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出寵愛過度的家庭教育誤區。
家長們對孩子百依百順,
要什麼給什麼,
千方百計地滿足孩子的需要,
視孩子為心肝寶貝,
不能讓孩子受一點“委屈”。
如:週末,
一位年輕的母親從幼稚園裡接她的孩子,
發現孩子的臉上有輕微的傷痕,
便問:“是不是幼稚園的小朋友抓傷的?”孩子點點頭,
母親火了:“為什麼不抓他?”之後又去找了老師……真是可悲啊!家長這麼“愛”孩子,
能養成良好的品德嗎?能適應社會的要求嗎?父母的愛心固然可欽可佩,
但是父母們應該好好想一想,
這樣“愛”孩子,
後果會怎樣呢?作為父母必須清醒的認識到:這樣做不僅傷害了孩子的心靈,
Advertisiment
還干擾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教育家馬卡連柯說:“一切都給孩子,
犧牲一切,
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
這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
”無產階級革命家劉少奇同志的孩子在上小學時,
正值三年困難時期,
學校伙食差,
孩子身體漸漸瘦弱,
保育員建議劉少奇把孩子接回家住,
但被劉少奇拒絕了。
他說:“孩子只有留在艱苦的地方,
才能受到鍛煉和考驗。
”由此可見,
老一輩革命家對孩子的愛,
是一種理智的愛,
一種真正的愛,
希望家長們在借鑒的基礎上,
對幼兒愛得適當,
愛得合理,
愛中有教,
教中有愛,
這樣才能使幼兒得以健康成長。
二、走出氛圍不良的家庭教育誤區。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
Advertisiment
家庭教育的另一個惱人的問題是,
一方面家長們希望孩子成才,
而另一方面家庭的氛圍卻不利於孩子成長。
如:有的家長經常搞窩裡鬥,
鬧家患,
打離婚,
給幼兒的心靈造成創傷;有的家長則整天忙於工作、事業或做買賣賺錢,
對孩子不管不問、放任自流,
甚至在孩子面前也不檢點自己的行為……俗話說:“身教重于言教”、“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父母的形象對幼兒的影響是巨大的,
往往超出人們通常的認識。
許多幼兒的性格、作風、行為習慣之所以很像www.jy135.com父母,
遺傳並非起決定作用,
而主要是從父母的言談舉止、待人處事中,
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而逐漸形成的。
幼兒平時是很善於模仿的,
他們對事物好壞的辨別還比較差,
Advertisiment
只要是父母和老師說的或做的,
就認為是好的、對的、美的。
他們每天都在用最精細的眼光去注意生活中的一切問題和觀察著大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
一切都想模仿,
一切都想學。
於是,
父母便成了他們學習的示範老師。
父母的一舉一動、一笑一顰,
都像一張張生動形象的圖譜一樣展示在幼兒們面前,
幼兒從中模仿父母待人接物的方式,
逐漸形成自己的是非標準、善惡觀念和行為習慣。
所以,
有人也把這個時期的教育稱為“圖譜教育”。
如果父母在各方面的表現是良好的、適當的,
幼兒看得見,
學得著,
耳濡目染、潛移默化,
久而久之,
幼兒就會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並健康地成長起來。
否則,
正如魯迅所指出的:“父母的缺點,
Advertisiment
便是子孫滅亡的伏線,
生命的危機。
”
三、走出物質獎勵的家庭教育誤區。
獎勵可分為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兩種。
獎勵孩子本質上並不是壞事,
但是,
你必須明智的去選擇何時何地用何種獎勵。
如果孩子做什麼事都期望獲得物質獎勵,
那麼沒有得到物質獎勵的時候,
孩子就會變得完全灰心喪氣,
他們甚至會認為沒有物質獎勵的事情不值得去做。
例如:讓孩子在洗澡的時候很聽話,
晚上給他多講個故事是比較合適的獎勵。
而如果你答應改天給孩子買個新玩具,
那就會走入物質獎勵的家庭教育誤區。
物質刺激的確能對幼兒的行為產生巨大的影響,
使孩子有高度的積極性,
可是產生的效力卻是短暫的。
家長只考慮物質刺激給幼兒帶來的短期效應,
Advertisiment
而未考慮給幼兒造成的危害。
從長遠來看,
這種手段註定會產生不良的影響。
當幼兒受到多次物質刺激後,
就會變得越來越依賴於物質刺激,
甚至做一點普通的事也是如此。
另外,
物資刺激實際上意味著對幼兒能力的懷疑,
所以經常接受物質刺激的幼兒,
在依賴於物質刺激的同時,
還會產生一種自卑感。
因此,
家長應當慎用物質刺激,
而多用精神鼓勵的方法,
給幼兒以精神上的激勵,
促使幼兒不斷取得進步,
到達成功的彼岸。
四、走出迫切“望子成龍”的家庭教育誤區。
家庭是育人的搖籃,
家庭教育好似整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希望每位家長都能正視家教中的誤區,
切實轉變自己落後的家教觀念,
學習科學的教子方法,真正掌握家教的藝術,全面提高自身的家教水準和家教素養,才能最終避免家教誤區。願我們的家庭教育開出成功之花,結出成功之果!
學習科學的教子方法,真正掌握家教的藝術,全面提高自身的家教水準和家教素養,才能最終避免家教誤區。願我們的家庭教育開出成功之花,結出成功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