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干預讓孩子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媽媽要在陪伴、保護孩子的同時, 給孩子自己觀察、體會、自己選擇和做決定的空間, 讓孩子學習自己思考, 自己做出正確的選擇。 往往在媽媽的愛和援助的外衣下隱藏著一種微妙的東西, 這就是輕視孩子的能力。

13歲的傑傑在母親的陪伴下來尋求心理治療。 近一年來, 傑傑多次在未向老師請假的情況下偷偷跑出去上網。 這讓他的母親心力交瘁、失望至極, 也讓他的成績一落千丈。

一說到兒子的這些 “惡行”,  傑傑的母親就忍不住傷心的淚水。 她覺得是兒子不聽話染上“網癮”才會這樣的, 如果兒子的這個毛病治好了,

Advertisiment
一切就都會好起來的。 她甚至強烈要求用“電擊療法”立即治好兒子。

在與傑傑單獨溝通的時候, 他說媽媽很愛自己, 在物質和時間上都為自己犧牲很多, 每件事都為自己安排好。 媽媽對他的要求就是要“聽話”, 而一旦他不聽話, 不服從媽媽的安排, 換來的總是媽媽的責備和傷心、失望。 漸漸地, 他就不敢不聽媽媽的話了, 因為不忍心看到媽媽為他擔心和難過。 現在, 只有在網路的世界裡他才會有片刻的輕鬆與愜意, 讓他感覺能做回自己。 他不想讓媽媽傷心, 但也沒辦法控制自己。

媽媽的控制讓孩子的“自我”無法長大

控制投射的是媽媽的焦慮經過深入溝通我瞭解到, 傑傑的父親長年在外工作。 媽媽一個人辛辛苦苦地帶孩子,

Advertisiment
由於丈夫角色的缺失, 媽媽一個人承擔家庭和養育孩子的責任, 使媽媽內心缺乏安全感, 充滿焦慮。 她在無意識中把這種焦慮投射在孩子身上, 不知不覺總是用一種消極的眼光看待孩子, 看到的總是孩子弱小、沒有能力、讓她不放心的一面, 所以, 她會對孩子的一切都非常“照顧”。 媽媽以為在自己的掌控和調節下, 孩子的生活會好一些, 但她沒有意識到, 這樣做其實是為了釋放和緩解自己的焦慮, “照顧”實質是她的一種心理需要。

媽媽需要和傑傑緊緊地黏在一起, 生怕他因獨立而離開自己, 於是用各種辦法限制他走向獨立。 媽媽的控制給傑傑帶來很大的困擾, 而孩子對這樣的媽媽也會生出排斥心理,

Advertisiment
但他也知道“媽媽很愛自己, 為自己做過很多犧牲”, 所以, 他不允許自己表達這些困擾和對媽媽的負面情緒, 於是, 大量的這類資訊就會在他的潛意識中埋藏下來。 傑傑選擇沉迷于網路, 其實是在逃避自己內心的矛盾。

媽媽傳遞的消極期望讓孩子不能正確認識自我

Tips:心理學有一項著名的實驗, 其結果被稱為“羅森塔爾效應”, 即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 對一個人傳遞積極的期望, 就會使他進步得更快, 發展得更好;而向一個人傳遞消極的期望則會使人自暴自棄, 放棄努力。 因為期待具有一種能量, 它能改變人的行為。 這種效應常常會發生在父母和孩子身上。

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

Advertisiment
他的“自我”本身處在幼稚、不完善的階段, 特別容易受到媽媽的影響和暗示。 像傑傑感受到媽媽的需要, 無意識中會覺得自己就是媽媽認為的這個樣子, 無意識地討好媽媽, 就學會了習慣和滿足于媽媽的照顧, 變得幼稚、脆弱, 使媽媽的內心投射得到認同。 慢慢地, 這種母子之間的互動會形成一種慣性, 一直延續到孩子長大以後。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