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幼兒發展是對社會適應的一個動態過程

一、 研究目的 

(一)幼兒社會性發展的性質:所謂幼兒社會性發展就是幼兒在生活中獲得初步的社會認知, 體驗簡單的社會情感, 學習和扮演簡單的社會角色, 建立初淺的人際關係的過程, 概言之, 就是幼兒發展的對社會適應的一個動態過程。  

(二)研究幼兒社會性發展的意義

社會性發展是幼兒心理發展的重要方面, 它對一個人的人格、心理健康、學習、智力發展等具有重要影響。 現代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不僅應當具有健康的身體、聰明的智慧、豐富的社會經驗, 而且更應具有良好的人格、個性品質和社會適應能力

Advertisiment

現在, 很多孩子在社會性發展方面存在著嚴重的問題。 尤其是幼兒在同情心、責任感、自製力、交往主動性、自信心、獨立自主性, 以及面對困難和挫折的勇氣等方面, 問題相當普遍、突出。 在我教育見習的兩周裡, 經觀察發現, 在看到別人摔倒時, 有一些孩子只是旁觀, 或若無其事地走開;有的幼兒對教師和夥伴態度冷淡, 不願參加集體活動;有的幼兒以自我為中心, 在集體活動中, 事事按自己意願辦, 不懂得謙讓和與小朋友平等相處等。

通過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過程、規律及影響因素的探索, 為發展心理學及幼稚教育提供理論佐證與依據。 揭示幼稚園教育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重要作用, 引發幼稚園對幼兒全面和諧發展的重視和干預。

Advertisiment
尋找在一定教育思想或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比較穩定而有效的幼兒社會性教育的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式, 即向幼稚教育的實踐提供女如何確定社會性教育的目標、內容, 如何使教育目標轉化成教育行為, 通過什麼途徑及手段去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的等。

(三)文獻綜述

1、幼兒社會性各個因素的發展變化的研究

培養幼兒初步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是幼兒社會性及個性形成的基礎。 引導幼兒學習最基本的人際交往規則和技能。 對幼兒而言, 人際交往就是學習社會最簡單、最基本的交往規則和技能。 從幼兒與成人(主要是父母、教師)、幼兒與同伴、幼兒與人交往中的分享、謙讓、合作行為與文明習慣等多方面對幼兒的人際交往進行綜合評價。

Advertisiment
使幼兒初步接觸、觀察和關心周圍的社會環境和社會活動。 幼兒的生活範圍不大, 但幼兒對周圍的生活環境有強烈的好奇心。 引導幼兒去接觸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周圍環境, 觀察和關心社會環境和社會活動, 是擴展其社會認知、激發豐富社會情感的基礎。 實施與幼兒生活密切相關的環境教育, 使幼兒接觸、觀察和關心周圍社會環境和社會活動。 引導幼兒逐步適應並喜歡幼稚園生活, 激發其初步的愛集體情感。 初步培養幼兒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 品德是包涵在社會性中的核心內容, 也是社會性發展的至高水準。 在幼兒階段, 幼兒尚無成型道德品質可言,
Advertisiment
但幼兒的許多言行已涉及了社會的道德標準, 幼兒的言行已開始具有道德的特點。 使幼兒樂於與人合作, 培養幼兒活潑開朗的性格特點。 萌發幼兒愛勞動、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對幼兒而言, 勞動、家鄉、祖國並不是他們最基本的活動和最熟悉、最具體的環境, 但建立對勞動、家鄉、祖國最初步的認識、萌發對其愛的情感卻是十分必要的, 它不僅可以擴大豐富幼兒的社會認知, 而且還可以昇華幼兒的社會情感, 為形成優秀的品格打下堅實的基礎。

