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 你別走啊!”“嗚嗚嗚, 我要媽媽, 我要奶奶。 ”“讓我出去, 我要找媽媽, 我要回家。 ”
每逢幼兒新入託, 類似的這種“大合唱”層出不窮, 更有甚者, 孩子沒哭, 旁邊的媽媽、奶奶卻忍不住哭了起來, 感覺孩子入託像虐待了孩子一般。 孩子入託真的是不喜歡幼稚園嗎, 家長的安撫對孩子是好是壞, 家長的一些做法是不是對幫助孩子縮短入託的“哭鬧”期有效呢?
入託場景一:“寶貝, 這就是你的幼稚園, 我們一起去找找你的教室吧!你的老師和小朋友都等著你呢。 還有啊, 見面要跟老師說你好, 要多喝水, 不能和小朋友打架……”媽媽一邊“拖”著孩子往教室走,
Advertisiment
專家點評:
幼兒入園前一般整天和家人在一起, 所以很容易出現“分離焦慮”現象;同樣, 家長也會出現“分離焦慮”現象。 根據我們多年的經驗, 往往家長會表現得更嚴重一些, 這些不安會潛移默化的傳染給孩子, 從而讓孩子的入託更加困難。 上面這位家長其實就是典型的焦慮反應, 她的這些想法應該平時多灌輸而不是現場教育, 現場教育往往會增加孩子的不安, 進而產生抵觸心理。
正確的做法應該把動員工作做在入託之前, 提前讓孩子知道:“我已經長大了,
Advertisiment
入託場景二:家長在幼稚園門口互相溝通:寶貝剛上幼稚園, 天天早上哭著不肯去, 甚至夜裡從睡夢中哭醒。 每天早上送到門口, 總哭得一塌糊塗。 可老師說, 媽媽剛一走, 寶貝就好了。 這到底是老師在安慰家長, 還是小寶貝是個超級小演員?在父母走後孩子需要多長時間才能穩定下來, 老師有什麼特別的方法嗎?
專家點評:
這種情況在寶寶入託初期是經常可以碰到, 父母看到孩子的這種表現, 肯定心情是複雜的,
Advertisiment
所以, 父母一定要和老師之間充分的溝通好, 多向老師請教如何幫助寶寶順利渡過心理適應期, 以及怎麼樣和老師配合, 儘量在最短的時間裡讓孩子成長讓孩子獨立的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入託場景三:雖然老師已經把孩子領進教室,
Advertisiment
專家點評:
家長的關注首先可以理解, 其次覺得沒有必要。 為什麼呢?首先我們要分清幼兒為什麼哭鬧:一是作為試探家長的一種工具。 達到目的, 孩子以後會重複使用, 甚至變本加利。 達不到目的, 孩子哭鬧幾次也就作罷了;二是表達自己目前心理狀況的方式。 這是一種心理發洩, 是孩子目前心情的一種表達,
Advertisiment
作為初入園的幼兒, 家長很難分辨孩子哭鬧究竟是哪兩種, 不管什麼原因, 對於家長來講, 勸解和說服都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正確的做法應該在放學的時候, 向老師諮詢孩子一天的情況, 觀察孩子的精神狀況, 如果一切正常就無需焦慮。 另外, 可向孩子諮詢班裡的情況, 一些具有誘導性的問題孩子比較喜歡回答。
比如:你們班有小椅子嗎, 你喜歡坐什麼顏色的, 班裡有積木玩嗎?家長的問題一定要明確, 易於孩子回答。
入託場景四:媽媽領著孩子, 一邊和孩子說著話, 一邊逗孩子開心, 媽媽和孩子的笑聲在幼稚園上空回蕩。 到了教室門口, 孩子開始緊張, 小手緊緊的拉住媽媽的手, 媽媽想鬆開,可孩子開始抱腿。家長說:“孩子,你的教室到了,就等你做遊戲了。”老師過來把孩子和媽媽“掰”開,哭聲開始了!在老師的示意下,媽媽快步離開。老師和家長這樣做是不是太狠心了,是不是需要安撫一下等孩子情緒穩定了再離開?
專家點評:
我很慶倖這位家長做得這麼好!每一個孩子入園都要經歷一個相對獨立的、沒有家人陪伴去獨自我調整新鮮而又陌生的環境的過程。我們成人之間分開心裡都難免難過,更不用說孩子了,哭鬧是難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家長的做法不當,比如在班級門口安撫孩子等都會讓這個過程變得更加漫長。孩子哭並不表明她不喜歡幼稚園,而是不願意和家人分開,所以這時候家長的安撫會適得其反。
幼稚園的老師在這方面都有豐富的經驗,一般孩子哭鬧一會兒,就會在老師有意識的引導下加入集體活動的,家長的過分擔憂是沒必要的。
媽媽想鬆開,可孩子開始抱腿。家長說:“孩子,你的教室到了,就等你做遊戲了。”老師過來把孩子和媽媽“掰”開,哭聲開始了!在老師的示意下,媽媽快步離開。老師和家長這樣做是不是太狠心了,是不是需要安撫一下等孩子情緒穩定了再離開?專家點評:
我很慶倖這位家長做得這麼好!每一個孩子入園都要經歷一個相對獨立的、沒有家人陪伴去獨自我調整新鮮而又陌生的環境的過程。我們成人之間分開心裡都難免難過,更不用說孩子了,哭鬧是難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家長的做法不當,比如在班級門口安撫孩子等都會讓這個過程變得更加漫長。孩子哭並不表明她不喜歡幼稚園,而是不願意和家人分開,所以這時候家長的安撫會適得其反。
幼稚園的老師在這方面都有豐富的經驗,一般孩子哭鬧一會兒,就會在老師有意識的引導下加入集體活動的,家長的過分擔憂是沒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