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iment
嬰兒不僅很早就存在記憶, 而且他們具有相當好的資訊保持能力。 例如, 5個月嬰兒接觸一張面部照片僅僅兩分鐘, 在長達兩個星期後仍有可能再認照片的跡象。 在一項研究中, 讓嬰兒對看到小汽車時做出踢腳反應形成操作條件反射, 結果3個月嬰兒能夠將這種習得的聯繫保持長達兩個星期的時間。 如果在最初的學習與記憶測驗期間, 為嬰兒呈現關於這一聯繫的提示物, 如實驗者以嬰兒所熟悉的方式輕輕搖晃小汽車, 則嬰兒的記憶更加持久。 嬰兒對諸如母親的面孔這種經常出現的重要刺激的記憶,
Advertisiment
(二)幼兒記憶的發展及其特點儘管記憶可能很早就存在, 但並非一開始就很完善。 貫穿整個嬰兒期, 記憶會發生各種發展變化。 年長嬰兒的資訊保持時間長於年幼嬰兒, 他們只需要較少的接觸時間或“學習時間”, 就可以把一些刺激或事件納入記憶。 隨著發展, 嬰兒能對特定經驗中越來越多的資訊加以編碼, 他們對周圍環境中越來越精細和複雜的特徵變得敏感, 從而也更可能記住它們。 而且, 年長嬰兒的再認行為更為複雜, 對於熟悉的或以前經歷過的客體與事件, 他們很可能表現出更明顯的“似曾相識”的再認特徵, 而且可能促發進一步的提取活動, 例如, 可能仔細而努力地回憶更多有關該再認刺激的資訊。
Advertisiment
皮亞傑認為, 嬰兒能再認而不能回憶, 因為回憶需要嬰兒所缺乏的符號表徵能力。 但他認為的早於18個月不可能有回憶的主張, 近年來也受到了抨擊。 研究發現, 9個月的嬰兒已能夠模仿24個小時之前看到的某個行為榜樣, 這種行為似乎需要對以往經驗的回憶, 而不僅僅是對當前某物的再認。 嬰兒具有回憶能力的另一個證據來自前面所述的關於客體永久性的研究, 一些研究者認為, 嬰兒9個月甚至更早時, 便已表現出對某種見不到的客體仍繼續存在的認識。 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觀察到,
Advertisiment
大約一歲半以後, 言語的發展使兒童的記憶具備了新的特點:第一, 兒童再現的能力開始發展起來。 約在兩歲的時候, 兒童能回憶自己去過哪裡, 自己的小玩具丟在哪兒, 等等。 但這時再現的事物只是幾天內感知過的事物。 三歲的時候, 則可以保持到幾個星期以後還能回憶。 所有這些, 兒童是憑藉詞、言語來恢復過去的印象的。 第二, 出生後的三年, 兒童的記憶基本上是無意記憶, 即事先沒有目的的記憶。 但由於詞、言語的發展, 成人就向孩子提出“要記住”的任務, 於是有意記憶, 即事先有目的的記憶開始萌芽。
Advertisiment
三歲以後, 即幼兒期兒童, 由於活動的豐富化、複雜化, 以及言語的進一步發展, 記憶的範圍更加擴大。 這個時期兒童記憶的特點如下。
第一, 無意記憶佔優勢, 有意記憶逐漸發展。 幼兒的記憶帶有很大的無意性, 他們所獲得的許多知識都是通過無意記憶得來的。 心理學研究表明, 凡是兒童感興趣的、印象鮮明強烈的事物就容易記住。 也就是說, 符合兒童興趣需要的、能激起強烈情緒體驗的事物, 記憶效果較好;直觀、具體、生動、形象和鮮明的事物, 記憶效果較好;要記的東西能成為兒童有目的活動的物件或活動的結果, 即讓兒童摸摸、動動等, 記憶效果較好;與兒童活動的動機、任務相聯繫的物件, 記憶效果較好。 當然,即使如此,幼兒的無意記憶的效果,也是隨年齡的增大而逐步提高的。在教育的影響下,幼兒晚期,約五歲以後,兒童的有意記憶和追憶能力能逐步地發展起來。