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幼兒為何有動手打家人的習慣?

我們家四歲的小孩會打家人, 打奶奶、打姑姑(我), 即便他的父母告訴他被打的人會痛, 但他還是不改。 他的父母教育他, 都用講的, 很少動手, 除非講很多次才會打個兩、三下屁股。 小朋友去幼稚園被同儕打, 反而不會還手。 該怎麼勸阻他不要動手打家人?

台南上善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兒童繪本作家何采諭:

首先要請家長辨識幾個狀況:孩子在家中打人時是什麼樣的狀態?是覺得好玩嗎?或宣洩負向情緒?您可以觀察, 孩子打家人時, 是笑笑的樣子, 還是生氣的模樣。 如果孩子是笑笑的模樣, 您可以詢問孩子,

Advertisiment
並將您的感受讓孩子知道, 如:“你是想要跟姑姑玩嗎?可是你這樣子好用力, 姑姑會痛喔!姑姑不喜歡這樣, 如果你也被人家打, 也會不開心吧?姑姑喜歡你輕輕摸、不是用力打。 ”並實際將碰觸的感覺讓孩子知道, 您可以在孩子手上以輕輕摸、大力些打的動作, 讓孩子體會不同的碰觸所帶來的感覺與心情。

倘若孩子打人是宣洩負向情緒, 有幾個方向需再多觀察、厘清。 例如:是否僅對特定的家人?這些特定的家人在管教上是否容易讓孩子產生煩躁、生氣情緒, 以及是否讓孩子在個性上產生“柿子挑軟的吃”的心態?這些特定家人, 是不是讓孩子認為容易討價還價, 或是能夠肆無忌憚的把從他處而來的負向情緒, 不明究理的宣洩在這家人身上?瞭解了這背後的機制,

Advertisiment
相信您較能去思索家人可以如何調整與孩子互動的方式。

孩子在幼稚園中被同儕打卻反倒不還手, 可能有幾個因素。 家長不妨抽空觀察孩子在校與同學的互動:孩子是否也覺得同學是在跟自己玩, 所以沒有太大的情緒反應或行為對抗?若同學是有意欺負孩子, 孩子的反應又是什麼?如何處理?老師有沒有介入?這些都是可以觀察以及與孩子討論的狀況。 若孩子單純只是與同學打鬧, 家長其實可以不用太在意;但若被欺負, 就必須與孩子討論相關的因應細節, 如:被欺負時要怎麼辦?試著把感覺跟同學或老師說, 抑或是請老師介入處理等。

此外, 孩子也有可能在學校適應不良,

Advertisiment
或跟老師、同學較不親近, 沒有依靠的物件, 於是將承受的壓力或情緒帶回家中。 畢竟對孩子來說, 家裡是熟悉、安全的環境, 可以宣洩在學校裡所不敢表達的情緒。 因此建議家長, 需就上述狀況進行觀察與瞭解後, 才能對孩子打家人的行為做出合宜的因應方式。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