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玩音樂比學音樂更重要

受環境影響, 現代父母非常重視幼兒的音樂、英語、美術的學習教育。 很多父母在孩子3歲前就給幼兒報了很多輔導班, 希望孩子長大可以做一個歌唱家或者畫家。 然而, 音樂教育專業人士卻認為“音樂不是‘學’會的, 音樂資質是孩子與生俱來的, 3歲以前的孩子什麼也學不了。 ”

3歲以前的孩子什麼也學不了

在一場幼兒音樂教育講座中, 音樂教育孫老師開門見山地告訴全體家長, 以她多年的經驗, 幼兒是不可以“學習”音樂的, “因為兒童的天性是活潑好動的, 他們坐不住。 ”

孫老師說, 如果爸爸媽媽對孩子說:“乖乖,

Advertisiment
我們開始上音樂課吧。 ”然後看著表讓孩子開始彈琴, 不到1小時不讓起來, 孩子的反應會是什麼樣?久而久之, 他們聽到“上課”就會頭疼的, 可如果家長敲出了悅耳的聲音, 孩子自然向你轉過頭來, 這時你說:“寶貝, 好聽嗎?”孩子被奇妙的樂聲吸引, 已經進入了音樂的環境, 這時候的“學習”會自然而順暢。 >>>表揚方式影響寶寶聰慧程度

“記住, 3歲以前的孩子什麼也學不了!”孫老師關於“不學音樂”的理論讓到場的家長不約而同地笑了。 她接著說, 音樂是依靠“開發”而來的, “興趣”是第一老師, 音樂本身具有“自娛”的特性, 正是這個特點能夠吸引兒童參加進來, 他們在玩耍中接觸了音樂, 他們在玩樂當中懂了音樂。

孩子們的玩具就是“樂器”

Advertisiment

那麼, 到底該怎麼讓孩子在玩耍中接觸音樂呢?孫老師說:“不管在座各位音樂程度如何, 我用20分鐘時間, 讓你們成為樂隊的成員, 我們共同演出!”這可能嗎?在座的家長們臉上不由地露出了疑惑的表情。

孫老師看看表, 宣佈開始。 她要大家舉出1個字、2個字到4個字的樂器名稱, 確定為鼓、鋼琴、小提琴和低音提琴之後, 她把一些席地而坐的家長按縱行分為四組, 分別代表一種樂器。 簡短的分組訓練後, 每位家長領到了“樂器”——小鈴鼓、小木頭棒、狀似鴨嘴的小塑膠響板。 雖然都是逗寶寶玩的小玩具, 可是每位家長都很興奮, 都在積極地參與。 孫老師雙手一舉, 家長都目不轉睛地盯牢她。 音樂響起來了, 在她的指揮下, 大家按各自的節拍分組進入旋律,

Advertisiment
又齊刷刷地退出, 記者旁邊的一位元父親一直興奮地哼著旋律, 而且早早舉起手裡的“樂器”等待加入, 環視“樂池”, 每位成員都是這樣……

家長要和孩子一起玩“音樂”

第一遍音樂結束, 大家要求再來一遍。 看來, 這些父母暫時忘記了此行的目的, 開始過起自己的“玩癮”了。 20分鐘到了, 仍有家長意猶未盡!孫老師大聲問家長:“你參加了演出了嗎?”家長們齊聲鼓掌給了肯定的答案。 孫老師接著問:“你認為今天學到了什麼?”“節奏感”、“整體配合, 團隊精神”、“手和眼睛的協調”、“注意力集中”……大家七嘴八舌地說。 “還有創造力的培養, ”孫亞男總結說, 這些會為孩子的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 而家長如果能和孩子一起“玩音樂”, 不僅能讓孩子愉悅地享受音樂所帶來的樂趣,

Advertisiment
愛上音樂, 還可以舒緩平日緊張工作的壓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