這主要是由於言語發展的結果,同時,幼兒期的教育任務,如有意識去複述故事、回想問題等,也促進了兒童有意記憶能力的發展。有意記憶的效果,主要取決於幼兒是否意識到要記住的任務,取決於幼兒活動的動機及積極性。但幼兒期的有意記憶只是初步的,遠遠未佔優勢地位。 五個方法教你的寶寶拒絕“誘惑”幼時拒絕情感交流將來可能造就暴力青年不要以安全為由“圈養”寶寶不同氣質類型孩子的拒絕方式孩子心理的“需要”你知道嗎?和寶寶吵架後,如何重歸於好?讓孩子從“模仿”走向獨立如何讓急脾氣寶寶變得更有耐性讓孩子膽子大起來的八大絕招寶寶做惡夢是什麼原因?幼兒言語獲得的理論幼兒心理理論的發展幼兒想像與創造力的發展幼兒記憶的發展與特點幼兒思維的發展促進幼兒記憶發展的策略與活動設計
父母與幼教工作者要積極發展幼兒期的無意識記憶和有意記憶,一方面要按照影響無意記憶效果的特點,採取適當相應的措施,以提高他們的記憶能力記憶效果;另一方面,必須加強幼兒言語系統的調節機能,經常提出明確的有意記憶的要求,並且注意發展幼兒積極的活動動機,促進他們有意記憶能力的提高。
第二,機械記憶佔優勢,理解記憶逐漸發展。在早期教育中,常見父母與幼教工作者讓孩子們死記硬背,這樣做未必見好。從記憶方法上,記憶可以分為機械記憶和理解記憶。前者是機械重複,硬背死記;後者是理解意義,記住內容。由於幼兒經驗少,缺乏記憶的方法,所以只能以機械記憶為主要方法。但幼兒期也是有理解記憶的,例如,兒童複述故事時,他絕不是一字一句地照背,而是在理解的基礎上或多或少地經過了組織加工。在一定意義上說,幼兒的理解記憶比機械記憶效果好,也就是說,幼兒對可理解的材料要比無意義的或不理解的材料記憶效果好得多。例如,幼兒對詞的記憶要比無意義音節的記憶效果好。記憶熟悉的詞要比生疏的詞的效果好。因此,父母與幼教工作者從兒童的幼兒期起,就要引導他們理解要記憶材料的意義,要掌握一定的力所能及的記憶方法。然而,幼兒的機械記憶是主要的,機械記憶仍然占著優勢。等到他們入學後,隨著年齡的增加,機械記憶才逐步減弱,理解記憶逐步佔優勢。正因為幼兒期機械記憶發達,因而從幼兒期,甚至更早一點兒就應該讓孩子背點兒東西,例如詩詞、中文拼音、外語單詞等;利用機械記憶,從小就讓兒童打下知識的基礎,這是早期教育中很重要的一條心理學依據。
第三,形象記憶佔優勢,語詞記憶逐漸發展。形象記憶或表像記憶是借助具體的形象或表像來記憶某種材料的,例如到過頤和園公園之後,兒童能回憶萬壽山的形象。語詞記憶是利用詞的標誌來記憶材料的,它在兒童言語系統出現之後才產生。心理學研究材料表明,幼兒階段,形象記憶效果高於語詞記憶的效果,這主要是由於學齡前兒童心理發展的總趨勢,即思維的具體形象性的特點所致。隨著幼兒抽象邏輯思維與言語的發展,可以看到,幼兒形象記憶和語詞記憶的能力也都隨之提高,而且語詞記憶的發展速度大於形象記憶,語詞記憶的效果逐漸接近形象記憶的效果。因此,在早期教育中,父母與幼教工作者要充分運用直觀性原則,同時要加強語詞的解釋說明,使形象和詞在幼兒記憶中相互作用,從而提高記憶效果,促使記憶發展。
二、幼兒記憶策略的發展(一)複述策略在一個研究中,給幼稚園的幼兒、小學二年級和五年級的學生呈現一系列圖片並讓他們記住。在呈現圖片後的15秒內,兒童準備複測。一個研究者觀察幼兒在這段時間內動嘴唇的次數,並認定它與幼兒要努力記住詞有關。研究者報告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複述的次數也有所增加。85%的五年級兒童表現出一些自發複述的證據,然而,只有10%的幼稚園兒童是這樣做的。另外,平均而言,在同一個年齡水準上,那些複述得多的幼兒比那些複述得少的幼兒回憶得更多。
