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幼兒期體質與體能的發育

體重、身高、頭圍、前囟

(1)體重。

儘管1歲以後幼兒體格發育速度有所減緩, 但在1~2歲的一年中, 體重仍呈穩步增長趨勢, 一年增長2.5千克左右。 好動或吃飯不太好的幼兒, 到了滿13個月的時候, 體重可能不但沒有增加, 還略有下降。 遇到這樣的情況, 父母不必著急, 這是因為寶寶告別了嬰兒肥階段, 身上的肉開始變得結實起來。 從外觀上看, 寶寶會顯得比較瘦, 肥嘟嘟的臉蛋不見了, 嬰兒期的“滿月臉”逐漸消失了。 如果寶寶在嬰兒期有倒睫的話, 隨著肥嘟嘟的嬰兒臉的消失, 倒睫就會不治而愈。

(2)身高。

與嬰兒期相比,

Advertisiment
幼兒期寶寶身高增長速度有所減緩, 但仍處於生長發育的高峰期。 幼兒期以後, 體格發育開始逐漸進入緩慢生長階段。 到了青春期前後, 又開始進入第二個生長發育高峰期。 1~2歲寶寶, 年平均身高增長標準為:女孩10釐米左右, 男孩13釐米左右。 滿13個月的寶寶, 身高與滿12個月寶寶相比, 並沒有顯著的差異。 有的寶寶身高顯著高於同齡寶寶, 也有的寶寶身高顯著低於同齡寶寶, 但並不意味著寶寶有疾病情況, 身高與遺傳關係非常密切。

(3)頭圍。

寶寶在嬰兒期, 頭圍增長非常顯著, 進入幼兒期後, 頭圍的增長就沒有那麼明顯

了。 相對於身高的增長, 頭部似乎不再長了, 甚至顯得比以前還小了。 實際上, 寶寶的頭圍並沒比以前小, 還是在不斷地增長著,

Advertisiment
只是速度放緩了, 身體比例越來越勻稱了。

(4)囟門。 滿13個月的寶寶, 前囟可能已經閉合。 但有的寶寶滿13個月時, 還能明顯地摸到前囟, 這並不意味著寶寶有病。 囟門閉合存在著個體差異, 有的寶寶囟門閉合較早, 有的寶寶囟門閉合較晚。 不要因為寶寶囟門還沒有閉合就增加鈣的補充量。

寶寶小手越來越靈活

扔小球

寶寶能夠單手扔球, 站著時, 能把小球拋出100釐米左右;坐著時, 能把小球拋出50釐米左右, 但寶寶還不能把小球拋到指定的地方。 寶寶看著一個方向, 但球卻扔到另一個方向, 寶寶手裡的球不能“聽從寶寶指揮”。 拋物是身體的協調動作, 需要大腦和整個神經肌肉系統的協調運動。

把手伸進瓶口

媽媽把裝有小花球或彩色珠子、瓶口比較小的瓶子給寶寶玩,

Advertisiment
寶寶會把手指從瓶口伸進去, 試圖把瓶子中的東西拿出來。 可是因為瓶口太小了, 無論怎麼努力, 也取不出瓶子裡的小花球和彩色珠子。 媽媽開始觀察寶寶:把瓶子丟到一邊不再理會?開始大聲叫?開始哭?抱著瓶子搖晃?翻來覆去地看瓶子?這些表現都有可能出現, 寶寶的表現很正常。 寶寶把瓶口朝下, 希望小花球從瓶口中出來?如果你的寶寶有這樣的表現, 那真令人震驚。