2、移情在幼兒社會性發展中的作用的研究

移情促使幼兒擺脫自我中心為其社會性發展鋪平了道路所謂自我中心是指以自己的視角看世界, 以自己的感受決定別人感受,

Advertisiment
時時處處從自己的利益出發來制定行為策略。 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人, 往往不是站在對方、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 其做出的價值判斷和採取的行為方式, 勢必難以符合對方、他人乃至社會的需要有了移情能力, 就能從他人的角度去體驗他人的情緒, 認知、理解他人的需要這樣, 就使他跳出了“自我”的小圈子來思考問題和制定行為策略, 做出利他的行為選擇, 為其社會性發展鋪平了道路。 移情為幼兒社會性情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社會性情感是社會性的核心內容, 是社會性行為形成的內部動因社會性情感是指個體對集體和周圍關心自己的人的愛的情感, 以及控制、表達和交流情感的欲望和能力, 核心是“愛的情感”因此,要愛他人、愛社會,首先要認識、感受到來自他人、社會的愛要感知他人、社會的愛,最好的途徑就是移情使他站到對方的位置上去體驗行為的動機與目的,從而真實地感知對方給子的愛有了愛的感知,“愛的情感’,的產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移情促使幼兒建立良好的同伴關係,為口後良好人際關係的建立及社交能力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同伴關係就是兒童與同齡人共同活動,建立相互協作的關係它是人際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社會性發展是在人際關係中實現的因此,幼兒良好同伴關係的建立,不僅為其旱期社會性發展,而日_為其後繼社會性發展,提供了條件與基礎。移情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形成親社會行為是人們在共同生活中表現出來的謙讓、萬助、合作以及共用等有利於社會的行為,這是社會性發展的根本目標簡單說,親社會行為的具體表現就是利他和助人的行為這種行為的產生要求個體必須能夠意識到他人的客觀需要在此基礎上才能做出利他的行為選擇。

3、班圖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研究的影響

社會性發展的外部表現就是社會行為。社會行為(social behavior)指一個人的任何具有社會因素的行為,也就是受到別人的存在、態度或行動影響的行為;影響別人的存在、態度或行動的行為,或指主要作為社會因素的一種結果而習得的行為。 班氏理論使我們認識到,幼兒的社會行為學習是受多因素、多方而影響的。家長與教師不僅要看到客觀因素又要看到主觀因素的影響。一方而,成人應盡力創設良好的環境讓幼兒有一個良好的外部影響。如良好的風氣的社會、班級和家庭。在微觀層面上即為幼兒創設正面榜樣及發揮其作用。另一方而,不要將幼兒的學習想得太簡單。幼兒實際上有認知、期待作為內因影響學習。為此,要注重幼兒認知的作用,對幼兒進行認知教育,讓其逐漸掌握標準,從而影響其期待的水準,進而影響行為。對幼兒的親社會行為多表揚,並要講清楚幼兒為什麼能受到表揚。目的是讓幼兒知道什麼行為被社會所贊同以及為什麼被社會所贊同。處理好正面榜樣與負面榜樣對幼兒的影響。成人要多為幼兒樹立正面的、積極的、向上的榜樣,並且要正確地對待生活中的負面榜樣。

4、班級環境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影響的研究

班級的環境對幼兒的影響是很大的,尤其是社會性發展方面。現在很多家長不惜重金把孩子送到收費很高的幼稚園就是想讓孩子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中得到良好的發展。

這裡所講的班級環境主要是指精神環境,包括教師對幼兒、幼兒之間的關係以及班級的秩序紀律。教師在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過程中,對幼兒的支持和關愛會對幼兒的良好發展起到促進作用,而對幼兒過於嚴厲的控制與訓誡則不利於幼兒的發展。教師對幼兒的關心與支援可以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幼兒與幼兒之間的交往對幼兒社會性發展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幼稚園中,幼兒大部分的時間是和同伴在一起,良好的同伴關係能有效地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在班級秩序紀律方面,有研究認為班級嚴格的秩序紀律不利於幼兒社會性發展,也有研究認為班級秩序紀律的嚴格能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

5、母親對幼兒社會性發展影響的研究

作為幼兒早期主要的撫養者和促進幼兒社會化的重要代理人,毋庸置疑,母親對幼兒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事實上父母與幼兒之間是一個相互影響的人際交往過程,幼兒自身的特徵是影響父母採取哪種教養行為的一個重要因素,只強調成人對幼兒的影響,忽視了幼兒在這一交往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不能真正瞭解父母的教養行為。有研究表明早期的親子互動對幼兒發展有重要的影響,而且對幼兒後期社會行為具有預測作用。

對於親子互動的模式和以劃分出三個類型,“母親高反應-幼兒地反應型”、“母親高控制-幼兒服從型”、“低互動型”。通過研究不同的親子互動模式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影響也不同。

(四)提出假設及本研究要解決的問題

揭示幼稚園教育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重要作用,引發幼稚園對幼兒全面和諧發展的重視和干預,提高教師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重視。

