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幫孩子玩好,玩透了

孩子是主動學習的人, 他們有天生的好奇心去探索周圍環境。 玩, 為他們提供了豐富的學習內容和探索發現的機會。 對孩子來說, 玩耍和學習不能分開。 孩子正是在玩的過程中, 通過用眼看、用耳聽、動手做、動腦想來學習的。

而父母不放手讓孩子去玩, 客觀上使孩子失去了很多主動探索的機會。 一些父母不能客觀地看待孩子的玩, 認為孩子的學習和玩是互不相關的兩回事, 認為玩是沒有明確目的、隨意、閒散的事, 孩子在玩的時候學不到有用的知識。 父母的這種認識和態度, 說明他們不瞭解孩子應有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

Advertisiment
這將極大地影響孩子的學習和發展。

讓我們來看看孩子在他們常玩的一些遊戲中可能會學到什麼?

找東西。 這是父母和1歲左右的孩子常玩的遊戲。 就是當著孩子的面把玩具放在毛巾下面, 讓孩子找。 在這種遊戲裡, 孩子開始感覺到物體是客觀存在的, 是相對不變的。 這是孩子開始學習的重要基礎。

捉迷藏。 孩子學習與他人一起共同做一件事, 學習根據線索分析、尋找和發現目標等。

玩球、扔沙包、滾鐵環。 孩子從中鍛煉了跑、追、接、撿、扔、踢等動作, 以及準確地把握方向的能力, 大一些的孩子還會學習制定和遵守規則。

玩水、玩沙土。 孩子可以從中發現很多自然現象, 並去探索軟硬、幹濕、流動、沉浮、多少、變和不變、守恆等科學和數學的道理。

Advertisiment

過家家。 孩子開始關注生活和模仿別人(模仿是孩子學習的重要方式之一), 同樣也發展他們的想像力。

塗塗畫畫。 孩子在塗塗畫畫中, 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同時也學習並練習握筆及繪畫的技能。

孩子們從他們平時玩的遊戲中, 學到很多的經驗和能力, 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 父母們起著重要作用。 父母除了要為孩子提供充分玩的機會外, 更應關注孩子玩的過程並加以正確引導。 因為孩子在玩中對自然和生活的好奇、模仿只是他們學習的起點, 要使他們在玩的過程中深入發現、探索、思考, 父母的關注、支持和引導是非常重要的。 否則, 只會使孩子的玩停留在表面的操作和擺弄上。

Advertisiment

父母該怎樣做

父母首先應樹立這樣的正確認識。 玩是孩子的權利, 玩是孩子發展的需要, 孩子是在玩中學習的。 因此, 父母要給孩子充分玩的機會和時間, 並瞭解孩子喜歡玩什麼、怎麼玩、和誰一起玩等。

利用當地自然、文化資源, 向孩子提供豐富的玩具材料和素材。 我們可以看到, 孩子喜歡玩的活動以跑、跳、爬、玩球、做手工、玩民間遊戲(滾鐵環、捉迷藏、抽陀螺、跳房子)等居多。 父母不必非買一些高檔玩具, 而應幫助孩子多玩一些以衛生安全的自然材料(如土、水、木棍)、家庭廢舊材料為主的玩具。 孩子們操作、運用這些材料, 使他們更多地在貼近自然和生活的過程中去探索、發現, 有更多的切實解決問題的機會。

利用當地的文化資源,

Advertisiment
如民間故事、民謠、圖書和遊戲等, 與孩子一起講故事、說兒歌、看圖書、玩遊戲等, 引導孩子開展語言、閱讀和遊戲活動。

父母還應該和孩子一起用各種材料自製玩具, 促使孩子在這個過程中, 探索各種材料的來源、功能、性質和變化, 並學習用這些材料解決實際問題等。 如, 孩子喜歡玩球, 媽媽可以和孩子一起用編織帶編成空心球, 球心裡放上小鈴襠, 這樣, 既可以踢著玩, 也可以扔著玩, 小鈴檔丁當作響, 孩子們更愛玩。 孩子在和媽媽一起製作的過程中, 認識到編織帶原是用來捆紮紙箱的(材料的來源和功能), 它比其他材料質地更硬(材料的性質), 認識到廢棄的包裝帶可以變成有用好玩的球(材料的變化),

Advertisiment
學著用身邊的材料解決沒有玩具的實際問題, 在把包裝帶纏繞編結成球的過程中, 還發展了孩子空間知覺和空間建構能力。

參與孩子的玩

1、關注、觀察孩子

父母應觀察些什麼呢?

在玩中, 孩子能否恰當地表現出喜怒哀樂。 能表現不同的情緒是孩子健康發展的標誌。 孩子的遊戲是否過幾星期就會變換新花樣。 如果是, 說明孩子善於用新的、難度更大的方式來學習。

孩子對新事物、新人是否表現出好奇心, 願不願意接受新任務。 如果是, 說明孩子有較強的自信心。

孩子是否樂於與同伴友好相處。 孩子與同伴的交往越多, 越有利於他社會能力的發展。 孩子對父母關注的反應是否恰當, 過分地拒絕或服從父母都是不當的。 孩子偶爾表現出堅持自己的願望並反對父母的要求,這是他有社會化行為的正常表現。

