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利文在其人格理論中曾明確指出, 如果兒童不能在一定的群體中確定自己的位置, 就會產生低人一等的感覺, 從而引起心理上的“不幸福”感。 缺乏同伴支持的兒童會產生“孤獨感”。
在同伴社交中, 被拒絕幼兒和被忽視幼兒, 相對處於不利的社交地位。 他們很少得到同伴的接納和喜歡, 難以與同伴進行合作、交流。 因此同伴交往對兒童心理的健康發展及社會化的順利實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作為老師, 我們應該鼓勵和幫助幼兒之間進行積極的交往, 儘快使孩子由“自我”轉向“社會”。
一、觀察瞭解幼兒
Advertisiment
我們在日常活動中常留心觀察, 發現哪些幼兒在交往中是積極的、有影響的, 哪些幼兒是孤立的、不合群的, 或是富有攻擊性的。 開始我們考慮到幼兒的心理需要, 盡可能給予滿足, 等過了一陣, 我們也對他做一些工作, 讓他認識到不是每次都要依靠老師, 要讓大家真正接受你, 自己必須用正確的方法與大家交往。 另外在遊戲活動中我們也發現, 部分被忽視的幼兒, 在遊戲中逐步引導他們和其他幼兒交往, 幫助他們能走向大家。
二、提供交往機會
在幼稚園的一日生活中, 幼兒的各種活動安排是很緊湊的, 他們充分和同伴交往的時間不多, 因此我們常可以看到許多幼兒在廁所裡玩耍、交流甚至不肯出來;或者上課時講話,
Advertisiment
三、幫助幼兒學會獨立解決問題。
在幼兒交往中, 有些衝突也是難免的。 例如在區域活動時, 每次都有許多幼兒要玩建構區, 他們常常會發生衝突, 有的說“某某某經常在這裡玩的”有的說“是我先來這裡玩的”有的說“某某昨天也在這裡玩的,
Advertisiment
在遊戲中發生問題時,
我們也利用了角色換位的原則,
引導幼兒選擇更好的行為。
這樣讓幼兒考慮到了自己的情感以及別人的情感和想法,
使他們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動及其後果。
四、強弱搭配,
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通過分組,
我們讓交往能力較強的幼兒和能力稍弱的幼兒一起,
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讓能力較強的幼兒帶動能力弱的幼兒, 從而讓他們能更加愉快主動的參與到交往活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