提高家長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重視。尋找在一定教育思想或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比較穩定而有效的幼兒社會性教育的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式,即向幼稚教育的實踐提供女如何確定社會性教育的目標、內容,如何使教育目標轉化成教育行為,通過什麼途徑及手段去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的等。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研究物件主要4-5歲幼兒(幼稚園中班)。結合教育實習選取30名4-5歲幼兒。

採用問卷法、訪談法、觀察法進行研究。

對每一名幼兒和教師進行訪談;對家長和教師進行開放式問卷調查;對個別幼兒進行觀察。

三、 研究結果

(一)教師要重視幼兒的社會性發展

長期以來,我們更多進行的是認知教育,在幼兒能力培養、智力開發上投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對如何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卻重視不夠。我們要改變這種現狀。

1、教師要從自身做起,成為幼兒學習的榜樣

從家庭到幼稚園是幼兒生活中第一次大轉折。幼兒離開自己的父母來到陌生的環境,難免有一種不安全感,不知這個新環境對自己意味著什麼,不知自己該如何行事。如果教師能以父母般的愛心和態度對待他們,及時提供各種幫助,使他們很快習慣並喜歡上幼稚園的集體生活,那麼,這次轉折就會給幼兒一個十分有益的經驗:“原來家庭之外的世界也是美好的!原來我有能力應付新局面!”這種自信將使幼兒勇敢地面對今後的各種挑戰。教師是幼兒心目中的權威,我們希望教育出來的孩子有禮貌,懂得尊重和關心他人,那我們自己首先要做到滿懷熱情和愛心對待每一個孩子、每一位家長和身邊所有的人;如果我們想引起幼兒對社會生活的關注,自己就應對此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來。

2、密切結合幼兒的生活實際對幼兒進行教育

教師所選的教育內容要貼近幼兒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好現實生活中的教育時機,為他們提供獲得真情實感的機會和實際鍛煉的機會。例如:在“學雷鋒活動日”這一天,帶孩子到學雷鋒一條街上去走走看看,去體驗那種愛心,那種助人為樂的情感。

幼兒在認識四季美景時,在品嘗各種水果的香甜時,在欣賞民族歌舞時,在初步感受漢語豐富的表現力時,可適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在排隊練操時,在學習走過“獨木橋”時,可培養幼兒的組織紀律性和進行勇敢精神的教育。

3、積極爭取家長的配合,保持家園教育的一致性

社會行為的學習是一個長時間的連續過程。只有教師和家長一致要求,共同培養,才能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教師可通過“家長園地”向家長介紹一些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的方法。使家長瞭解到用正確方法適時地強化幼兒的良好行為,有效地促進幼兒積極行為的鞏固。同時,也可通過“家長園地”溝通家園聯繫,使幼兒在幼稚園學習的內容得以在家庭活動中延伸。例如:“3•8”婦女節,在幼稚園開展了一系列誇媽媽、愛媽媽活動,教師可通過“家長園地”,使家長瞭解幼兒的當日活動內容,並進行活動延伸:回家後讓幼兒幫助媽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用實際行動回報媽媽。

(二)家長要更新觀念,加強對幼兒的品德教育

做為家長,不能滿足于自己的孩子認識很多字,能計算複雜的數學題,會識譜、彈琴、唱歌、跳舞,在許多場合能給父母撐面子。而應告訴孩子,你可以少識字,但你不能撒謊;你可以不會吟詩作畫,但你不能沒有禮貌。家長應該改變教育孩子的方法。

首先,對孩子不僅要關愛有加,還要加強行為要求,教育孩子學會調節控制自己的情緒。例如:對於剛剛學走路的孩子,當他對某件玩具感興趣時,家長可用那件玩具引導他學習獨立行走,讓他在付出一定辛苦和努力後,才能得到喜歡的東西。

其次,不能一味地給孩子愛,更要教孩子主動去愛別人。例如:鄰居家的小夥伴有了傷痛,要教育孩子在情感上、行動上表示關心與同情。家長還應鼓勵孩子多與同伴交往,在交往中引導孩子從“自我中心”的“殼”中解脫出來。瞭解自己與同伴的差距,學習同伴的長處。與同伴分享玩具和食品,建立良好的朋友關係,體驗交往的樂趣,培養互相精神,增強團結友愛的意識。