(二)組織策略如果說複述策略是機械的記憶,那組織策略則是意義的記憶。人們可以通過對記憶內容的組織加工,把新材料納入已有的知識框架之中或把材料作為合併單元而組合為某個新的知識框架,從而獲得更好的記憶效果。對記憶材料可以用多種方式組織加工。下面介紹幾種加工方式。
1.歸類加工如果向你呈現60張圖片,它們分別屬於傢俱、碗碟、花、交通工具等,然後要求你進行自由回憶,你會怎麼做呢?你自然知道,要記住60張互不聯繫的圖片要比把這些圖片聚集為幾個類別再進行記憶困難得多。所以可能的做法就是將這60張圖片分門別類再進行記憶。事實上,已有很多研究結果表明,歸類加工是促進幼兒記憶的一種良好的組織策略。你在上例中所使用的方法是類別歸類,意思是指我們在記一系列項目時總是傾向於將它們按一定的類別記憶。還有一類歸類加工是聯想歸類。所謂聯想就是由一種經驗想起另一種經驗,或由想起的一種經驗又想起另一種經驗。人們在記憶的過程中可以根據著名的聯想三定律進行歸類加工。例如,根據接近律(由一種經驗而想到在空間上或時間上與之接近的另一種經驗)而將桌子—椅子、男人—女人等詞彙組織在一起記憶。 五個方法教你的寶寶拒絕“誘惑”幼時拒絕情感交流將來可能造就暴力青年不要以安全為由“圈養”寶寶不同氣質類型孩子的拒絕方式孩子心理的“需要”你知道嗎?和寶寶吵架後,如何重歸於好?讓孩子從“模仿”走向獨立如何讓急脾氣寶寶變得更有耐性讓孩子膽子大起來的八大絕招寶寶做惡夢是什麼原因?幼兒言語獲得的理論幼兒心理理論的發展幼兒想像與創造力的發展幼兒記憶的發展與特點幼兒思維的發展促進幼兒記憶發展的策略與活動設計
2.主觀組織當記憶材料既不能進行類別歸類又沒有較好的聯想律可以用時,人們傾向於進行主觀的組織加工。例如,當向被試呈現一些無關聯的單詞(如帽子、照片、羊、祖父……),讓他們自由回憶時,隨著測驗次數的增加,被試的回憶量會不斷增多。同時還發現,被試在連續各次實驗中有以相同順序回憶單詞的傾向。這種現象就可能是被試主觀地將這些無關聯的單詞放到一個故事的場景中所致。
3.意義編碼對那些無意義的數字、單詞等,如果把它們與原有的知識經驗聯繫起來,或者從中找出它們之間的關聯來,賦予一定的意義,就容易記住。例如,要記住:149162536496481。如果看不出這些數字間的意義聯繫,就很難記。如果看出了這些數位的一種意義結構:1,4,9,16,25,36,49,64,81,即“從1到9的整數的平方”,那就容易記住了。
4.心象化幼兒早期的記憶特點是形象記憶佔優勢,語詞記憶逐漸發展。因此,對於故事和詩歌,或單詞,如果能在頭腦中形成心象來記憶,其效果遠遠優於機械地重複記憶。
(三)檢索策略資訊一旦進入了記憶系統,就要通過某些方法將它檢索出來。對於再認而言,因為呈現的刺激將有助於檢索出相應的記憶內容,所以檢索過程就要容易些。然而,對於回憶而言,檢索過程就不是那麼簡單了。
幼兒在檢索方面的缺陷明顯地與他們對恢復原先的編碼環境的需要有關。例如,在一項研究中,呈現給幼兒一組與當時的目標表徵有關的線索(如用玫瑰花和鬱金香花作為百合花的線索)。然後,在檢索過程中,又再將這些線索部分或全部呈現給幼兒,要求兒童回憶那些與線索相關的目標詞。結果發現,幼兒在適當的指導下,能夠檢索出資訊,但是需要比年長兒童更多的、更清楚的提示。