孩子能否堅持把一件事做完。能堅持到底,是孩子學習成功的重要品質。

孩子是否經常表現出被愛和愛的需要,表現他的快樂。如果是,說明孩子的心態平和而愉快。

2、作為孩子的同伴和孩子一起玩

父母應該儘量抽出時間和孩子一起玩,分享孩子玩的樂趣,這可以增進親子感情,滿足孩子安全與愛的需要。有研究顯示,親手交往的數量和品質直接影響著孩子的發展。

父母參加孩子玩的最佳方法是做一個平等的夥伴,而讓孩子做主導者。父母要做的只是體力上的幫助、充當夥伴、提供建議、幫助他集中精力(陪著他、和他交談、支持鼓勵他)等。

有的父母會覺得自己很忙,不可能老陪著孩子玩。其實有很多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在農村,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既不耽誤父母幹活,又在輕鬆愉快的氛圍裡一起玩的實例。如帶孩子一起下地,父母在忙著收麥子時,孩子在捉蝴蝶、捉毛蟲,奶奶又帶他看正在生長的茄子,並告訴他茄子“出小骨朵了,長得更大了”;媽媽拔草,孩子專門拔茴香,媽媽說他“發壞心眼”,語氣裡也暗暗表揚孩子能區分草和茴香;爸爸拆卸自行車時,孩子在一邊看,也模仿著卸開玩具螺絲,探索裡邊的結構;父母洗衣服,孩子就在父母的周圍玩“吹泡泡”,大些的孩子還可以幫父母打水、晾衣服……

父母們應相信,和孩子一起玩,將對促進孩子的學習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價值。

3、在孩子需要時,支援、説明、引導孩子

當孩子在玩中遇到挫折和困難時,父母應通過回答孩子的問題,給予他幫助,啟發他模仿同伴,向他提問題引發他思考等方式進行引導。如當孩子捏搓乾燥的泥而捏不動時,父母可以問“這泥怎麼捏不動呢”、“你看看小剛是怎麼捏的”,如果孩子願意接受,建議他“你用水把泥弄軟,你看看能不能捏到一起”等。

父母要注意的是,給予孩子的建議、提問、引導都要以孩子是否需要,是否願意接受為准。因為玩對孩子自己來說具有開拓性和試驗性,他們不需要也不願讓別人教他如何做。如果父母堅持告訴他們正確的方法和答案,就會破壞了他們的學習進程。

鼓勵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在同伴交往中逐步學會共用、交流、關心、合作隨著孩子的成長,孩子越來越喜歡和小朋友一起玩。他們需要同伴的友誼,需要同伴之間的互相學習,需要在和同伴一起玩的過程中,學習待人接物的方式,學習與人的交流和合作。

父母要提供這樣的機會,並且引導孩子在和小朋友一起玩時互相學習,學會聽小朋友的意見,向小朋友表明自己的想法等。學會共用、輪流、互相關心,遇到困難時共同想辦法解決。

孩子偶爾表現出堅持自己的願望並反對父母的要求,這是他有社會化行為的正常表現。

孩子能否堅持把一件事做完。能堅持到底,是孩子學習成功的重要品質。

孩子是否經常表現出被愛和愛的需要,表現他的快樂。如果是,說明孩子的心態平和而愉快。

2、作為孩子的同伴和孩子一起玩

父母應該儘量抽出時間和孩子一起玩,分享孩子玩的樂趣,這可以增進親子感情,滿足孩子安全與愛的需要。有研究顯示,親手交往的數量和品質直接影響著孩子的發展。

父母參加孩子玩的最佳方法是做一個平等的夥伴,而讓孩子做主導者。父母要做的只是體力上的幫助、充當夥伴、提供建議、幫助他集中精力(陪著他、和他交談、支持鼓勵他)等。

有的父母會覺得自己很忙,不可能老陪著孩子玩。其實有很多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在農村,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既不耽誤父母幹活,又在輕鬆愉快的氛圍裡一起玩的實例。如帶孩子一起下地,父母在忙著收麥子時,孩子在捉蝴蝶、捉毛蟲,奶奶又帶他看正在生長的茄子,並告訴他茄子“出小骨朵了,長得更大了”;媽媽拔草,孩子專門拔茴香,媽媽說他“發壞心眼”,語氣裡也暗暗表揚孩子能區分草和茴香;爸爸拆卸自行車時,孩子在一邊看,也模仿著卸開玩具螺絲,探索裡邊的結構;父母洗衣服,孩子就在父母的周圍玩“吹泡泡”,大些的孩子還可以幫父母打水、晾衣服……

父母們應相信,和孩子一起玩,將對促進孩子的學習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價值。

3、在孩子需要時,支援、説明、引導孩子

當孩子在玩中遇到挫折和困難時,父母應通過回答孩子的問題,給予他幫助,啟發他模仿同伴,向他提問題引發他思考等方式進行引導。如當孩子捏搓乾燥的泥而捏不動時,父母可以問“這泥怎麼捏不動呢”、“你看看小剛是怎麼捏的”,如果孩子願意接受,建議他“你用水把泥弄軟,你看看能不能捏到一起”等。

父母要注意的是,給予孩子的建議、提問、引導都要以孩子是否需要,是否願意接受為准。因為玩對孩子自己來說具有開拓性和試驗性,他們不需要也不願讓別人教他如何做。如果父母堅持告訴他們正確的方法和答案,就會破壞了他們的學習進程。

鼓勵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在同伴交往中逐步學會共用、交流、關心、合作隨著孩子的成長,孩子越來越喜歡和小朋友一起玩。他們需要同伴的友誼,需要同伴之間的互相學習,需要在和同伴一起玩的過程中,學習待人接物的方式,學習與人的交流和合作。

父母要提供這樣的機會,並且引導孩子在和小朋友一起玩時互相學習,學會聽小朋友的意見,向小朋友表明自己的想法等。學會共用、輪流、互相關心,遇到困難時共同想辦法解決。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