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朋友, 孩子也不例外。 無論孩子性格外向, 還是容易害羞, 交到屬於自己的朋友都是成長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 那麼, 怎樣才能讓孩子學會交朋友呢?
安全型交往模式啟動常有媽媽問:“孩子特別膽小, 讓她跟同齡的小朋友玩她也不肯, 總是躲在我身後怎麼辦?”這個羞怯感一般體現在孩子剛上幼稚園的時候, 一下子面對太多陌生的人, 自我保護意識就開啟了。 這時家長不要著急, 因為自我保護欲望強烈的孩子通常是很聰明的孩子, 也更善於觀察外在世界。 在這類孩子心裡,
Advertisiment
這就是安全型的交往模式, 家長必須要瞭解並且理解, 不然就會誤解孩子膽小而強行地把孩子推到外在世界去。 通常越往外推孩子, 孩子越害怕, 越不肯與外界接觸, 結果適得其反。 在這類孩子潛意識中, 需要先充分觀察和瞭解外面的情況, 這一步對孩子來說正是學習人際交往的第一步。 大多數家長並沒有看到孩子躲在角落其實是在觀察和探索, 而這本身就是人際學習的過程。 因此, 如果孩子啟動了安全型交往模式, 你就要改變策略了。
錯誤的做法:有媽媽硬是要把孩子從背後拉出來, 拽進小朋友堆兒裡, 甚至當眾指責孩子膽小。 孩子會因此受到強烈的挫折,
Advertisiment
正確的做法:媽媽的原則是要堅持與孩子一起留在群體範圍內, 不要離開即可。 首先你得允許孩子“躲藏”, 但是不要答應孩子“離開”的要求。 如果孩子要求離開, 媽媽應帶孩子到距離群體稍遠一點的地方, 讓孩子漸漸適應。 其次, 媽媽要尊重孩子認識世界的方式, 要跟孩子一起默默的觀察, 不要反復地勸說孩子跟小朋友一起玩。 然後, 就需要媽媽有足夠的耐心, 要經常帶著孩子到這種群體環境裡。
Advertisiment
媽媽總喜歡經常帶著孩子與社區裡其他孩子玩耍, 這是就近原則, 但不是每個孩子都讓人喜歡。 有的孩子任性、自我為中心, 有的孩子會撒謊, 有的孩子很不講衛生……這就成了媽媽的心頭之患, 怎麼能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交友環境呢?媽媽的考慮是有道理的,
Advertisiment
在雜亂的群體中, 孩子會自己選擇相處起來舒適的夥伴, 並會培養出自己適應各種類型同齡人的本領, 這就是社交技巧。 如果從小生活的環境簡單如一, 那麼孩子的人際體驗會在進入更大的群體時受到更強烈的挫折, 不見得是好事。 早點兒讓少不更事的孩子在摩擦和矛盾中適應, 感受到外在世界的複雜, 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培養孩子涉世的價值觀和技巧。 媽媽要知道, 越是早期的經驗, 越能夠帶給孩子更多的刺激和體驗。
所以, 群體複雜多類不是件壞事。 再說, 學齡前的孩子能複雜到哪裡去呢?遇到矛盾和衝突時, 孩子解決不了就會找媽媽, 媽媽再加以引導,
Advertisiment
對於1~3歲的孩子, 他們的自我意識還比較模糊, 媽媽帶孩子出門與社區的小孩相處時, 要注意兩件事:
不要離開孩子身邊。 因為3歲之前屬於依戀期, 這個時期孩子對媽媽的需求是最強烈的。 有的媽媽為了讓孩子跟小朋友玩, 會趁著孩子不注意悄悄地躲起來, 遠遠地看著。 這對孩子來說是非常大的刺激, 給孩子留下“外出是極不安全”的心理印象。
不要強迫孩子讓出自己的玩具。 這是大人常常喜歡做的事情, 其實際意義就是分享嘛。 媽媽要知道幼兒期的孩子是不能理解分享的, 因為你的孩子尚且不能把自己認得清楚。 所以, 媽媽切記因為玩具的分享使得孩子很討厭跟朋友玩哦!
幼稚園是最適宜孩子的交往群體孩子真正的社會群體在幼稚園,幼稚園是孩子社會化的起點。在一個相對公平的環境裡與“同齡孩子”接觸,是人際交往模式的前提條件。這裡強調“同齡人”,是因為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哪怕是大一歲,都是不同心理層次的,這個時期的孩子彙報年齡時總要加上幾個月,例如2歲5個月大。不要小看年齡差距,一歲的差距是非常大的心理差距。為什麼幼稚園不把小中大班放到一起來培養,也是這個道理。所以,只在學齡前這個階段,要強調同齡化的交往。
有的媽媽希望孩子懂事,就經常把孩子帶進大孩子的圈裡去。這種做法讓孩子在心理先有了“大小之分”,在這個前提下進行的交往就失去了在人際交往中發展自己的意義。包括與親屬的孩子交往、與年齡小的孩子交往,這些都是在不平等的條件下進行的人際關係,雖然也是人際的一種,卻不是主流。學齡期孩子在幼稚園與同齡孩子交朋友,才會感受到自我的存在,因為“我們一樣大”。孩子看同齡人就像看自己,好的行為會模仿,不好的行為會警戒自己不要這樣做,這才是人際交往的真正意義——發現自己、磨練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
幼稚園是最適宜孩子的交往群體孩子真正的社會群體在幼稚園,幼稚園是孩子社會化的起點。在一個相對公平的環境裡與“同齡孩子”接觸,是人際交往模式的前提條件。這裡強調“同齡人”,是因為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哪怕是大一歲,都是不同心理層次的,這個時期的孩子彙報年齡時總要加上幾個月,例如2歲5個月大。不要小看年齡差距,一歲的差距是非常大的心理差距。為什麼幼稚園不把小中大班放到一起來培養,也是這個道理。所以,只在學齡前這個階段,要強調同齡化的交往。
有的媽媽希望孩子懂事,就經常把孩子帶進大孩子的圈裡去。這種做法讓孩子在心理先有了“大小之分”,在這個前提下進行的交往就失去了在人際交往中發展自己的意義。包括與親屬的孩子交往、與年齡小的孩子交往,這些都是在不平等的條件下進行的人際關係,雖然也是人際的一種,卻不是主流。學齡期孩子在幼稚園與同齡孩子交朋友,才會感受到自我的存在,因為“我們一樣大”。孩子看同齡人就像看自己,好的行為會模仿,不好的行為會警戒自己不要這樣做,這才是人際交往的真正意義——發現自己、磨練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