三、幼兒元記憶的發展(一)關於主體的元記憶幼兒的元記憶是指兒童對作為記憶者的自己和他人所具有的所有能力、局限和特質所具有的認識。兒童學會識別和確認記憶及遺忘的經驗,在認識上把這些經驗區別于諸如思維、夢和感知等其他經驗。有證據表明,初始的記憶和遺忘概念開始形成於學前早期,是兒童內隱的心理理論發展中的一部分。然後,兒童逐步認識到各種關於人類記憶的“事實”。例如,兒童可能“從經驗中得出這樣一個令人沮喪的有關事實,即一個人不能指望後面總能提取前面儲存的內容,以及這樣一個值得高興的事實,即“現在不能立即回想起來的內容,常常最終會被想起來”。
年紀較大的兒童比年幼兒童對自己的記憶能力和局限有著比較真實而準確的認識,實驗者為兒童短暫呈示一系列常見物品的圖片,每次呈現的圖片數目逐漸增加,直到兒童說系列太長不能按順序記住這些物品為止。學前兒童極大地高估他們的記憶廣度。在他們實際只能記住四個左右的專案時,卻有一半以上的幼兒認為他們能準確記住所有十個專案。這種極度不準確可能看似適應不良。但是,有人卻認為這種高估是有益的,因為它能夠使兒童保持樂觀的態度,樂意嘗試事實上超過他們現有能力的任務。如果年幼兒童比較現實地看待他們自己的能力,他們的嘗試並不超越於他們所已掌握的範圍,則他們的認識進步可能較小。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的估計變得越來越準確。
(二)關於任務的元記憶兒童逐漸認識到,任務的難度依賴於兩個方面:必須存儲的資訊的數量和種類,以及隨後提取要求的性質。關於儲存的一個例子,甚至幼兒也知道,單純增加記憶任務,則完成起來更難。兒童也認識到,如果學習者在項目之間發現或建立意義聯繫,則項目變得比較容易記憶。例如,在要求他們想出三個單詞,使其與單詞“藍色”一道便於記憶時,年紀較大的兒童比年幼兒童更可能想到三個顏色詞。作為關於任務的元記憶的提取方面的一個例子,年齡較大的兒童知道,用自己的話複述某個故事,比準確地用聽到的話複述故事容易。 五個方法教你的寶寶拒絕“誘惑”幼時拒絕情感交流將來可能造就暴力青年不要以安全為由“圈養”寶寶不同氣質類型孩子的拒絕方式孩子心理的“需要”你知道嗎?和寶寶吵架後,如何重歸於好?讓孩子從“模仿”走向獨立如何讓急脾氣寶寶變得更有耐性讓孩子膽子大起來的八大絕招寶寶做惡夢是什麼原因?幼兒言語獲得的理論幼兒心理理論的發展幼兒想像與創造力的發展幼兒記憶的發展與特點幼兒思維的發展促進幼兒記憶發展的策略與活動設計
(三)關於策略的元記憶學前兒童只有初步的策略概念。例如,當要求他們對錄影中呈現的兩個策略加以選擇時,4歲兒童知道,當刺激在旋轉時,用一色塊標記變形金剛所藏位置,比眼望他處有助於他們記住變形金剛藏在什麼地方。5歲時,他們也知道觸摸或注視著所藏位置比眼看其他地方好。年幼兒童元記憶的發展要經歷產生性缺損(production deficiency)和仲介性缺損(mediational deficiency)階段。所謂產生性缺損,就是年幼兒童具有執行策略的基本能力,但卻常常不能在具體的記憶情境中自發情況下,兒童策略的使用和成績的改進並不同步,成績的提高常常後於策略的使用。這種兒童記憶策略的使用並不提高記憶成績的現象,就是仲介性缺損。左夢蘭等對4~7歲兒童在記憶中幫助策略的運用作了考察,發現幼兒會利用事物間的某些聯繫作為策略進行意義記憶,並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對策略的評價能力。發展過程體現為4歲兒童處於運用策略進行記憶的萌芽階段,5歲兒童進入發展的加速期,不少6歲兒童可在簡單的操作中有組織、有計劃地選用標誌畫片進行記憶操作。
