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是如何形成的?

所謂“人之初, 性本善”, 當孩子小的時候, 他根本沒有攻擊的意識, 但是隨著慢慢長大後, 出現了攻擊性行為, 是什麼導致幼兒的這種不良行為的呢?

第一, 家長對幼兒的百般遷就、溺愛, 使幼兒在家養成了任性霸道的脾氣, 時間一長, 幼兒心中自我觀念就會隨之膨脹。 一旦遇到不滿意的時候, 就會通過攻擊行為來發洩。

第二, 體罰可使幼兒遷怒于其他幼兒身上, 表現出攻擊行為。 而且成人對幼兒的體罰本身就起到了示範作用, 使幼兒崇尚暴力, 相信暴力手段的有效性。 當幼兒面對衝突時, 就會用成人對待他的方式,

Advertisiment
去對待別人。

第三, 模仿使幼兒學會了攻擊。 模仿是幼兒學習各種知識技能的主要途徑。 他們模仿的物件包括周圍的一切事物, 尤其是那些新奇的有趣的人和事。 而幼兒的攻擊行為的主要模仿對象是武打、兇殺暴力影視鏡頭和周圍環境中的成人攻擊行為。

第四, 分辨是非能力差, 自我控制力不強, 社會交往能力弱也是幼兒發生攻擊性行為的一個主要原因。 有的幼兒明知打架不好, 但一遇到矛盾衝突卻又不能很好把握, 於是產生了攻擊行為;還有些幼兒常常把攻擊行為視為勇敢, 他們分辨不清勇敢和魯莽, 常把膽大、脾氣躁、好打鬥的人誤認為英雄。

第五, 挫折可以導致幼兒的攻擊行為。 心理學家認為,

Advertisiment
人在受到挫折時, 易出現攻擊行為。 幼兒也是這樣, 由於受到別人的批評或自己的成就感沒有得到滿足, 他就會將不滿發洩到別的幼兒身上, 而出現攻擊行為。

第六, 錯誤的教育方式鼓勵和強化了攻擊行為。 現在雖然許多人都在使用強化, 但往往強化的行為不對, 或強化的時間不對, 而使強化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合理的強化應該是強化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而不是強化不良行為。 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現象:有的幼兒每次打架之後總會受到批評, 可仍然常常打架。 難道批評不是對其行為的懲罰嗎?仔細分析就可發現:這些幼兒打架所想達到的目的就是得到成人的“批評”。 這些幼兒常常是一些被認為很調皮的孩子,

Advertisiment
他們平時往往得不到他人的關愛、承認和重視, 只有在犯錯的時候才能成為大家注意的焦點, 才可以使大家意識到他的存在。 所以批評對別人來說是懲罰, 對他來說則是他所希望得到的行為後果。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