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幼兒營養與健康

營養是兒童生長發育的重要基礎。 幼兒時期是人一生中生長發育最為迅速的。 無論是身高、體重、大腦和神經系統都迅速發育。 新陳代謝旺盛, 活動量隨著年齡增長也不斷增加。 因此, 孩子的營養科學性、合理性地安排是極其重要的。 不但讓孩子吃好, 更重要的是吃得科學, 吃得合理, 吃得健康。 所以每天的平衡合理營養尤為重要。 也許現在家長們多數認為自己最重視孩子的營養問題。 事實上, 在這個問題上還存在一些誤區。 許多家長往往跟著電視廣告盲目地追求高營養, 卻不注重營養的合理性。

Advertisiment
因此造成幼兒營養缺乏或過剩, 影響幼兒的健康成長。 那麼如何使幼兒的營養合理呢?

一、 合理的膳食制度

為了使幼兒每天攝取足夠的營養素, 還要根據幼兒消化系統的特點制定, 建立合理的膳食制度--進餐時間、進餐的環境、次數及各餐熱量分配。 每日可為幼兒安排三餐及午後一次點心, 每餐間隔約3-4小時, 各餐熱量分配為早餐25%-30%, 午餐35%-40%, 午點10%,晚餐25%-30%。 現在有句健康俗語:早上做皇帝, 中午做平民, 晚上做乞丐。

早餐:因為孩子一天的活動或學習內容主要在上午, 需要足夠的能量才能較好地完成。 而生活中人們由於早晨食欲較差及傳統生活習慣, 不夠重視早餐的品質, 致使孩子做事注意力不集中, 學習效率低等。 因此早餐應給予品質好、熱量高的食物,

Advertisiment
如保證供給一定量的牛奶、豆漿、雞蛋、肉、豆製品、水果等。 但因為早晨起來時, 胃至少要半小時才能蘇醒, 同時唾液、胃液分泌較少, 所以早晨不宜吃油膩食品。 另外, 早飯儘量讓孩子在家裡吃。 原因有四。 一能培養孩子良好用餐習慣, 二在家用餐比較衛生安全, 三能供給孩子全面的營養素, 四能保證孩子熱量的攝入。

午餐:因為早餐攝取的能量這時已消耗得差不多了, 下午的活動仍然要求有充足的能量。 所以午餐應是一天中最豐盛的, 保證有充足的肉、蛋及豆類食品。 因為這些食品不僅含有豐富的優秀蛋白質及礦物質, 同時又含有較高的能量, 還要保證有充足的蔬菜。 這可以使幼兒獲取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水及纖維素。

Advertisiment

晚餐:因為晚餐後活動時間短, 活動量較小(尤其是冬天)。 所以晚餐不應過於豐盛, 以避免熱量在體內積累造成肥胖。 合理的飲食制度還可保證幼兒胃腸道的正常功能, 從而提高機體對營養的吸收、利用。

二、 合理的飲食習慣

良好的飲食習慣包括飲食定時定量、不挑食、不偏食、細嚼慢嚥, 少吃零食, 飯前飯後不做劇烈運動。 不吃湯泡飯, 進餐後保持安靜及其他飲食衛生習慣。 舉例:1、有的家長太寵孩子, 吃飯到處跑, 喂一口跑幾步, 喂一口, 看電視, 喂一口, 玩玩具等。 2、有的孩子喜歡吃零食, 超市里的各種膨化食品, 各種顏色的飲料等。 3、也許有的家長誤認為孩子不吃蔬菜, 就吃水果代替蔬菜, 實際上因為蔬菜裡有各種維生素、氨基酸、纖維素,

