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幼兒思維發展

一、具體形象性思維是幼兒思維的主要特徵
1.思維具體形象性的特點
(1)、具體形象性的可塑性。 指感知動作內化為表像, 這種表像經過兒童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同化而被簡化、被壓縮、被“添油加醋”, 而形成新的形象
(2)、具體形象性的動態性。 指頭腦中的表像不是以各自獨立的、靜態的形式存在, 而是表像之間相互聯繫、相互轉化的動態活動, 具有連續性和易變性的特點。

2.幼兒認知發展的趨向性
(1)、由近及遠。 認知內容所及的範圍由自身接觸的事物到家庭、幼稚園以及兒童世界。
(2)、由表及裡。 認知所反映的內容主要是事物之間表面特徵和非本質關係,
Advertisiment
並逐漸開始涉及事物的內在本質特性。
(3)、由片面到比較全面。 幼兒認知事物由局部到整體, 由對事物片面的認知到比較全面。 他們往往先是專注於事物的某一部分而忽略其他部分, 以偏概全, 逐漸才能認識到事物的不同方面。
(4)、由淺人深。 如幼兒掌握概念, 是經由直覺的感知特徵到直觀的具體形象特徵, 再發展到抽象的本質特徵的過程, 是一個由外在表層現象到內在深層意義的遞進發展過程。
3.自我中心現象
幼兒的自我中心現象是皮亞傑通過著名的三座山測驗發現的。 “三山實驗”模型如圖, 從A、B、C、D四個方位拍成照片, 被試者位於A方位, 其他方位放娃娃。 先讓被試者找出自己所在方位的照片,
Advertisiment
幼兒能正確選出。 然後請他分別替娃娃選擇他們所在方位的照片。 結果表明, 6歲以下幼兒多是依自己的視角位置(A方位)來選擇。
皮亞傑認為, 幼兒在進行判斷時是以自我為中心的, 他們缺乏觀點採擇能力, 不能從他人的立場出發考慮對方的觀點, 而以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取伐他人的感受和想法, 這被稱為自我中心現象。
4.有一定的計劃性和預見性
由於思維具有詞的概括性和言語的調節性, 幼兒便可以思考不在眼前的事物, 思考過去的經驗, 聯想有關的形象, 從而能計畫自己的行動, 預見行為的結果, 解決面臨的問題。 這就是思維計劃性和預見性的表現。
二、邏輯思維初步發展
隨年齡增長和知識欲求的發展,
Advertisiment
幼兒不再滿足于對事物的表面關係和形象聯繫的認識水準, 他們開始追求對事物的內在關聯和本質特徵的認識。 這勢必促使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中萌發出邏輯性。 幼兒邏輯思維的初步發展主要表現在所提問題類型的變化和概念形成的特點。
1.幼兒所提問題類型的變化
所提問題類型的變化表現在從提問“是什麼”的模式向提問“為什麼”的模式變化。 幼兒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高漲, 好奇心強, 他們經常不厭其煩地向成人提出各種問題,
2~3歲兒童的提問以“是什麼”為主, 這表現他們的求知水準局限在追求個別事物的特點上。
4—5歲以後的兒童所提問題類型就變成以、“為什麼”為主導。 這與兒童所渴望理解的內容、與兒童的思維發展相適應。
Advertisiment
大量的“為什麼”說明兒童對客觀世界的瞭解欲望開始指向事物的內在道理、現象的本質特徵和事物之間聯繫的規律性。
2.幼兒概括能力發展
兒童掌握概念的特點直接受他們的概括水準制約。 幼兒的概括水準是以具體形象概括為主, 後期開始進行一定的內在本質屬性的概括。 概念是在概括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是用詞來標誌的。 幼兒掌握概念的發展集中表現著他們的概括能力的發展。
(1)、實物概念的發展。 幼兒掌握實物概念的一般發展過程是:幼兒初期的實物概念主要表現為指出或列舉所熟悉的一個或某一些事物(如蘋果是水果);幼兒中期能說出實物的突出的或功用上的特徵,
Advertisiment
具有一定的外部特徵的概括;幼兒末期能夠概括出事物的若干外部特徵和某些內部特徵, 對熟悉的事物也開始能進行本質特徵的概括。
(2)、類概念的發展。 類概念的掌握基於兒童的分類能力。 分類的主要依據是事物的本質屬性。 通過分類, 兒童可以逐漸掌握概念系統。 據研究(王憲鈿等), 幼兒的分類能力可以分為如下四級水準:
①、一級水準是不能分類, 即不能把握事物的某種特點進行歸類。
②、二級水準是能夠依據事物的感知特徵進行歸類, 即可以概括出物體的表面的、具體的特徵進行歸類。
