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幼兒喜歡告狀是怎麼回事

問:我們幼稚園有些小朋友特別愛告狀, 有時兩個小朋友發生糾紛, 兩個人都向老師訴說對方的不是。 請問, 孩子們為什麼愛告狀?教師應該怎樣對待孩子的告狀呢?

答:幼兒愛告狀, 有的家長和老師為此發愁, 是不是孩子思想品德不好?其實幼兒的告狀和我們大人所講意義上的告狀是有區別的, 更沒有“告發”的意思。

孩子既然找老師告狀, 說明他們缺乏道德評價的獨立能力, 也說明是對教師的一種信賴。 案件“如何”“裁決”, 基本上是依老師的評價為轉移的, 老師如果是表揚或批評了他, 他也能夠欣然接受;老師如果是表揚或批評了別人,

Advertisiment
他也不會有什麼“異議”。

正因為這樣, 教師對“告”上來的事情或是對“告狀”雙方的評價, 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教師的“判決”應該是嚴肅、認真、客觀、準確的。 如果教師應付了事或各打五十大板, 就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兒童道德評價能力的提高性。 在大人眼裡的一樁小事, 卻有可能在孩子心裡留下深深的印象。 所以, 教師一定要處理好。

一般的孩子都愛告狀。 這是因為由於年齡的關係, 兒童的道德認識還處在一個非常幼稚的階段, 道德概念和道德知識也是比較貧乏的。 這是孩子們愛告狀的主要原因。

特別是幼稚園的孩子, 對於什麼是非, 好壞與善惡的理解, 帶有明顯的直觀, 具體和膚淺的特點。

Advertisiment
什麼是好?和我一塊玩, 給我小人書看就是好。 小皮球借給別人而沒借給我, 就是壞……。 孩子就是這樣根據個別的現象, 具體的小事, 直接的利害來看待好壞、判斷是非的。 不可能像大人那樣從本質上去掌握道德的含義。

另外, 由於年齡小, 心理簡單, 心裡有了什麼思想, 情感馬上就要表現出來, 行動也特別容易外露;不像年齡較大的孩子, 心理比較複雜, 善於掩飾自己的思想。

所以, 往往由於一點具體的小事, 就極易引起他們的矛盾、糾紛, 甚至動起手來, 矛盾多, 糾紛多, 當然“告狀”的也就多了。

因為兒童的道德評價能力還停留在較低水準上, 對於是非, 好壞和善惡還不能獨立地進行判斷, 所以對父母和教師就有很大的依賴性。

Advertisiment
這是愛告狀的另一個原因。

孩子們頭腦裡的那些幼稚的道德觀念, 是在家庭、幼稚園集體生活環境中, 以及父母和教師身體力行的薰陶中形成的, 與他們平時所受到的來自各方面的“禁止”“許可”有密切關係。

“好”就是經常得到父母、教師的許可和表揚的事情;“壞”的就是那些經常招來斥責、懲罰和不受寵愛的事情。

所以, 孩子們很在意父母、教師對自己行為的態度, 不管是贊許還是譴責、肯定還是否定, 都成了孩子們判斷是非曲直、善惡好壞的最高標準。 在他們的眼睛裡, 老師是最受崇拜的, 老師是最可信賴的, 老師才是最公正的“法官”。

兒童的道德評價能力還帶有很大的片面性, 這也是孩子愛告狀的原因。 年齡小的孩子,

Advertisiment
往往不能正確地評價自己和別人, 他們常常能看到並評判別人的缺點和錯誤, 卻不善於分析自己做的如何, 他們心裡的鏡子只取別人, 不照自己。

所以, 雙方一旦因某種小事而產生矛盾、糾紛的時候, 都是各執己見, 誰也不讓誰。 可是孩子又想爭個勝敗, 論個明白, 只有請老師做一個最後的“裁決”, 才能心悅誠服。

在處理孩子的“告狀”時;父母和教師應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分清孩子告狀的目的。

有些孩子的告狀是想借大人幫自己“整垮”對方, 有報復別人的意思, 當然這是極少數。 這時家長和教師就要進行嚴肅批評, 讓孩子懂得要與人為善, 友好相處, 相互寬容。

絕大多數孩子的告狀都是為了討個“公道”。 家長和教師應該弄清原因,

Advertisiment
掌握孩子的心理, 區別對待。

有時孩子告狀也是一種詢問。 因為自己不清楚某些事情該不該做, 見別人做了, 自己也想模仿, 可又不知家長的態度如何, 比如兩個孩子同在床上玩, 一個光腳下地了, 另一個向媽媽“告狀”, “他不穿鞋下地了”, 意在探問, “我可不可以也光腳下地玩”。 這時, 家長應明確表態, 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有時, “老師、某某不好好坐著”, “某某說話了”, 這些告狀都是希望老師注意自己, “我坐得很好, 我沒說話”。 想被老師表揚。 這時, 家長和教師要及時肯定孩子的積極方面, 以強化孩子的積極行為。

其次, 要教育孩子多看別人的長處。 讓孩子學會公正、客觀地看待別人、多學習別人的長處, 找出自己的不足。 教育孩子不管別人做得如何, 自己應該按照要求去做,且有勇氣堅持下去。

再次,要教育孩子學會處理小夥伴之間的矛盾。現在許多家庭由於只有一個孩子,上上下下都寵著,養成孩子很“獨”。自己玩行,和大家在一起就愛鬧矛盾。小孩子之間鬧意見是常有的事,不能一有點事就找老師,老師也不能“有求必應”,凡事都跑來看個究竟,讓孩子學著自己動手解決問題,可以減少孩子的依賴性。

自己應該按照要求去做,且有勇氣堅持下去。

再次,要教育孩子學會處理小夥伴之間的矛盾。現在許多家庭由於只有一個孩子,上上下下都寵著,養成孩子很“獨”。自己玩行,和大家在一起就愛鬧矛盾。小孩子之間鬧意見是常有的事,不能一有點事就找老師,老師也不能“有求必應”,凡事都跑來看個究竟,讓孩子學著自己動手解決問題,可以減少孩子的依賴性。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