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會有家長提到,
如何幫助孩子建立分享意識,
特別是看到自己的孩子不允許小朋友動自己的玩具,
或者不肯與其他小朋友分享糖果,
就會緊張的不得了,
認為自己的孩子太“獨”了,
有獨生子女的霸道毛病。
其實在這個問題上,
家長犯了操之過急的毛病。
分享意識的建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孩子首先要建立自我意識,
建立我、你、他的關係,
然後再經歷物權關係的建立過程,
並在社會交往實踐中逐步感受到與人分享的快樂之後,
慢慢建立起來自覺的分享意識,
整個過程需要歷時幾年。
也就是說,
Advertisiment
在這個自我建立的過程中, 孩子的分享行為不是一個自覺的行為。 作為家長, 往往不需要強迫孩子去分享, 就會發現孩子的一些分享性的行為。 比如這個時候的寶寶, 有時會把好吃的東西往家長嘴巴裡塞, 有時甚至是從自己的嘴巴裡摳出來塞進媽媽嘴裡,
Advertisiment
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家長, 他們似乎在不斷地“測試”孩子是否大方, 總是不停地問, “餅乾給奶奶一塊好不好?”等到孩子真拿給她, 她又不要了:“乖吃吧, 奶奶不要, 奶奶逗你玩呢!”這不是在培養孩子的分享意識, 而是在扼殺孩子的分享意識。 分享的真正意義不在於外人對這個孩子的評價是大方不摳門,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孩子建立了自我概念和物權概念後, 他們開始在社交活動中學習自覺的分享。 在這個階段, 父母往往開始焦急于孩子何時能自覺與小朋友分享, 從而達到和他人和諧相處。 然而在這個階段往往存在著幾個誤區, 常常阻礙了孩子分享意識的建立。
一是有些家長認為分享是孩子之間的事情, 從而在家居生活中放棄讓孩子通過與家人分享而獲得快樂的機會。 事實上, 如果孩子連和最親密的人都不能分享的時候, 他是不可能在與他人建立愉快的分享關係的。 有很多家庭以孩子為中心, 所謂“過的就是孩子”, 這樣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放棄了學習分享, 獲得分享快樂的機會,
Advertisiment
二是很多家長認為孩子能夠分享就是能夠把自己所有心愛的東西給任何人。 因為有這樣的誤區, 家長常常強迫孩子把最心愛的東西交
出來,
這實際上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
每個孩子最珍愛的東西不同,
孩子完全可以把一輛缺了輪子的玩具汽車當作珍寶,
就如同家長把一枚鑽戒當成珍寶一樣。
有人會強迫你把手上的鑽戒摘下來讓她戴一個星期嗎?那你也不要強迫孩子把他掉了輪子的玩具汽車借給小朋友玩一個星期。
孩子可能會和小朋友分享很多東西,
但他最心愛的物品常常不捨得分享,這並不阻礙孩子分享意識的建立和完善。同樣,同一件物品,他可以和A小朋友分享卻不見得和B小朋友分享,這也非常正常,如果你可以把自己心愛的首飾拿給姐妹戴,卻未見得能借給不太熟悉的朋友。孩子也有權選擇分享的對方,分享的物品和分享的時機,就如同我們每個成人每天所進行的選擇一樣。事實上,我們每天從與他人分享的過程中獲得的快樂心情,也正是我們的孩子從他們的分享行為所享受到的。
誤區三是刻意追求分享行為本身,而忽略分享行為給孩子帶來的快樂。常常看到很多家長大力勸誡著孩子把手裡的玩具或糖果交出來大家分享,孩子明明不樂意,甚至眼淚汪汪,家長卻百般勸慰,甚至威逼利誘。其實這樣實在是喪失了分享的意義,而單純變成了家長對於孩子分享行為的一種臉面上的滿足。很多情況下,家長需要孩子把東西交出來,是潛意識裡為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看,我的孩子多大方,多懂事,多有禮貌,卻完全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感受:分享是多麼痛苦的一件事,不僅是物品的喪失,還有父母對於自己心理要求的漠視。如果分享行為和痛苦畫上等號的話,家長能指望孩子愉快、主動地與人分享嗎?
分享意識的建立是緩慢的,循序漸進的。當家長對某個階段出現暫時性的問題所迷惑的時候,不妨想想自己看,如果是我們自己遭遇這個情形,是否會毫不在意把它拿出來和他人分享?家長要時刻牢記住,只有孩子從一個分享行為裡感受到自己帶給他人的快樂,以及因他人快樂而帶給自己的快樂,這個分享行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分享行為,孩子才真正建立起健康的分享意識。 
誤區三是刻意追求分享行為本身,而忽略分享行為給孩子帶來的快樂。常常看到很多家長大力勸誡著孩子把手裡的玩具或糖果交出來大家分享,孩子明明不樂意,甚至眼淚汪汪,家長卻百般勸慰,甚至威逼利誘。其實這樣實在是喪失了分享的意義,而單純變成了家長對於孩子分享行為的一種臉面上的滿足。很多情況下,家長需要孩子把東西交出來,是潛意識裡為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看,我的孩子多大方,多懂事,多有禮貌,卻完全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感受:分享是多麼痛苦的一件事,不僅是物品的喪失,還有父母對於自己心理要求的漠視。如果分享行為和痛苦畫上等號的話,家長能指望孩子愉快、主動地與人分享嗎?
分享意識的建立是緩慢的,循序漸進的。當家長對某個階段出現暫時性的問題所迷惑的時候,不妨想想自己看,如果是我們自己遭遇這個情形,是否會毫不在意把它拿出來和他人分享?家長要時刻牢記住,只有孩子從一個分享行為裡感受到自己帶給他人的快樂,以及因他人快樂而帶給自己的快樂,這個分享行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分享行為,孩子才真正建立起健康的分享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