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幼兒腦癱該怎麼治療會有後遺症嗎

腦性癱瘓, 又稱大腦性癱瘓、腦癱, 是自受孕開始至嬰兒期非進行性腦損傷和發育缺陷所致的綜合征, 主要表現為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 常合併智力障礙、癲癇、感知覺障礙、交流障礙、行為異常及其他異常。 基本與小兒腦癱同義。

腦癱及其分類

腦性癱瘓, 又稱大腦性癱瘓、腦癱, 是自受孕開始至嬰兒期非進行性腦損傷和發育缺陷所致的綜合征, 主要表現為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 常合併智力障礙、癲癇、感知覺障礙、交流障礙、行為異常及其他異常。 基本與小兒腦癱同義。

病變常損傷錐體束和錐體外系。

Advertisiment
該病與腦缺氧、感染、外傷和出血有直接關係, 如妊娠早期患風疹、帶狀皰疹或弓形蟲病, 妊娠中、晚期的嚴重感染、嚴重的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病理性難產等可導致新生兒腦性癱瘓。

臨床上將腦癱分為五類:

1、痙攣型腦性癱瘓 是最典型和常見的類型。 主要表現以雙下肢為主的痙攣性截癱獲四肢癱瘓。 患兒行走、站立困難, 走路足尖著地呈剪刀步態。 肌張力明顯增高, 腱反射亢進, 可有病理反射。 常伴有語言及智慧障礙。

2、肌張力不全型腦性癱瘓 多見於幼兒, 主要表現為肌張力明顯降低。 不能站立行走, 頭頸不能抬起, 運動障礙明顯, 關節活動幅度過大, 但腱反射活躍, 可出現病理反射。 常伴有失語及智慧低下。

3、手足徐動型腦性癱瘓 多由核黃疸、新生兒窒息引起的基底核損害而發病。

Advertisiment
患兒表現為面、舌、唇及軀幹肢體的舞蹈樣或徐動樣動作。 伴有運動障礙和肌張力增高。

4、共濟失調型腦性癱瘓 較為少見, 是由於小腦發育不良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為肌張力低下、共濟運動障礙、意向性震顫、構音障礙及運動發育遲緩。

5、混合型兼具上述各型某些特點。

腦癱產生的病因

致病的原因包括胎盤異常、胎位不正、宮內窘迫、早產、多胎、出生時窒息, 以及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核黃疸、感染、外傷、腦出血、腦部畸形等。 孕婦的原因:包括孕婦腹部外傷, 孕婦先兆流產、產前出血, 妊娠毒血症以及胎盤原因(胎盤早剝、前置胎盤、胎盤壞死或胎盤功能不良), 還有孕婦的某些慢性疾病(高血壓、肝炎、糖尿病、吸毒、藥物過量等)。

Advertisiment

早期症狀

1、小兒出生不久常少哭、少動、哭聲低弱, 過分安靜。 或多哭、易激惹、易驚嚇或反復出現肉跳。

2、生後喂哺困難, 如吸吮無力、吞咽困難、口腔閉合不佳。

3、動作不協調、不對稱、隨意運動很少。

4、經常出現肌張力異常、姿勢和動作模式異常。

5、運動發育遲滯。 例如, 3~4個月小兒俯臥位不能豎頭;4個月後仍不能用前臂支撐負重;雙手常握拳, 不能將手伸入口中吸吮;6~7個月仍不能翻身和獨坐片刻;扶站時以足尖著地或雙腿屈曲不能負重, 或兩下肢過於挺直、交叉等。

腦癱診斷

1、詢問有無上運動神經元發育不良或受損病史, 如早產、難產、高熱、腦缺血、腦缺氧、顱腦損傷、腦感染等。

2、檢查有無痙攣性癱瘓、肌肉運動失調、肌張力增強、反射亢進、肌肉萎縮、關節畸形、共濟失調及智力障礙。

Advertisiment

3、根據臨床表現診斷為腦癱的患兒, 還須經以下輔助檢查:智力測試、腦電圖檢查、腦幹聽覺誘發電位測定、影像學等檢查確診。

腦癱治療

除癲癇發作時用藥物控制以外, 其餘症狀多為對症處理。 應早期實行智力、心理的教育和訓練。

1、宜採用綜合性治療, 包括智力和語言訓練, 理療、體療、針灸、按摩、支架及石膏矯形。

2、矯形手術目的是減少痙攣、改善肌力平衡、矯正畸形、穩定關節。 手術方法可分4類:後根神經切斷術、神經切斷術、支配痙攣肌肉的神經分支切斷術、肌腱手術、骨關節手術。

也可以考慮中醫治療, 點穴和按摩療法據說也有一定效果。

Advertisiment

腦癱預防

孩子出生前:

1、孕婦要積極進行早期產前檢查, 做好圍產期保健, 防止胎兒發生先天性疾病。

2、應戒除不良嗜好, 如吸煙、飲酒, 不能濫用麻醉劑、鎮靜劑等藥物。

3、預防流感、風疹等病毒感染, 不接觸貓、狗等。

4、避免與放射線等有害、有毒物質接觸及頻繁的B超檢查。

胎兒出生時, 即分娩過程中, 應預防早產、難產。 醫護人員應認真細緻地處理好分娩的各個環節, 做好難產胎兒的各項處理。 胎兒出生後一個月內要加強護理、合理餵養, 預防顱內感染、腦外傷等。

有下列情況的孕婦應儘早做產前檢查:

1、大齡孕婦(35歲以上)或男方50歲以上。

2、近親結婚。

3、有不明原因的流產、早產、死胎及新生兒死亡史。

4、孕婦智力低下或雙方近親有癲癇、腦癱及其它遺傳病史, 如果懷孕早期發現胎兒異常,應儘早終止妊娠。

如果懷孕早期發現胎兒異常,應儘早終止妊娠。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