再次,改變事無巨細,為孩子包辦代替的作法。家長要創造一些條件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其從中體會成功的快樂,增強成就感、自信心,逐步形成“我行”、“我能做到”的心理意識。有意識地在孩子成長的路上設置一定的障礙,讓孩子做一些有困難的事情,過一段艱苦的生活,受一點失敗或挫折,並教育孩子學會正視困難、失敗等挫折,勇敢地承擔一切後果,並迅速地從沮喪、低落的情緒中走出來,幫助孩子分析失敗的原因,總結經驗教訓,鼓勵孩子振作精神再嘗試一次,並給予方法上的指導,讓孩子明白失敗一次並不要緊,只要能吃苦耐勞,具有堅強的意志、克服困難的精神.方法適當.總會取得成功的。

(三)尋找在一定教育思想或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比較穩定而有效的幼兒社會性教育的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式

即向幼稚教育的實踐提供女如何確定社會性教育的目標、內容,如何使教育目標轉化成教育行為,通過什麼途徑及手段去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的等。

1、幼兒社會性發展教育的目標

幼兒社會性發展教育目標的提出應建立在發展心理學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現代幼稚教育學對幼稚教育的要求的基礎上。幼兒發展目標是核心目標,它可分解為年齡階段目標和教育目標。教育目標的層層分解落實,就是要通過點點滴滴的教育行為最終還原為教育目標。教育目標的確立必須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以及社會性教育的自身特性。而年齡目標的設置必須落實在不同年齡的不同個體身上。

2、幼兒社會性發展教育的課程

現代課程論早已打破單純課堂教學的套路,注重課程的綜合性、立體性、開放性,幼稚園社會性教育的課程結構與程式也必是一個開放式的範疇,它並非僅僅針對傳統意義上的集中教育課堂,而是涉及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它包括幼兒日常生活(幼稚園中、家庭裡)、集中教育活動(社會性主題教育、各領域滲透、參觀社會、實踐操作、各種遊戲、環境教育物化環境、精神環境)。要納入幼兒社會性教育課程的內容必須是幼兒熟悉的、能夠理解的,如果遠離幼兒的真實生活,幼兒無法觀察、體驗和理解,那麼這種內容本身有多大的價值也不能成為幼兒社會性教育的課程之中。

3、幼兒社會性發展教育的過程

幼兒社會性形成的過程、社會性發展教育的方式方法、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影響因素都是幼兒社會性發展的教育過程涉及的基本內容。幼兒的自主觀察、體驗、感受或實踐是幼兒社會性形成的關鍵。幼兒社會性形成固然依賴於一定的社會認知,但它基本不是被告知的產物,認知只是一個基礎,它與最終社會性品質的形成尚無必然聯繫,因此在幼兒自主觀察、體驗、實踐基礎上的情感教育是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關鍵。幼兒社會性發展主要受制于幼兒自我意識的形成、幼兒的生存與交往環境、幼兒自主活動的品質及所受教育的全面性。社會性教育有同於其它學科領域的共有方法,如談活法、演示法等,同時社會性教育還有一些獨有的有效方法,如情景體驗法、角色扮演法、移情訓練法、社會實踐法等,它們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十分有效。

4、幼兒社會性發展評價體系的建立

以標準化的心理測驗量表作為標準的測評土具,科學地測查幼兒社會性發展。根據各自實際自行設計問卷調查及等距離問卷表。這種評價的信度不一定很高,但它十分具有針對性,完全可針對特定問題在小範圍內使用。用情境觀察來評價幼兒社會性行為的真實發生狀況。比如一本書掉到了地上,統計有多少幼兒視而不見,有多少幼兒拾起放好。以教師家長的長期觀察對幼兒特定認知、言行作卞觀等級評價。幼兒作品分析。通過分析幼兒的各類手工作品和言語表達,可評價幼兒的社會性發展變化。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的評價必定是多角度、多手段的,只用一種方法的評價很難是可信的與可行的。

綜上所述,要想使孩子的人生快樂、幸福和成功,我們一定要努力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這是時代與社會賦予我們的使命,是幼兒成長發展的需要。明確幼兒社會性教育內容的價值性十分有利於防止課程超載及幼兒負擔過重。對幼兒而言,最有價值的應是精選的生活經驗,而不應是廣泛的知識體系。幼兒社會性發展絕不是靠幾堂、十幾堂專門的教育活動課就行的,日常生活的影響、教師平時的隨機教育、各學科之間的滲透都是十分必要的。但如何使隨機教育、薰陶、滲透落到實,而不流於虛無,仍需尋求答案。如何糾正幼兒家長與教師只注重對幼兒知識技能的評價,喚起他們重視評價幼兒的社會性品質,實是當務之急。

