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幼兒入園初期親子分離焦慮分析

幼兒入園初期可以觀察到的一個明顯現象就是親子分離焦慮的產生。 本文擬在前人情緒心理研究的基礎上對這個問題作如下分析。

一、親子分離焦慮是幼兒對陌生環境和陌生人所產生的不安全感和害怕感的反映斯科特對幼犬進行的研究認為,幼犬離開在關鍵期中經歷到的客體或情境時,它發出苦惱的聲音。 這種情緒性苦惱只有在其他幼犬或熟悉的情境出現在它面前時才能解除。 斯科特把這種反應看為先天的。 更重要的是,他認為這是維持著對種系中其他成員的依戀的一種反應。

Advertisiment
斯科特將他的論證推進一步指出,許多動物都對特定的熟悉的生理環境形成了情緒上的依戀———他稱這種現象為最初定位。 例如,幼犬在它們的眼睛睜開後不久就形成了這種依戀。 其證據在於當把它們放入陌生環境時,它們吠聲的比率有顯著變化。 斯科特認為人類嬰兒也有這種情緒。 幼兒在家庭熟悉的環境中生活到3周歲以後,進入幼稚園小班。 對於幼兒來說,幼稚園是一個陌生的環境,對於陌生環境的一種本能的不安全和害怕感是幼兒產生分離焦慮的動因,那麼這種動因是否會表現出來,則要看母親是否離去。

二、母親的離去一方面加劇了幼兒的不安全感,另一方面使幼兒產生倒退,認為不在眼前的東西就不存在了根據皮亞傑的研究,人類嬰兒大約在出生的第二年,形成永久性客體的知覺。

Advertisiment
客體的守恆依存於客體的定位,即是說,兒童既知道客體消失時並非不存在,同時也知道客體往何處去。 所謂倒退是佛洛德學說的一個專門術語,意思是在處境困難的時候,兒童時常會倒退,顯示出一些早年所具有的行為。

據上所說,幼兒3周歲入園時已經達到並超過了永久性客體形成的年齡,應當知道媽媽走了,還會回來,並且很多媽媽在離開時就明確地說了“媽媽下班來接你”,但為什麼幼兒在母親離開的瞬間就哭了呢?我們認為一種很好的解釋就是幼兒在陌生的環境中產生了倒退,擔心媽媽走了也許不會回來了,再也看不見了,自己要呆在這陌生的環境裡與這些陌生的人相處。

Advertisiment
其實除了產生“母親走了,再也看不見”的倒退以外,幼兒伴隨哭鬧還產生了其他一些可以觀察的倒退,例如吸吮手指、尿濕褲子、絞弄衣角等行為。

三、幼兒入園初期親子分離焦慮分析的現實意義

(一)對父母的意義

1.幼兒初入園時只有3周歲,為了消除幼兒本能的對陌生環境的不安全感、害怕感,我們可以在其中增加認知因素,化陌生為熟悉。 美國心理學家阿諾德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情緒與個體對客觀事物的評估聯繫著。 她強調來自外界環境的影響要經過人的評價與估量才產生情緒,這種評價與估量是在大腦皮層上產生的。 情緒是由這種評定引起的,可以簡單表示為“情境→評估→情緒”。

Advertisiment
因此根據這個理論,我們在幼兒入園前的7、8月份應當帶幼兒提前熟悉幼稚園及其周圍的環境。 父母可以利用星期六、星期天或吃完晚飯散步的時間帶幼兒步行到幼稚園參觀、遊玩,以熟悉環境,產生安全感。 回家後可以和幼兒一起談話,讓幼兒慢慢產生去幼稚園的路線表像以及有關幼稚園的表像,對幼稚園產生一種良好的評估,有利於幼兒入園時良好情緒的發生。

2.根據幼兒產生的“媽媽不見了”的倒退行為,在入園前可以用玩捉謎藏的遊戲來化解這種倒退,增強幼兒對永久性客體的認識。 父母可以先在熟悉的環境如家裡、家裡附近的空曠地帶跟幼兒一起捉謎藏,讓孩子找藏起來的父母一方,為了安全起見,父母中的另一方可以陪著孩子一起找。

Advertisiment
以後可慢慢移至不熟悉的環境而人又不是太多的地方玩捉謎藏的遊戲,其目的就是為了增強幼兒對永久性客體的認識,知道只要媽媽是存在的,即使有一會兒或有一段時間看不見了,媽媽最後還是會出現的,以減輕幼兒“媽媽不見了”的擔憂。

