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急疹也叫嬰兒玫瑰疹, 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種小兒急性傳染病。 臨床上以突起發熱, 熱退出疹為特點。 本病古稱“奶麻”、“假麻”, 其病因是由於外感風熱時邪, 郁於肌膚, 與氣血搏結所致。
病因與流行病學: 病原體為人類皰疹病毒6型, 病毒顆粒呈球形, 直經為200nm。 其核衣殼為163個殼微粒組成的立體對稱20面體, 其內是由雙股DNA組成的核心, 核衣殼外有一層脂蛋白包膜。 無症狀的成人患者是本病的傳染源, 經呼吸道飛沫傳播。 胎兒可通過胎盤從母體得到抗體, 出生後4個月時抗體陽性率為25%, 11月為76%, 5歲時90%, 17歲時達98%。 本病多見於6~18月小兒,
Advertisiment
臨床表現: 本病的潛伏期為7一17天, 平均10天左右。 起病急,發熱39一40度,高熱早期可能伴有驚厥, 病人可有輕微流涕, 咳嗽、眼瞼浮腫. 眼結膜炎, 在發熱期間有食欲較差、 噁心、嘔吐、輕瀉或便秘等症狀, 咽部輕度充血, 枕部, 頸部及耳後淋巴結腫大, 體溫持續3一5天后驟退, 熱退時出現大小不一的淡紅色斑疹或斑丘疹, 壓之退色, 初起於軀幹, 很快波及全身, 腰部和臀部較多, 皮疹在1一2天消退, 無色素沉著或脫屑。 腫大的淋巴結消退較晚, 但無壓痛. 在病程中周圍血白細胞數減少, 淋巴細胞分類計數可達70%-90%.
診斷依據:診斷主要依據臨床特點, 發病年齡和發病季節, 有以下幾點:
1.驟起高熱,
Advertisiment
2.頸. 枕. 耳後淋巴結腫大壓痛。
3.周圍血白細胞減少, 淋巴細胞分類計數較高。
4.發病年齡在2歲以內。
【鑒別診斷】
(1)麻疹 上呼吸道卡他症狀重, 病初口腔粘膜有Koplik斑, 發疹和發熱可同時存在。
麻疹在出疹前除有高熱症狀外, 還伴有咳嗽、結膜充血、流淚、畏光、鼻塞及流涕等其他症狀。 第二臼齒對側頰黏膜出現藍白色或紫色小點, 周圍有紅暈, 是麻疹的早期診斷依據。 麻疹的皮疹與幼兒急疹相似, 但顏色更為鮮豔, 為鮮紅色或暗紅色的癍疹或癍丘疹。 皮疹全身分佈, 可波及手足心。 皮疹消退後留色素沉著及脫屑, 皮疹出現後3~4天血液中出現抗麻疹病毒抗體, 2~4周後抗體滴度最高。 患兒一般未接種過麻疹疫苗, 出疹前往往有麻疹病人接觸史。
Advertisiment
(2)風疹 出疹前已發熱6~24小時, 高熱同時發疹, 頸後、枕後淋巴結腫大。
風疹的皮疹與幼兒急疹相似, 但風疹好發于學齡期兒童, 有接觸史(學校及托幼機構內常有小規模流行), 出疹前無發熱症狀, 或僅有輕度發熱。 皮疹稀疏分佈於全身,手足心可有皮疹, 個別病例皮疹消退後留色素沉著或脫屑, 枕後淋巴結腫大更為明顯。 發病1周左右可檢測到抗風疹病毒IgM抗體。
麻疹在出疹前除有高熱症狀外, 還伴有咳嗽、結膜充血、流淚、畏光、鼻塞及流涕等其他症狀。 第二臼齒對側頰黏膜出現藍白色或紫色小點, 周圍有紅暈, 是麻疹的早期診斷依據。 麻疹的皮疹與幼兒急疹相似, 但顏色更為鮮豔, 為鮮紅色或暗紅色的癍疹或癍丘疹。
Advertisiment
(3)藥疹 有服藥史, 末梢血淋巴細胞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