核心是“愛的情感”因此,要愛他人、愛社會,首先要認識、感受到來自他人、社會的愛要感知他人、社會的愛,最好的途徑就是移情使他站到對方的位置上去體驗行為的動機與目的,從而真實地感知對方給子的愛有了愛的感知,“愛的情感’,的產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移情促使幼兒建立良好的同伴關係,為口後良好人際關係的建立及社交能力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同伴關係就是兒童與同齡人共同活動,建立相互協作的關係它是人際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社會性發展是在人際關係中實現的因此,幼兒良好同伴關係的建立,不僅為其旱期社會性發展,而日_為其後繼社會性發展,提供了條件與基礎。移情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形成親社會行為是人們在共同生活中表現出來的謙讓、萬助、合作以及共用等有利於社會的行為,這是社會性發展的根本目標簡單說,親社會行為的具體表現就是利他和助人的行為這種行為的產生要求個體必須能夠意識到他人的客觀需要在此基礎上才能做出利他的行為選擇。

3、班圖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研究的影響

社會性發展的外部表現就是社會行為。社會行為(social behavior)指一個人的任何具有社會因素的行為,也就是受到別人的存在、態度或行動影響的行為;影響別人的存在、態度或行動的行為,或指主要作為社會因素的一種結果而習得的行為。 班氏理論使我們認識到,幼兒的社會行為學習是受多因素、多方而影響的。家長與教師不僅要看到客觀因素又要看到主觀因素的影響。一方而,成人應盡力創設良好的環境讓幼兒有一個良好的外部影響。如良好的風氣的社會、班級和家庭。在微觀層面上即為幼兒創設正面榜樣及發揮其作用。另一方而,不要將幼兒的學習想得太簡單。幼兒實際上有認知、期待作為內因影響學習。為此,要注重幼兒認知的作用,對幼兒進行認知教育,讓其逐漸掌握標準,從而影響其期待的水準,進而影響行為。對幼兒的親社會行為多表揚,並要講清楚幼兒為什麼能受到表揚。目的是讓幼兒知道什麼行為被社會所贊同以及為什麼被社會所贊同。處理好正面榜樣與負面榜樣對幼兒的影響。成人要多為幼兒樹立正面的、積極的、向上的榜樣,並且要正確地對待生活中的負面榜樣。

4、班級環境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影響的研究

班級的環境對幼兒的影響是很大的,尤其是社會性發展方面。現在很多家長不惜重金把孩子送到收費很高的幼稚園就是想讓孩子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中得到良好的發展。

這裡所講的班級環境主要是指精神環境,包括教師對幼兒、幼兒之間的關係以及班級的秩序紀律。教師在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過程中,對幼兒的支持和關愛會對幼兒的良好發展起到促進作用,而對幼兒過於嚴厲的控制與訓誡則不利於幼兒的發展。教師對幼兒的關心與支援可以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幼兒與幼兒之間的交往對幼兒社會性發展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幼稚園中,幼兒大部分的時間是和同伴在一起,良好的同伴關係能有效地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在班級秩序紀律方面,有研究認為班級嚴格的秩序紀律不利於幼兒社會性發展,也有研究認為班級秩序紀律的嚴格能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

5、母親對幼兒社會性發展影響的研究

作為幼兒早期主要的撫養者和促進幼兒社會化的重要代理人,毋庸置疑,母親對幼兒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事實上父母與幼兒之間是一個相互影響的人際交往過程,幼兒自身的特徵是影響父母採取哪種教養行為的一個重要因素,只強調成人對幼兒的影響,忽視了幼兒在這一交往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不能真正瞭解父母的教養行為。有研究表明早期的親子互動對幼兒發展有重要的影響,而且對幼兒後期社會行為具有預測作用。

對於親子互動的模式和以劃分出三個類型,“母親高反應-幼兒地反應型”、“母親高控制-幼兒服從型”、“低互動型”。通過研究不同的親子互動模式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影響也不同。

(四)提出假設及本研究要解決的問題

揭示幼稚園教育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重要作用,引發幼稚園對幼兒全面和諧發展的重視和干預,提高教師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重視。

提高家長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重視。尋找在一定教育思想或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比較穩定而有效的幼兒社會性教育的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式,即向幼稚教育的實踐提供女如何確定社會性教育的目標、內容,如何使教育目標轉化成教育行為,通過什麼途徑及手段去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的等。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研究物件主要4-5歲幼兒(幼稚園中班)。結合教育實習選取30名4-5歲幼兒。

