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幫孩子建立勇於嘗試的習慣

當一個在某一門功課上遇到困難的孩子, 被告之“試試看, 這很容易”時, 他就會運用同樣的邏輯。 “真了不起。 即使我盡了最大的努力, 也只會證明我能做一些容易的事。 但是, 如果我失敗了.就會是真正的恥辱——承認自己愚蠢, 連這麼容易的東西都學不會。 ”他最終的結論是:“只有嘗試才會讓我失敗。 ”下面這件事就說明了這個道理。

羅傑, 11歲, 在一道數學作業題上遇到了困難。

羅傑:我想, 我現在沒心情做數學題。

老師:我們不能總是按照心情做事。 我會為你解釋這道題。 這道題很容易。 如果你認真聽, 就能理解。

Advertisiment
你是一個聰明的孩子。

羅傑更加心煩意亂了。 他把書掉到了地板上。 當他彎下腰撿書的時候, 又把椅子弄翻了。

老師:你怎麼回事?你沒在聽。 請專心點兒。

羅傑:這道題太難了

老師:不, 不難。 但是, 如果你的腦子不在這上面, 我就無法幫你了。 你在瞎想什麼呢?

羅傑:我沒瞎想。 我只是不理解這道題。

老師:你根本沒聽。 如果你留心聽, 這道題是很容易的。

這位老師鼓勵的話語, 使得羅傑不可能專注在學習上了。 當一個孩子被告之, “你很聰明, 而且這個問題很容易”時, 他就必須通過不聽來保護自己。 他內心的邏輯是:“如果我聽了, 並且理解不了, 每個人就會知道我很笨。 ”不理會老師, 風險會小一些:“如果我不嘗試。 我就不會失敗。 ”

這位老師不應該與一個孩子爭論他當時的感覺,

Advertisiment
而應該認可它:“一個人沒心情的時候做數學題, 可是不容易。 也許我可以幫助你。 ”完全不需要評論學生的品質或智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