Advertisiment
所以水果不能代替任何蔬菜。

偏食是導致孩子缺乏營養的主要原因, 所以預防和糾正偏食是非常必要的。 孩子的偏食大多受外在因素的影響, 比如家長自己偏食, 飲食過於單調;或者家長常常問孩子喜歡吃什麼, 久而久之, 為孩子偏食創造了條件。 有些孩子不喜歡吃蔬菜, 則體內易缺乏礦物質、維生素、纖維素等。 還有的孩子不愛吃肉、蛋, 長此以往則體內易缺乏蛋白質、礦物質等, 勢必會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 那麼如何糾正偏食呢?可以把喜歡吃的食物與不喜歡吃的食物結合在一起;可以在孩子饑餓且心情愉快的時候給他吃不喜歡的食物;給孩子講解一些簡單的營養知識或者孩子與大人一起吃等。

Advertisiment

(一)說說雜糧

所謂粗糧, 就是全穀類和豆類, 包括全面食品、糙米、大麥面、小米、玉米、高粱米、燕麥、赤豆、綠豆、芸豆、蠶豆等。 經常吃粗糧, 不僅是孩子成長的需要, 也是他們一生健康的基礎所需。 粗糧的營養是肉、蛋、乳製品、水果、蔬菜都無法取代的。 粗糧的好處有:1、粗糧裡面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 營養價值遠高於精白米和精白麵。 2、粗糧裡面含有大量的膳食纖維, 可幫助腸道蠕動, 排除體內毒素, 預防便秘。 3、粗糧具有更好的飽腹感, 需要較長的咀嚼時間, 因而能有效地預防兒童肥胖及孩子的齲齒。 反復咀嚼孩子的牙床得到刺激, 可以促進牙齒的堅固, 為長好恒牙打下良好的基礎。 4、幫助孩子吃粗糧方法:按照營養專家的推薦, 孩子每週至少要吃兩次粗糧,如果每天有一種則更為理想。雖然家長知道吃粗糧的好處,孩子未必立刻配合。要想達到多吃粗糧的目的,還需要媽媽花一點工夫,動一點腦筋。

在全麥麵包里加荷包蛋,或塗點果醬,在粥和飯裡適當加一點,或者雙休日媽媽在家用高壓鍋煮八寶粥調一調孩子的口味,是比較理想的口感。舉例:幼稚園托小班每週有四次在米飯中搭配粗糧,如芝麻、麥片、玉米片、赤豆、綠豆等,也許有的孩子剛不習慣,在老師和家長的配合教育下孩子會慢慢適應,從不喜歡吃到喜歡吃有一個過程。關鍵在於堅持,讓孩子形成一種習慣。另外,粉狀的粗糧適合用於製作點心、煎餅。例如豆粉、玉米粉與麵粉混合之後加入雞蛋牛奶,可以製成非常美味的小餅,或者製作芳香的發糕。豆類可以用來製作湯和甜食。此外雜糧麵條也是個好主意。蕎麥麵條、蕎麥皮子、玉米麵條、蕎麥饅頭、芝麻饅頭、玉米饅頭,農工商、華聯超市都供應。

雜糧中的玉米、小米、南瓜等除了有豐富碳水化合物之外,還有較多維生素和無機鹽,安排膳食時,粗細搭配,燒些南瓜粥,製作南瓜餅,小米粥,多吃玉米棒,玉米粒燒粥,常吃雜糧和粗糧,促進孩子健康發育生長。

(二)營養流失的預防

現在上班族上班的節奏比以前快,可能有的農村出來的,雙休日會到家裡拿各種蔬菜存放在冰箱裡保鮮,蔬菜在冰箱裡儲藏得越久,蔬菜營養就跑得越快越多。所以,從今以後現買現燒現吃。我們檢菜時注意菜葉子,特別是芹菜葉子裡的胡蘿蔔素遠遠高於莖中的含量。我們完全可以將葉子留下來當配菜用。破壞各種維生素流失一是洗菜過程,二是燒的過程。我們要學會先洗菜,再切菜,切好後基本不洗,這樣可以防止營養的流失,然而炒菜時儘量用大火快炒,蔬菜裡VC、 B1怕熱、怕煮,煮的時間越長,營養流失就越多。一般開水中撈起來,用麻油、調味醬油拌,相對VC、 B1損失少。