採用問卷法、訪談法、觀察法進行研究。

對每一名幼兒和教師進行訪談;對家長和教師進行開放式問卷調查;對個別幼兒進行觀察。

三、 研究結果

(一)教師要重視幼兒的社會性發展

長期以來,我們更多進行的是認知教育,在幼兒能力培養、智力開發上投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對如何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卻重視不夠。我們要改變這種現狀。

1、教師要從自身做起,成為幼兒學習的榜樣

從家庭到幼稚園是幼兒生活中第一次大轉折。幼兒離開自己的父母來到陌生的環境,難免有一種不安全感,不知這個新環境對自己意味著什麼,不知自己該如何行事。如果教師能以父母般的愛心和態度對待他們,及時提供各種幫助,使他們很快習慣並喜歡上幼稚園的集體生活,那麼,這次轉折就會給幼兒一個十分有益的經驗:“原來家庭之外的世界也是美好的!原來我有能力應付新局面!”這種自信將使幼兒勇敢地面對今後的各種挑戰。教師是幼兒心目中的權威,我們希望教育出來的孩子有禮貌,懂得尊重和關心他人,那我們自己首先要做到滿懷熱情和愛心對待每一個孩子、每一位家長和身邊所有的人;如果我們想引起幼兒對社會生活的關注,自己就應對此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來。

2、密切結合幼兒的生活實際對幼兒進行教育

教師所選的教育內容要貼近幼兒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好現實生活中的教育時機,為他們提供獲得真情實感的機會和實際鍛煉的機會。例如:在“學雷鋒活動日”這一天,帶孩子到學雷鋒一條街上去走走看看,去體驗那種愛心,那種助人為樂的情感。

幼兒在認識四季美景時,在品嘗各種水果的香甜時,在欣賞民族歌舞時,在初步感受漢語豐富的表現力時,可適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在排隊練操時,在學習走過“獨木橋”時,可培養幼兒的組織紀律性和進行勇敢精神的教育。

3、積極爭取家長的配合,保持家園教育的一致性

社會行為的學習是一個長時間的連續過程。只有教師和家長一致要求,共同培養,才能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教師可通過“家長園地”向家長介紹一些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的方法。使家長瞭解到用正確方法適時地強化幼兒的良好行為,有效地促進幼兒積極行為的鞏固。同時,也可通過“家長園地”溝通家園聯繫,使幼兒在幼稚園學習的內容得以在家庭活動中延伸。例如:“3•8”婦女節,在幼稚園開展了一系列誇媽媽、愛媽媽活動,教師可通過“家長園地”,使家長瞭解幼兒的當日活動內容,並進行活動延伸:回家後讓幼兒幫助媽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用實際行動回報媽媽。

(二)家長要更新觀念,加強對幼兒的品德教育

做為家長,不能滿足于自己的孩子認識很多字,能計算複雜的數學題,會識譜、彈琴、唱歌、跳舞,在許多場合能給父母撐面子。而應告訴孩子,你可以少識字,但你不能撒謊;你可以不會吟詩作畫,但你不能沒有禮貌。家長應該改變教育孩子的方法。

首先,對孩子不僅要關愛有加,還要加強行為要求,教育孩子學會調節控制自己的情緒。例如:對於剛剛學走路的孩子,當他對某件玩具感興趣時,家長可用那件玩具引導他學習獨立行走,讓他在付出一定辛苦和努力後,才能得到喜歡的東西。

其次,不能一味地給孩子愛,更要教孩子主動去愛別人。例如:鄰居家的小夥伴有了傷痛,要教育孩子在情感上、行動上表示關心與同情。家長還應鼓勵孩子多與同伴交往,在交往中引導孩子從“自我中心”的“殼”中解脫出來。瞭解自己與同伴的差距,學習同伴的長處。與同伴分享玩具和食品,建立良好的朋友關係,體驗交往的樂趣,培養互相精神,增強團結友愛的意識。

