, 由美國的古斯坦博士發展而來, 主要是強調基本技能的訓練, 如社會交往、行為控制、對話交流等。 )

特點:讓每一位參與者感受到樂趣。

目的:幫助孩子發展與人交往的技能。

操作實例:寶貝, 看過來

關注, 是交往的基本要素。 想要吸引孩子的注意, 爸媽可以扮鬼臉、弄出怪響吸引他的視線, 初期可以輕輕搬他的頭, 但不要強迫他看你, 也不能不斷地去搬他的頭, 因為強制性的行為會使他產生逆反心理。

4.地板時光(Floor Time, 以孩子為核心的遊戲訓練法, 鼓勵孩子進行更多的互動。 )

特點:更加強調孩子情緒、情感的發展,

Advertisiment
而非刻意地進行語言和動作訓練。

目的:通過成人與孩子之間的遊戲來增強互動。

操作實例:聽聽看看

和孩子一起玩這種面對面的遊戲, 引導者一邊笑一邊誇讚孩子漂亮的嘴唇、閃亮的眼睛、翹翹的鼻子等。 在說的同時, 要慢慢地左右移動自己的臉, 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哪怕是幾秒鐘的時間。

提示:可以把孩子抱在自己懷裡或是放在童車裡, 也可以由別人抱著來進行這個活動。

除以上訓練方法外, 還有應用感覺統合訓練、聽覺統合訓練等治療兒童孤獨症的案例, 但其治療的有效性有待確認。 文/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兒保中心 兒童發育行為專科 徐 瓊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