當寶寶遇到這樣的困難時, 媽媽要及時幫助

寶寶, 這不屬於代勞, 也不會讓寶寶變得懶惰, 不動腦子。 對於這個月齡的寶寶來說, 只要有取出瓶子中小花球的欲望就足夠了。 媽媽可演示給寶寶看:把瓶子倒過來,

Advertisiment
口朝下, 小球就出來了。 然後再把小球放到瓶子中去, 再倒出來, 反復做3次, 第4次開始讓寶寶做。 要特別注意, 寶寶容易把小花球或彩色珠子放入口中, 會發生危險, 因此爸爸媽媽一定要在場, 防止意外發生。 發現響聲1歲以前的寶寶, 搖晃帶有響聲的玩具, 不能意識到聲音是搖晃的結果。 1歲以後, 寶寶會突然醒悟:原來搖晃玩具會發出好聽的響聲。 但是, 寶寶只是發現了這種現象, 並不能理解這響聲是物體間相互撞擊產生的。 所以, 寶寶會搖晃所有他能拿到手裡的東西, 如果沒有發出響聲, 寶寶會感覺到很奇怪。

爸爸媽媽可用小球和瓶子做這樣的演示:把小球放進瓶子, 輕輕搖晃, 再讓寶寶親自搖晃幾下。 然後,

Advertisiment
把小球倒出來, 輕輕搖晃瓶子, 再讓寶寶親自搖晃幾下。 慢慢地, 寶寶就會明白這種現象了。 幫寶寶演示, 不同于幫寶寶做事, 爸爸媽媽的目的是讓寶寶明白並發現一種現象, 以此訓練寶寶觀察事物的能力。 寶寶也能舉一反三, 發現其他有趣的現象。

遊戲:取小球

寶寶看到瓶子中有小花球, 會隔著瓶子試圖把球拿出來。 很快, 寶寶可能就發現了取出花球的秘密:從瓶口取出來, 因為球是從瓶口放進去的。 寶寶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聰明才智把球取出來了, 父母要及時表揚, 肯定寶寶的獨立創造性。 通過爸爸媽媽的啟發, 寶寶領會了, 也把小花球取出來了, 父母要肯定寶寶的領悟能力, 要表揚寶寶的模仿能力。 如果寶寶因取不出花球而哭鬧, 沒了耐心,父母很快就把球取出來,這是比較糟糕的方法。不要讓寶寶養成用哭要脅父母的習慣。

爬著走、走著跑、跑著跳

自由自在地爬著走

大多數寶寶在12個月到14個月,開始蹣跚學走。是否能夠獨立行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寶寶是否有走的願望。倘若寶寶沒有這種願望或一點興趣也沒有,甚至比較反感,爸爸媽媽就沒有必要鍛煉寶寶走路。寶寶所有能力的擁有都是基於生理上的成熟,只有達到某種運動的生理成熟度,才有表現這種能力的願望。爸爸媽媽所要做的就是給寶寶創造條件。寶寶所有的能力都不是爸爸媽媽逼出來的,也不是訓練出來的,如果寶寶沒有這種潛在的能力,沒有達到生理上的成熟度,爸爸媽媽再努力也訓練不出來。寶寶走路的早晚與父母訓練的關係並不是很大。走路有早有晚,每個寶寶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9個月就會蹣跚走路的寶寶並不稀奇,到了2歲走不好的寶寶並非意味著發育落後。

剛學會走路的寶寶可以有各種姿勢:有“外八字”,兩隻腳向兩邊撇開。還有的寶寶剛開始走路時比較正,慢慢地出現了“內八字”。無論是“外八字”還是“內八字”,都是幼兒早期學習走路時出現的正常姿勢,父母沒有必要試圖矯正。隨著寶寶的長大,自然會像成人一樣正正當當地行走了。走著跑是寶寶走路的一大特點,媽媽常說她的寶寶還不會走就要跑。其實,這是寶寶還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身體的緣故。當寶寶起步向前走時,慣性使寶寶向前沖,似乎和跑一樣。當寶寶能夠很好地控制身體的時候,就能穩穩當當地一步一步地向前走了。

用腳尖走路

媽媽可能還記得,寶寶剛剛學站的時候,是用腳尖著地的。慢慢地,就開始用整個腳掌著地了。寶寶在學習走路時也是一樣,大多數寶寶都是用腳尖走路,一隻腳可能還會有些拖拉,在媽媽看來像是跛行。這都不是異常的表現,隨著寶寶的長大12~13月