再次,改變事無巨細,為孩子包辦代替的作法。家長要創造一些條件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其從中體會成功的快樂,增強成就感、自信心,逐步形成“我行”、“我能做到”的心理意識。有意識地在孩子成長的路上設置一定的障礙,讓孩子做一些有困難的事情,過一段艱苦的生活,受一點失敗或挫折,並教育孩子學會正視困難、失敗等挫折,勇敢地承擔一切後果,並迅速地從沮喪、低落的情緒中走出來,幫助孩子分析失敗的原因,總結經驗教訓,鼓勵孩子振作精神再嘗試一次,並給予方法上的指導,讓孩子明白失敗一次並不要緊,只要能吃苦耐勞,具有堅強的意志、克服困難的精神.方法適當.總會取得成功的。

(三)尋找在一定教育思想或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比較穩定而有效的幼兒社會性教育的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式

即向幼稚教育的實踐提供女如何確定社會性教育的目標、內容,如何使教育目標轉化成教育行為,通過什麼途徑及手段去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的等。

1、幼兒社會性發展教育的目標

幼兒社會性發展教育目標的提出應建立在發展心理學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現代幼稚教育學對幼稚教育的要求的基礎上。幼兒發展目標是核心目標,它可分解為年齡階段目標和教育目標。教育目標的層層分解落實,就是要通過點點滴滴的教育行為最終還原為教育目標。教育目標的確立必須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以及社會性教育的自身特性。而年齡目標的設置必須落實在不同年齡的不同個體身上。

2、幼兒社會性發展教育的課程

現代課程論早已打破單純課堂教學的套路,注重課程的綜合性、立體性、開放性,幼稚園社會性教育的課程結構與程式也必是一個開放式的範疇,它並非僅僅針對傳統意義上的集中教育課堂,而是涉及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它包括幼兒日常生活(幼稚園中、家庭裡)、集中教育活動(社會性主題教育、各領域滲透、參觀社會、實踐操作、各種遊戲、環境教育物化環境、精神環境)。要納入幼兒社會性教育課程的內容必須是幼兒熟悉的、能夠理解的,如果遠離幼兒的真實生活,幼兒無法觀察、體驗和理解,那麼這種內容本身有多大的價值也不能成為幼兒社會性教育的課程之中。

3、幼兒社會性發展教育的過程

幼兒社會性形成的過程、社會性發展教育的方式方法、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影響因素都是幼兒社會性發展的教育過程涉及的基本內容。幼兒的自主觀察、體驗、感受或實踐是幼兒社會性形成的關鍵。幼兒社會性形成固然依賴於一定的社會認知,但它基本不是被告知的產物,認知只是一個基礎,它與最終社會性品質的形成尚無必然聯繫,因此在幼兒自主觀察、體驗、實踐基礎上的情感教育是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關鍵。幼兒社會性發展主要受制于幼兒自我意識的形成、幼兒的生存與交往環境、幼兒自主活動的品質及所受教育的全面性。社會性教育有同於其它學科領域的共有方法,如談活法、演示法等,同時社會性教育還有一些獨有的有效方法,如情景體驗法、角色扮演法、移情訓練法、社會實踐法等,它們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十分有效。

4、幼兒社會性發展評價體系的建立

以標準化的心理測驗量表作為標準的測評土具,科學地測查幼兒社會性發展。根據各自實際自行設計問卷調查及等距離問卷表。這種評價的信度不一定很高,但它十分具有針對性,完全可針對特定問題在小範圍內使用。用情境觀察來評價幼兒社會性行為的真實發生狀況。比如一本書掉到了地上,統計有多少幼兒視而不見,有多少幼兒拾起放好。以教師家長的長期觀察對幼兒特定認知、言行作卞觀等級評價。幼兒作品分析。通過分析幼兒的各類手工作品和言語表達,可評價幼兒的社會性發展變化。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的評價必定是多角度、多手段的,只用一種方法的評價很難是可信的與可行的。

綜上所述,要想使孩子的人生快樂、幸福和成功,我們一定要努力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這是時代與社會賦予我們的使命,是幼兒成長發展的需要。明確幼兒社會性教育內容的價值性十分有利於防止課程超載及幼兒負擔過重。對幼兒而言,最有價值的應是精選的生活經驗,而不應是廣泛的知識體系。幼兒社會性發展絕不是靠幾堂、十幾堂專門的教育活動課就行的,日常生活的影響、教師平時的隨機教育、各學科之間的滲透都是十分必要的。但如何使隨機教育、薰陶、滲透落到實,而不流於虛無,仍需尋求答案。如何糾正幼兒家長與教師只注重對幼兒知識技能的評價,喚起他們重視評價幼兒的社會性品質,實是當務之急。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