③、三級水準是依據知識和經驗對事物進行分類, 即能夠從生活情境出發, 按物體功能分類。 他們考慮的事物特徵已脫離單一性, 而能以兩個或兩個以上特徵及其間的關聯來界定類別。
④、四級水準是概念分類,即兒童開始依據事物的本質特徵來對事物進行抽象概括。該水準的分類能力,在幼兒期僅僅處於初步發展階段。
3.幼兒推理能力的初步發展
(1)、幼兒最初的推理是轉導推理。轉導推理是從一些特殊的事例到另一些特殊的事例的推理。這種推理尚不屬於邏輯推理,僅屬於前概念的推理。這是從表像性象徵向邏輯概念過渡的推理形式。如,媽媽告訴孩子喝涼水肚子痛,於是孩子便往魚缸裡倒開水,並且說:“小魚喝涼水會肚子痛的。”
(2)、對熟悉事物的簡單推理。在幼兒日常經驗範圍內,有時對熟悉的事物可以進行簡單的推理。如,鄰居家的奶奶生病,孩子的奶奶前去探望。孩子通過聯想進行歸納推理,說:“爸爸沒生病,媽媽沒生病,爺爺沒生病,奶奶沒生病,我沒生病,我們都沒生病。”這就是幼兒對熟悉事物的歸納推理。
三、幼兒想像的發展
想像:人腦對已有表像進行加工整合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幼兒富有想像,其想像又具有不同於其他年齡階段的獨特性。
(一)無意想像經常出現,有意想像日益豐富
無意想像和有意想像的區別主要在於想像的意向性和目的性的不同。幼兒初期的無意想像主要是在感知動作的基礎上產生的,在遊戲中各種表像的組合經常油然而生。隨著言語的發展,在詞語指導下,有意識、有目的的有意想像迅速發展,且越來越豐富。
(二)再造想像占主要地位,創造想像開始發展
根據想像的自主性、新穎性和創造性的不同,有意想像分為再造想像和創造想像。再造想像:指依據原有經驗,或依照成人言語描述而再現或形成的想像。創造想像:獨立自主地將已有形象進行加工,重新整合成新穎、獨特形象的思維過程。多數幼兒的想像是以再造想像為主的。
(三)通過良好的教育和訓練,幼兒創造想像會得到顯著發展
一項經歷二十餘年的縱向跟蹤研究(李文馥),其主旨是通過培養幼兒的創造想像,進行創新教育。結果表明,幼兒末期的創造想像獲得顯著發展。幼兒創造想像在兒童自主創新圖畫中有鮮明的表現。
幼兒想像力的特點
1.幼兒創造想像的新穎性;
2.幼兒創造想像的神奇性;
3.幼兒創造想像的超越性;
4.幼兒創造想像的未來指向。 而能以兩個或兩個以上特徵及其間的關聯來界定類別。
④、四級水準是概念分類,即兒童開始依據事物的本質特徵來對事物進行抽象概括。該水準的分類能力,在幼兒期僅僅處於初步發展階段。
3.幼兒推理能力的初步發展
(1)、幼兒最初的推理是轉導推理。轉導推理是從一些特殊的事例到另一些特殊的事例的推理。這種推理尚不屬於邏輯推理,僅屬於前概念的推理。這是從表像性象徵向邏輯概念過渡的推理形式。如,媽媽告訴孩子喝涼水肚子痛,於是孩子便往魚缸裡倒開水,並且說:“小魚喝涼水會肚子痛的。”
(2)、對熟悉事物的簡單推理。在幼兒日常經驗範圍內,有時對熟悉的事物可以進行簡單的推理。如,鄰居家的奶奶生病,孩子的奶奶前去探望。孩子通過聯想進行歸納推理,說:“爸爸沒生病,媽媽沒生病,爺爺沒生病,奶奶沒生病,我沒生病,我們都沒生病。”這就是幼兒對熟悉事物的歸納推理。
三、幼兒想像的發展
想像:人腦對已有表像進行加工整合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幼兒富有想像,其想像又具有不同於其他年齡階段的獨特性。
(一)無意想像經常出現,有意想像日益豐富
無意想像和有意想像的區別主要在於想像的意向性和目的性的不同。幼兒初期的無意想像主要是在感知動作的基礎上產生的,在遊戲中各種表像的組合經常油然而生。隨著言語的發展,在詞語指導下,有意識、有目的的有意想像迅速發展,且越來越豐富。
(二)再造想像占主要地位,創造想像開始發展
根據想像的自主性、新穎性和創造性的不同,有意想像分為再造想像和創造想像。再造想像:指依據原有經驗,或依照成人言語描述而再現或形成的想像。創造想像:獨立自主地將已有形象進行加工,重新整合成新穎、獨特形象的思維過程。多數幼兒的想像是以再造想像為主的。
(三)通過良好的教育和訓練,幼兒創造想像會得到顯著發展
一項經歷二十餘年的縱向跟蹤研究(李文馥),其主旨是通過培養幼兒的創造想像,進行創新教育。結果表明,幼兒末期的創造想像獲得顯著發展。幼兒創造想像在兒童自主創新圖畫中有鮮明的表現。
幼兒想像力的特點
1.幼兒創造想像的新穎性;
2.幼兒創造想像的神奇性;
3.幼兒創造想像的超越性;
4.幼兒創造想像的未來指向。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