,走路會越來越穩,這些現象也就隨之消失了。如果媽媽感覺寶寶走路的姿勢確實有異常,可帶寶寶去看醫生。最好先把寶寶帶進去見醫生,讓寶寶在醫生面前走幾步,做一些必要的檢查,然後讓爸爸把寶寶抱出去,媽媽和醫生進行交流。這是我在長期的臨床工作中體會出來的,寶寶儘管不知道媽媽在說什麼,卻能夠從媽媽的擔憂表情、沮喪的情緒中感受到“一種不正常”。這就是為什麼白天媽媽帶寶寶看醫生,並沒給寶寶扎針,可寶寶晚上會出現夜啼的原因。羅圈腿在寶寶剛剛練習走的時候,媽媽可能會發現

寶寶的小腿發彎,擔心寶寶是羅圈腿,就帶著寶寶到醫院去看醫生。有的時候,不是媽媽看出來的,而是因為其他問題帶寶寶去醫院或接種預防針時,醫生說寶寶有羅圈腿。其實,嬰幼兒的小腿(脛腓骨)原本就存在著生理彎曲度,寶寶越小,小腿的彎曲越明顯。寶寶到了三四歲以後,脛腓骨延長,小腿就不那麼彎了。

探索與不會規避危險

給寶寶更多自我鍛煉的機會

1歲以後的寶寶,開始有創造性運動的能力。如果寶寶已經會走了,你就需要重新佈置一下室內的擺設了。凡是寶寶能及之處,都不能放置有危險的東西。不能讓寶寶動的東西,要提前拿走。對寶寶有危害的東西,一定要遠離寶寶。如果你的寶寶還不會獨立行走,也不會心甘情願地被抱在懷裡,好動的本能越來越顯現出來。昨天還不具備的能力,今天可能就具備了。爸爸媽媽隨時準備迎接挑戰吧,寶寶常常會讓你大吃一驚,搞得你措手不及。用行動阻止寶寶觸碰危險物品當然,總會有一些不能讓寶寶動的東西,放在寶寶能拿到的地方,這時父母該怎麼辦呢?當寶寶拽外露的電線,媽媽看到後可能會大聲對寶寶說:“不要動,會電到你!”如果媽媽並不用行動去阻止寶寶,寶寶對媽媽的命令就會充耳不聞。這個年齡段的幼兒,對媽媽說話的內容沒有更深的理解,寶寶在意的不是媽媽說了什麼,而是媽媽的態度和行動。如果媽媽在說“不能動”的同時,把寶寶抱離,或把電線移開,寶寶就知道媽媽的意思了。但是,媽媽的命令和行動,對寶寶並沒有長期的作用,用不了多長時間,寶寶還會去拽電線。這是幼兒特有的好奇心使然,生氣是沒有用的,媽媽需要做的是把不安全的東西撤離,不能撤離的,要妥善處理,防止危險事件的發生。

不要制止寶寶有創意的淘氣

滿13個月的寶寶,會用積木搭東西了。這個年齡段的幼兒,不是為了搭建積木,而是為了欣賞推倒積木的感覺,那“嘩啦”的聲響,積木倒塌時那一瞬間的熱鬧場面,寶寶願意看到這些。從現在開始,寶寶一步步向“淘氣”走去,需要媽媽長出三頭六臂,來對付寶寶製造的淩亂和不斷發生的“小事故”。這是寶寶到了這個月齡的標誌,寶寶鬧得讓媽媽“漫天飛”那是再正常不過的了。寶寶的聰明與才智都在淘氣中體現出來。爸爸媽媽需要做的,不是限制寶寶,而是蹲下來,和寶寶的視線在一個高度,仔細審視寶寶觸手可及的東西是否有危險,給寶寶一個安全的空間,讓寶寶盡情地玩耍。

