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幼兒期身心發展的需求

對於13-14月的幼兒, 爸爸、媽媽應注意幫助他們在以下幾方面的發展:

一、促進行走等肢體動作和手的精細動作發展:

嬰幼兒運動的每一步發育都是中樞神經系統成熟的一個里程碑;運動發育反過來又能促進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進一步完善。 站和走不僅需要在神經系統作用下的全身肌肉、關節的運動, 還需要有肢體的協調動作和身體重心的移動。 因此, 在促進大腦發育的同時, 也促進了小腦的發育。 嬰兒會站會走以後, 視野開闊了, 能通過看、聞、聽, 用手接觸、擺弄、使感覺器官所接受的刺激增多,

Advertisiment
使嬰兒的腦細胞在數量和功能上得到更充分的發展, 對智力發育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因此, 對13-14個月的嬰幼兒, 家長應有意識地讓他練習扶物站立, 扶物行走, 學習變換身體重心來挪動腳步, 以後鼓勵他獨走, 使他邁向成功, 邁出智慧。

二、發展觸摸等感知覺和認識事物的能力:

許多母親抱怨說:“剛給寶寶買了一個會動眼睛的玩具娃娃, 想不到他總用手指去摳娃娃的眼睛。 很快, 一個漂亮的娃娃就變成了瞎子。 ”有的母親還發現, 當抱著寶寶玩耍時, 他會突然伸出食指摸或戳媽媽的眼睛, 把媽媽著實嚇一跳。 這是怎麼回事?

此時的寶寶, 手的探索活動趨於精細。 食指分化出來, 並能伸出來做各種動作, 如撥弄小糖豆, 戳或摳有凹陷的地面,

Advertisiment
捏起小線繩等。 同時, 這個年齡的寶寶開始對小物品感興趣, 尤其是會動的小物品, 而成人的眼睛、玩具娃娃活動的眼睛正好符合他的好奇心。 因此, 出現以上的“搗亂”行為。 家長不必為這種情況而煩惱。 在寶寶的這個時期, 可先將玩具娃娃收起來, 等他長大一點再給他玩。 平時多給他帶洞的玩具或小物品, 以滿足他的好奇心理。

三、提供孩子學習語言的環境, 多對他講話:

寶寶說第一個字的年齡範圍是比較寬的。 早的, 從9個月就能有意識地叫人, 晚的到1歲半才能說話。 當然, 多數1歲左右的寶寶都能有意識地說出一個字, 可能是“爸”或“媽”, 也可能說出只有家人才能聽懂的一個字, 如:“哥”或“不”。

如果寶寶1歲還不會說任何字時,

Advertisiment
應首先檢查一下他的聽力是否正常;然後, 瞭解寶寶是否會發音, 是否經常咿呀作語。 因為寶寶的咿呀聲是語聲的先驅, 他是在這個 基礎上學說話的。 最重要的是瞭解寶寶對成人語言的理解程度。 如果寶寶的認識水準不成熟, 不理解成人的語言, 那麼則無法學會說話。

寶寶在以上3個方面的發育均正常的話, 父母就不必著急, 要耐心的和寶寶多說話, 唱兒歌, 多給寶寶提供語言的環境, 過不了多久, 他就能學會叫‘爸爸’、‘媽媽’, 或者說出家裡人能聽懂的某個字了。

四、幫助孩子開始最初的人際交往:

寶寶總喜歡往地上仍玩具, 然後大叫, 讓成人撿起來給他, 沒等你轉身, 他又把玩具扔到地上, 等待你再撿起來給他。 這就是孩子最初的人際交往。

Advertisiment

寶寶小一些的時候, 手的伸肌發育不成熟, 不會將手中原有的玩具放下, 再去取第二件玩具, 而是無意識地將玩具滑落或仍掉。 寶寶逐漸對玩具的拋落運動感興趣, 對於著地點和著地時的情形感興趣。 這時, 他手的伸肌發育趨於成熟, 能隨意鬆手;思維也開

始發展, 能有意識地拋擲玩具來觀察落點和著地的情形, 並且學會讓成人撿起來, 在允許他扔, 以此發展與成人的交往遊戲。

父母對寶寶的這一遊戲行為要耐心配合, 給他一些不同彈性而又經得起摔的玩具, 如皮球、吹塑玩具、木塊等, 讓寶寶自己嘗試和區別物體的性質。 隨著寶寶思維的進一步發展, 他扔玩具的行為會很快結束。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