三、 健康分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兩大類

"健康"應當包括個體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兩大方面,生理的健康發育和心理的健康發展是有機結合的。

(一)"幼兒身體健康"不僅是指各器官、各組織正常的生長發育,而且應包括沒有各種身體缺點(如齲齒、視力不良、姿勢性脊柱彎曲異常等)。

據專家指出幼兒健康教育的標準有三條:①促進幼兒身體的正常發育,增強幼兒的體質,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②培養幼兒對體育活動的興趣和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發展幼兒的基本動作,同時培養幼兒活潑、開朗、勇敢、不怕困難等心理品質;③幫助幼兒獲得基本的健康常識,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自我保護的初步意識和能力。

起居習慣往往影響著人的睡眠品質。尤其是兒童,形成有規則的起居習慣,對睡眠、健康、學習都有重要影響。要重視日常生活行為習慣的教育,尤其對孩子,要從小注重培養,使之建立起終生的良好衛生習慣。如科學的刷牙習慣,飯前便後洗手習慣,行、走、坐、臥的良好姿勢,愛清潔、勤理髮、勤洗澡、勤剪指甲、良好的用眼習慣等等。戒除不良習慣,如兒童的吸吮手指、咬指甲、用髒手揉眼睛、拿東西吃、挖鼻孔、蒙頭睡覺、睡懶覺、不按時睡覺、邊吃飯邊說話、愛吐唾沫、隨地吐痰、隨地大小便、做作業姿勢不正、長時間看電視、長時間玩電子遊戲機等不良習慣,只有在家長的教育監督下才能戒除。養成教育要比矯正教育更有效,更有意義。所謂養成教育,就是從一開始就給孩子灌輸健康觀念和知識,使其養成好習慣的教育方式。而矯正教育則是在孩子出現錯誤之後家長給孩子指正的教育方式。相對來說,矯正教育的方式比較消極,所以我們提倡養成教育。具體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家長要給孩子灌輸正確的健康觀念。只有在孩子心中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才有可能讓孩子主動地學習健康知識,自覺地保持身體健康。在這方面,家長要以身作則。

2、要教給孩子健康知識。給孩子傳授健康知識是家長義不容辭的責任,家長必須掌握一定的健康知識,再將這些知識以兒童容易接受的方式傳授給孩子。

3、要讓孩子營養合理,天天運動。生命在於運動,每天堅持鍛煉身體,再加上合理的營養膳食,就可以增強體質,增加抵抗力。

4、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衛生習慣,教給孩子一些防病知識。孩子的免疫力較低,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可以使孩子少生病。

孩子每週至少要吃兩次粗糧,如果每天有一種則更為理想。雖然家長知道吃粗糧的好處,孩子未必立刻配合。要想達到多吃粗糧的目的,還需要媽媽花一點工夫,動一點腦筋。

在全麥麵包里加荷包蛋,或塗點果醬,在粥和飯裡適當加一點,或者雙休日媽媽在家用高壓鍋煮八寶粥調一調孩子的口味,是比較理想的口感。舉例:幼稚園托小班每週有四次在米飯中搭配粗糧,如芝麻、麥片、玉米片、赤豆、綠豆等,也許有的孩子剛不習慣,在老師和家長的配合教育下孩子會慢慢適應,從不喜歡吃到喜歡吃有一個過程。關鍵在於堅持,讓孩子形成一種習慣。另外,粉狀的粗糧適合用於製作點心、煎餅。例如豆粉、玉米粉與麵粉混合之後加入雞蛋牛奶,可以製成非常美味的小餅,或者製作芳香的發糕。豆類可以用來製作湯和甜食。此外雜糧麵條也是個好主意。蕎麥麵條、蕎麥皮子、玉米麵條、蕎麥饅頭、芝麻饅頭、玉米饅頭,農工商、華聯超市都供應。