(二)對教師的意義

1.教師既然懂得了幼兒分離焦慮是其本能害怕陌生環境的反映,就應當同情並允許幼兒哭鬧,讓幼兒得到正當的渲泄。 但是時間不能長,一般一分鐘左右,在這段時間內不能用強制性的訓斥和恐嚇把幼兒的哭鬧壓下去,否則不利於幼兒的心理健康。

2.逐漸哄拍幼兒停止哭鬧、抽泣等一系列不愉快的生理行為,使其在生理行為平息後逐漸平息不愉快的情緒。 詹姆斯———蘭格情緒學說的一個宗旨就是認為情緒可以由一系列的生理變化引起,情緒就是對身體變化的知覺。他曾舉例說“……我們所以感到悲傷是因為我們哭泣,惱怒是因為我們攻打,害怕是因為我們發抖。……”雖然很多心理學家認為這種學說把情緒與外在的表情之間的關係弄顛倒了,但在日常生活中卻得到廣泛的運用和驗證。我們常說“越哭越傷心”,其反意就是“不哭慢慢就不會傷心了”。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更是如此,只有當幼兒停止了哭鬧的生理行為,幼兒不愉快的情緒才會慢慢平息。

3.使其不愉快的情緒轉移到遊戲中來。伊紮德在研究兒童的遊戲與情緒之後認為,兒童用重複的遊戲幫助自己去處理本來是勢不可擋的情境。例如,去控制可能產生的焦慮。他進一步假設遊戲在整合情緒的各個成分上,以及在更成熟的人格發展上具有一種重要的作用。對於初入園的幼兒來說,遊戲至少有以下兩個功能:

(1)遊戲中新穎的玩具可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使其暫時忘卻不愉快的情緒。(2)根據幼兒交往的特點,玩具的存在可以增加幼兒交往的概率和頻率。由於玩具對其的共同吸引,可以誘發幼兒間相互交往的可能性。在觀察中經常可以看到,幾個坐著不動的幼兒之間沒有語言或非語言的交往,而共同去拿一堆玩具時,則引發了幼兒的目光對視、身體接近、手指接觸以及隨之而來的言語交流。所以,遊戲可以幫助幼兒儘快熟悉起來,在同齡夥伴中找到安全感、歸屬感,以消除對陌生環境的恐懼感。綜上所述,幼兒入園初期親子分離焦慮的產生有其心理的原因,對其進行恰當的心理分析有利於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並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詹姆斯———蘭格情緒學說的一個宗旨就是認為情緒可以由一系列的生理變化引起,情緒就是對身體變化的知覺。他曾舉例說“……我們所以感到悲傷是因為我們哭泣,惱怒是因為我們攻打,害怕是因為我們發抖。……”雖然很多心理學家認為這種學說把情緒與外在的表情之間的關係弄顛倒了,但在日常生活中卻得到廣泛的運用和驗證。我們常說“越哭越傷心”,其反意就是“不哭慢慢就不會傷心了”。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更是如此,只有當幼兒停止了哭鬧的生理行為,幼兒不愉快的情緒才會慢慢平息。

3.使其不愉快的情緒轉移到遊戲中來。伊紮德在研究兒童的遊戲與情緒之後認為,兒童用重複的遊戲幫助自己去處理本來是勢不可擋的情境。例如,去控制可能產生的焦慮。他進一步假設遊戲在整合情緒的各個成分上,以及在更成熟的人格發展上具有一種重要的作用。對於初入園的幼兒來說,遊戲至少有以下兩個功能:

(1)遊戲中新穎的玩具可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使其暫時忘卻不愉快的情緒。(2)根據幼兒交往的特點,玩具的存在可以增加幼兒交往的概率和頻率。由於玩具對其的共同吸引,可以誘發幼兒間相互交往的可能性。在觀察中經常可以看到,幾個坐著不動的幼兒之間沒有語言或非語言的交往,而共同去拿一堆玩具時,則引發了幼兒的目光對視、身體接近、手指接觸以及隨之而來的言語交流。所以,遊戲可以幫助幼兒儘快熟悉起來,在同齡夥伴中找到安全感、歸屬感,以消除對陌生環境的恐懼感。綜上所述,幼兒入園初期親子分離焦慮的產生有其心理的原因,對其進行恰當的心理分析有利於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並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