並放些對寶寶沒危險的東西。媽媽放開旭旭,旭旭停止哭聲,再次向酒櫃走去!對這個年齡段的幼兒來說,媽媽是否允許他這麼做並不重要,寶寶也不會領會,寶寶感興趣

的是做這件事情本身。所以,媽媽告訴寶寶不要動的東西,相當於提醒了寶寶:那裡有好玩的東西。

不和寶寶做扔東西的遊戲

寶寶到了幼兒期,開始把扔東西、撿東西的遊戲變成摔東西。寶寶不再是撒開手,讓東西自由落下,而是把上臂擺動起來,向外投東西或往下使勁摔東西。寶寶玩耍時會往地上摔東西,或往遠處投東西。寶寶生氣時,也會往地上摔東西這時,媽媽可不能像對待嬰兒期的寶寶那樣,把地上的東西撿起來。如果寶寶是在玩耍,媽媽不要理會,也不要干預。寶寶玩完後,要明確告訴寶寶把東西撿起來,放到應該放置的位置去。如

果寶寶不會這麼做,媽媽可給寶寶做出示範。

沒了耐心,父母很快就把球取出來,這是比較糟糕的方法。不要讓寶寶養成用哭要脅父母的習慣。

爬著走、走著跑、跑著跳

自由自在地爬著走

大多數寶寶在12個月到14個月,開始蹣跚學走。是否能夠獨立行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寶寶是否有走的願望。倘若寶寶沒有這種願望或一點興趣也沒有,甚至比較反感,爸爸媽媽就沒有必要鍛煉寶寶走路。寶寶所有能力的擁有都是基於生理上的成熟,只有達到某種運動的生理成熟度,才有表現這種能力的願望。爸爸媽媽所要做的就是給寶寶創造條件。寶寶所有的能力都不是爸爸媽媽逼出來的,也不是訓練出來的,如果寶寶沒有這種潛在的能力,沒有達到生理上的成熟度,爸爸媽媽再努力也訓練不出來。寶寶走路的早晚與父母訓練的關係並不是很大。走路有早有晚,每個寶寶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9個月就會蹣跚走路的寶寶並不稀奇,到了2歲走不好的寶寶並非意味著發育落後。

剛學會走路的寶寶可以有各種姿勢:有“外八字”,兩隻腳向兩邊撇開。還有的寶寶剛開始走路時比較正,慢慢地出現了“內八字”。無論是“外八字”還是“內八字”,都是幼兒早期學習走路時出現的正常姿勢,父母沒有必要試圖矯正。隨著寶寶的長大,自然會像成人一樣正正當當地行走了。走著跑是寶寶走路的一大特點,媽媽常說她的寶寶還不會走就要跑。其實,這是寶寶還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身體的緣故。當寶寶起步向前走時,慣性使寶寶向前沖,似乎和跑一樣。當寶寶能夠很好地控制身體的時候,就能穩穩當當地一步一步地向前走了。

用腳尖走路

媽媽可能還記得,寶寶剛剛學站的時候,是用腳尖著地的。慢慢地,就開始用整個腳掌著地了。寶寶在學習走路時也是一樣,大多數寶寶都是用腳尖走路,一隻腳可能還會有些拖拉,在媽媽看來像是跛行。這都不是異常的表現,隨著寶寶的長大12~13月

,走路會越來越穩,這些現象也就隨之消失了。如果媽媽感覺寶寶走路的姿勢確實有異常,可帶寶寶去看醫生。最好先把寶寶帶進去見醫生,讓寶寶在醫生面前走幾步,做一些必要的檢查,然後讓爸爸把寶寶抱出去,媽媽和醫生進行交流。這是我在長期的臨床工作中體會出來的,寶寶儘管不知道媽媽在說什麼,卻能夠從媽媽的擔憂表情、沮喪的情緒中感受到“一種不正常”。這就是為什麼白天媽媽帶寶寶看醫生,並沒給寶寶扎針,可寶寶晚上會出現夜啼的原因。羅圈腿在寶寶剛剛練習走的時候,媽媽可能會發現

