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奧數金牌教練、華師一附中數學特級老師殷希群在個人創建的公眾帳號“老鷹教育”中, 推送的一篇關於“幼兒數學教育”的感悟發人深思, 一個珠心算已經學到三級的孩子, 竟然連“你有13粒糖, 我有9粒, 你比我多多少?”這一簡單的數學問題也答不出來, 原因是“沒學過”。 殷老師指出, 不少幼兒父母在孩子進行數學啟蒙的時候, 強調對公式和定律的記背, 而弱化數學思維的培養, 而正是數學思維的缺乏, 導致孩子在將來的數學學習過程中缺乏興趣, 甚至掉隊。
數學“小天才”答不出“生活數學題”近日, 奧數金牌教練、華師一附中數學特級老師殷希群在個人創建的公眾帳號“老鷹教育”中,
Advertisiment
老師:告訴老師, 如果你有4個蘋果, 我再給你5個, 現在你有多少個蘋果?
孩子:6個吧……不知道。
老師:那麼, 4+5等於多少?
孩子:9!(孩子脫口而出)
老師:你說4+5多呢還是9多呢?
孩子:不知道, 老師沒教過!
老師:13-9等於多少?
孩子:4!(孩子脫口而出)
老師:那麼你有13粒糖, 我有9粒, 你比我多多少?
Advertisiment
孩子:不知道, 我沒學過!老師你別問了好不好……
而在一旁的父親終於忍不住責駡孩子說:“你怎麼這麼笨呀, 這麼簡單的問題都不懂。 你學的東西比這難多了!”孩子哭了起來, 老師制止父親說, 孩子一點都不笨, 不過你錯把計算訓練當作早期數學教育的全部了, 在孩子沒有理解數學的概念, 沒有形成關於數的邏輯思維之前, 幼兒並不知道數學算式的用處, 只是通過死記硬背得到一些技能性的東西而已。
殷老師表示, 這則事例中的老師並不是自己, 但這個事例很具有代表性。 很多家長和老師以為要求幼兒像背誦古詩那樣去背誦數的分合或加減口訣, 能夠讓幼兒熟練地進行運算, 甚至通過獎罰等行為訓練的方式讓孩子“記住”計算的答案。
Advertisiment
殷老師指出, 數學是一種思維方式, 把具體問題上升為抽象的數學問題, 再通過解決抽象的數學問題, 將其應用到具體的問題解決中。 但對於孩子來說, 要把握這些抽象關係往往不是知道一些計算技巧就能解決的,
Advertisiment
幼兒數學教育包括感知集合, 10以內的數、簡單的幾何形體知識、量的初步知識、空間方位初步知識、時間初步知識等內容, 而這些內容無不存在生活中。 例如, 小朋友身上衣服的顏色、圖案;周圍物體的形狀、大小、多少;人與人之間的高矮, 手指的長短、粗細;一幢樓房裡有幾層樓;正方形的桌子;蘋果是圓的, 香蕉是長的;教室在樓上, 操場在樓下……孩子早期學習數學正是從生活中發現數學、認識數學知識開始的。
Advertisiment
1、“1”和許多的關係。 經常和孩子玩“1”個人和“許多”人, “1”個蘋果和“許多”蘋果……的數學遊戲。 讓孩子體會“許多”是由很多個“1”構成的, 很多個“1”又會組成“許多”。
2、一一對應。 讓孩子分東西, 一人一個, 引導孩子思考夠不夠, 誰多誰少, 或者什麼是“一樣多”, 讓孩子理解數的比較, 鞏固對應關係的理解。
3、大小和多少的關係。 讓孩子對兩個物體進行比較, 再過渡到3個, 甚至更多, 從而引導孩子發現大小、多少之間的相對關係。
4、等量關係。 讓孩子理解一樣多, 一樣大、一樣重……
5、守恆關係。 可以通過把數過的一堆東西打亂位置後讓孩子說出數目, 比較大小不同的兩組等量物體,判斷錯位的等長木棒……等活動,多次反復地讓孩子積累經驗,從而克服其因感官錯覺造成的錯誤判斷,理解數的守恆。
6、互補關係。指當總數分為兩部分時,這兩個部分存在此消彼長的關係。如總數不變的情況下,分出的一部分數增加1,另一部分就減少1。這是以後學習數的分解與組合的基礎。比如我們可以和孩子玩這個iq題:兩棵樹一共有9只小鳥,左邊的樹飛1只到右邊的樹,現在兩棵樹一共有幾隻小鳥?
7、傳遞關係。可以和孩子玩這個遊戲:準備a、b、c三根長度不同的小棒,先引導孩子比較a與b,得出a比b長,再拿走a,出示c,讓孩子比較b和c,得出b比c長,最後在不出現a的情況下,讓孩子思考“a和c誰長誰短”的問題,從而引導幼兒思考三根小棒之間的傳遞關係。
比較大小不同的兩組等量物體,判斷錯位的等長木棒……等活動,多次反復地讓孩子積累經驗,從而克服其因感官錯覺造成的錯誤判斷,理解數的守恆。6、互補關係。指當總數分為兩部分時,這兩個部分存在此消彼長的關係。如總數不變的情況下,分出的一部分數增加1,另一部分就減少1。這是以後學習數的分解與組合的基礎。比如我們可以和孩子玩這個iq題:兩棵樹一共有9只小鳥,左邊的樹飛1只到右邊的樹,現在兩棵樹一共有幾隻小鳥?
7、傳遞關係。可以和孩子玩這個遊戲:準備a、b、c三根長度不同的小棒,先引導孩子比較a與b,得出a比b長,再拿走a,出示c,讓孩子比較b和c,得出b比c長,最後在不出現a的情況下,讓孩子思考“a和c誰長誰短”的問題,從而引導幼兒思考三根小棒之間的傳遞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