嘔吐是小兒門診中常見的病症, 面對嘔吐, 父母多半直接想到腸胃問題。 其實不然, 感染性疾病也是造成小兒嘔吐的一大成因。 家長可通過孩子嘔吐的症狀, 辯別造成孩子嘔吐的原因, 並立即處理。 如此, 當你面對小兒嘔吐時, 將不再手忙腳亂。
什麼是嘔吐?
嘔吐是指胃的內容物被強而有力地從口腔中排出。
嘔吐是人體的一種反射動作, 當延腦的嘔吐中樞接受來自腸胃道、耳前前庭——視覺、大腦皮質或血液、腦脊髓液中的物質刺激時, 即可引起嘔吐。 嘔吐雖然是一種胃腸道症狀, 但有時也是其他疾病的症狀或先兆,
Advertisiment
不同時期的嘔吐原因
嬰兒期
這個時期, 嘔吐情況嚴重的寶寶, 父母可考慮藥物治療, 但若給藥後症狀仍未改善, 則應考慮做胃腸道的檢查。 如果是出生兩三個星期後才開始嘔吐, 每次發生的時間在吃奶後15~30分鐘, 且越吐越厲害, 甚至產生噴射性嘔吐, 則應考慮肥厚性幽門狹窄的問題。 肥厚性幽門狹窄為胃出口幽門附近的肌肉因不明原因肥厚而阻塞了幽門, 發生幾率為1/500, 症狀通常在出生後兩三個星期才出現, 可利用腹部超聲波診斷, 治療則以手術為主。
當寶寶逐漸長大, 喜歡將手或抓到的東西放進嘴巴時, 病菌就可能因此進入體內,
Advertisiment
寶寶6個月大之後, 因母親給予的抗體逐漸消失且接觸外界的機會增加, 導致感冒的機會變多, 寶寶常會因為中耳炎、喉嚨發炎而合併嘔吐, 這就是常說的腸胃感冒。 除了一般嘔吐的處理原則之外, 此時更重要的是找到引起原因。
若嘔吐伴隨著其他症狀, 家長也必須注意。 如嘔吐伴隨間歇性腹痛及果醬顏色大便, 就要小心是否有腸套疊的問題。
幼兒期
這個時期的孩子, 因先天性異常疾病而造成嘔吐的案例已變少,
Advertisiment
若是週期性嘔吐, 即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劇烈嘔吐而無法進食, 常需住院打點滴, 每次持續3~5天, 然後自行好轉, 通常經過多次檢查都無法查出端倪。
神經性嘔吐症, 屬於慢性嘔吐, 常見於2~6歲、比較神經質或脾氣大的寶寶, 往往會因一點點小事就會想吐, 屬於心理性的嘔吐。 例如媽媽老是逼迫寶寶進食, 造成他看到食物就會想嘔吐。 此類的嘔吐並沒什麼好擔心的, 父母改變一下照顧孩子的方法就可以了。
居家照顧
1.維持呼吸道暢通
寶寶嘔吐厲害時, 嘔吐物可能從鼻腔噴出,
Advertisiment
2.保持口腔清潔
嘔吐之後, 會有一些胃酸及未消化的食物殘留在口腔中, 難聞的味道會使寶寶不舒服而更想嘔吐。 較小的寶寶, 父母可以濕紗布蘸溫水來清潔口腔, 而較大的寶寶, 可以用溫開水漱口, 以保持口腔清潔。
3.短暫禁食
往往父母因為看到小孩嘔吐, 就擔心孩子體內養分缺乏, 所以嘔吐後就急著餵食, 結果又引起第二波的嘔吐(可能吐出來的比吃進去的還多)。 其實, 嘔吐後的處理應是先暫時禁食4~6小時。 若寶寶吵著要喝水,
Advertisiment
小課堂
嘔吐是一種症狀, 可能是許多疾病的徵兆之一, 嘔吐發生的原因80%來自於胃腸問題。 當寶寶嘔吐後出現脫水症狀, 如呼吸心跳加快、欲哭無淚, 前囟門或眼眶凹陷、乏尿、活力變差等, 應儘快送醫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