雜糧中的玉米、小米、南瓜等除了有豐富碳水化合物之外,還有較多維生素和無機鹽,安排膳食時,粗細搭配,燒些南瓜粥,製作南瓜餅,小米粥,多吃玉米棒,玉米粒燒粥,常吃雜糧和粗糧,促進孩子健康發育生長。

(二)營養流失的預防

現在上班族上班的節奏比以前快,可能有的農村出來的,雙休日會到家裡拿各種蔬菜存放在冰箱裡保鮮,蔬菜在冰箱裡儲藏得越久,蔬菜營養就跑得越快越多。所以,從今以後現買現燒現吃。我們檢菜時注意菜葉子,特別是芹菜葉子裡的胡蘿蔔素遠遠高於莖中的含量。我們完全可以將葉子留下來當配菜用。破壞各種維生素流失一是洗菜過程,二是燒的過程。我們要學會先洗菜,再切菜,切好後基本不洗,這樣可以防止營養的流失,然而炒菜時儘量用大火快炒,蔬菜裡VC、 B1怕熱、怕煮,煮的時間越長,營養流失就越多。一般開水中撈起來,用麻油、調味醬油拌,相對VC、 B1損失少。

三、 健康分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兩大類

"健康"應當包括個體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兩大方面,生理的健康發育和心理的健康發展是有機結合的。

(一)"幼兒身體健康"不僅是指各器官、各組織正常的生長發育,而且應包括沒有各種身體缺點(如齲齒、視力不良、姿勢性脊柱彎曲異常等)。

據專家指出幼兒健康教育的標準有三條:①促進幼兒身體的正常發育,增強幼兒的體質,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②培養幼兒對體育活動的興趣和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發展幼兒的基本動作,同時培養幼兒活潑、開朗、勇敢、不怕困難等心理品質;③幫助幼兒獲得基本的健康常識,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自我保護的初步意識和能力。

起居習慣往往影響著人的睡眠品質。尤其是兒童,形成有規則的起居習慣,對睡眠、健康、學習都有重要影響。要重視日常生活行為習慣的教育,尤其對孩子,要從小注重培養,使之建立起終生的良好衛生習慣。如科學的刷牙習慣,飯前便後洗手習慣,行、走、坐、臥的良好姿勢,愛清潔、勤理髮、勤洗澡、勤剪指甲、良好的用眼習慣等等。戒除不良習慣,如兒童的吸吮手指、咬指甲、用髒手揉眼睛、拿東西吃、挖鼻孔、蒙頭睡覺、睡懶覺、不按時睡覺、邊吃飯邊說話、愛吐唾沫、隨地吐痰、隨地大小便、做作業姿勢不正、長時間看電視、長時間玩電子遊戲機等不良習慣,只有在家長的教育監督下才能戒除。養成教育要比矯正教育更有效,更有意義。所謂養成教育,就是從一開始就給孩子灌輸健康觀念和知識,使其養成好習慣的教育方式。而矯正教育則是在孩子出現錯誤之後家長給孩子指正的教育方式。相對來說,矯正教育的方式比較消極,所以我們提倡養成教育。具體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家長要給孩子灌輸正確的健康觀念。只有在孩子心中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才有可能讓孩子主動地學習健康知識,自覺地保持身體健康。在這方面,家長要以身作則。

2、要教給孩子健康知識。給孩子傳授健康知識是家長義不容辭的責任,家長必須掌握一定的健康知識,再將這些知識以兒童容易接受的方式傳授給孩子。

3、要讓孩子營養合理,天天運動。生命在於運動,每天堅持鍛煉身體,再加上合理的營養膳食,就可以增強體質,增加抵抗力。

4、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衛生習慣,教給孩子一些防病知識。孩子的免疫力較低,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可以使孩子少生病。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