寶寶的小腿發彎,擔心寶寶是羅圈腿,就帶著寶寶到醫院去看醫生。有的時候,不是媽媽看出來的,而是因為其他問題帶寶寶去醫院或接種預防針時,醫生說寶寶有羅圈腿。其實,嬰幼兒的小腿(脛腓骨)原本就存在著生理彎曲度,寶寶越小,小腿的彎曲越明顯。寶寶到了三四歲以後,脛腓骨延長,小腿就不那麼彎了。

探索與不會規避危險

給寶寶更多自我鍛煉的機會

1歲以後的寶寶,開始有創造性運動的能力。如果寶寶已經會走了,你就需要重新佈置一下室內的擺設了。凡是寶寶能及之處,都不能放置有危險的東西。不能讓寶寶動的東西,要提前拿走。對寶寶有危害的東西,一定要遠離寶寶。如果你的寶寶還不會獨立行走,也不會心甘情願地被抱在懷裡,好動的本能越來越顯現出來。昨天還不具備的能力,今天可能就具備了。爸爸媽媽隨時準備迎接挑戰吧,寶寶常常會讓你大吃一驚,搞得你措手不及。用行動阻止寶寶觸碰危險物品當然,總會有一些不能讓寶寶動的東西,放在寶寶能拿到的地方,這時父母該怎麼辦呢?當寶寶拽外露的電線,媽媽看到後可能會大聲對寶寶說:“不要動,會電到你!”如果媽媽並不用行動去阻止寶寶,寶寶對媽媽的命令就會充耳不聞。這個年齡段的幼兒,對媽媽說話的內容沒有更深的理解,寶寶在意的不是媽媽說了什麼,而是媽媽的態度和行動。如果媽媽在說“不能動”的同時,把寶寶抱離,或把電線移開,寶寶就知道媽媽的意思了。但是,媽媽的命令和行動,對寶寶並沒有長期的作用,用不了多長時間,寶寶還會去拽電線。這是幼兒特有的好奇心使然,生氣是沒有用的,媽媽需要做的是把不安全的東西撤離,不能撤離的,要妥善處理,防止危險事件的發生。

不要制止寶寶有創意的淘氣

滿13個月的寶寶,會用積木搭東西了。這個年齡段的幼兒,不是為了搭建積木,而是為了欣賞推倒積木的感覺,那“嘩啦”的聲響,積木倒塌時那一瞬間的熱鬧場面,寶寶願意看到這些。從現在開始,寶寶一步步向“淘氣”走去,需要媽媽長出三頭六臂,來對付寶寶製造的淩亂和不斷發生的“小事故”。這是寶寶到了這個月齡的標誌,寶寶鬧得讓媽媽“漫天飛”那是再正常不過的了。寶寶的聰明與才智都在淘氣中體現出來。爸爸媽媽需要做的,不是限制寶寶,而是蹲下來,和寶寶的視線在一個高度,仔細審視寶寶觸手可及的東西是否有危險,給寶寶一個安全的空間,讓寶寶盡情地玩耍。

並放些對寶寶沒危險的東西。媽媽放開旭旭,旭旭停止哭聲,再次向酒櫃走去!對這個年齡段的幼兒來說,媽媽是否允許他這麼做並不重要,寶寶也不會領會,寶寶感興趣

的是做這件事情本身。所以,媽媽告訴寶寶不要動的東西,相當於提醒了寶寶:那裡有好玩的東西。

不和寶寶做扔東西的遊戲

寶寶到了幼兒期,開始把扔東西、撿東西的遊戲變成摔東西。寶寶不再是撒開手,讓東西自由落下,而是把上臂擺動起來,向外投東西或往下使勁摔東西。寶寶玩耍時會往地上摔東西,或往遠處投東西。寶寶生氣時,也會往地上摔東西這時,媽媽可不能像對待嬰兒期的寶寶那樣,把地上的東西撿起來。如果寶寶是在玩耍,媽媽不要理會,也不要干預。寶寶玩完後,要明確告訴寶寶把東西撿起來,放到應該放置的位置去。如

果寶寶不會這麼做,媽媽可給寶寶做出示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