克魯澤及其同事(Kreutzer,et al.,1975)要兒童回答,他們能夠想到多少可行的事情,以確保第二天早上他們不會忘記把他們的冰鞋帶到學校。兒童往往想到包含外在提示物的策略。一位小孩為確保記起,要穿著冰鞋睡覺──一個冒險但無疑極其有效的提取線索。其他的外在策略包括要求母親提醒他們和自己寫一張便條。即使他們實際並不會寫便條,這也不能妨礙許多兒童提到寫便條的策略。這項研究中的一些兒童所給出的一些策略描述,證實了他們具有一些關於記憶性質的極其複雜的直覺知識。 五個方法教你的寶寶拒絕“誘惑”幼時拒絕情感交流將來可能造就暴力青年不要以安全為由“圈養”寶寶不同氣質類型孩子的拒絕方式孩子心理的“需要”你知道嗎?和寶寶吵架後,如何重歸於好?讓孩子從“模仿”走向獨立如何讓急脾氣寶寶變得更有耐性讓孩子膽子大起來的八大絕招寶寶做惡夢是什麼原因?幼兒言語獲得的理論幼兒心理理論的發展幼兒想像與創造力的發展幼兒記憶的發展與特點幼兒思維的發展促進幼兒記憶發展的策略與活動設計 當然,即使如此,幼兒的無意記憶的效果,也是隨年齡的增大而逐步提高的。在教育的影響下,幼兒晚期,約五歲以後,兒童的有意記憶和追憶能力能逐步地發展起來。這主要是由於言語發展的結果,同時,幼兒期的教育任務,如有意識去複述故事、回想問題等,也促進了兒童有意記憶能力的發展。有意記憶的效果,主要取決於幼兒是否意識到要記住的任務,取決於幼兒活動的動機及積極性。但幼兒期的有意記憶只是初步的,遠遠未佔優勢地位。 五個方法教你的寶寶拒絕“誘惑”幼時拒絕情感交流將來可能造就暴力青年不要以安全為由“圈養”寶寶不同氣質類型孩子的拒絕方式孩子心理的“需要”你知道嗎?和寶寶吵架後,如何重歸於好?讓孩子從“模仿”走向獨立如何讓急脾氣寶寶變得更有耐性讓孩子膽子大起來的八大絕招寶寶做惡夢是什麼原因?幼兒言語獲得的理論幼兒心理理論的發展幼兒想像與創造力的發展幼兒記憶的發展與特點幼兒思維的發展促進幼兒記憶發展的策略與活動設計
父母與幼教工作者要積極發展幼兒期的無意識記憶和有意記憶,一方面要按照影響無意記憶效果的特點,採取適當相應的措施,以提高他們的記憶能力記憶效果;另一方面,必須加強幼兒言語系統的調節機能,經常提出明確的有意記憶的要求,並且注意發展幼兒積極的活動動機,促進他們有意記憶能力的提高。
第二,機械記憶佔優勢,理解記憶逐漸發展。在早期教育中,常見父母與幼教工作者讓孩子們死記硬背,這樣做未必見好。從記憶方法上,記憶可以分為機械記憶和理解記憶。前者是機械重複,硬背死記;後者是理解意義,記住內容。由於幼兒經驗少,缺乏記憶的方法,所以只能以機械記憶為主要方法。但幼兒期也是有理解記憶的,例如,兒童複述故事時,他絕不是一字一句地照背,而是在理解的基礎上或多或少地經過了組織加工。在一定意義上說,幼兒的理解記憶比機械記憶效果好,也就是說,幼兒對可理解的材料要比無意義的或不理解的材料記憶效果好得多。例如,幼兒對詞的記憶要比無意義音節的記憶效果好。記憶熟悉的詞要比生疏的詞的效果好。因此,父母與幼教工作者從兒童的幼兒期起,就要引導他們理解要記憶材料的意義,要掌握一定的力所能及的記憶方法。然而,幼兒的機械記憶是主要的,機械記憶仍然占著優勢。等到他們入學後,隨著年齡的增加,機械記憶才逐步減弱,理解記憶逐步佔優勢。正因為幼兒期機械記憶發達,因而從幼兒期,甚至更早一點兒就應該讓孩子背點兒東西,例如詩詞、中文拼音、外語單詞等;利用機械記憶,從小就讓兒童打下知識的基礎,這是早期教育中很重要的一條心理學依據。
第三,形象記憶佔優勢,語詞記憶逐漸發展。形象記憶或表像記憶是借助具體的形象或表像來記憶某種材料的,例如到過頤和園公園之後,兒童能回憶萬壽山的形象。語詞記憶是利用詞的標誌來記憶材料的,它在兒童言語系統出現之後才產生。心理學研究材料表明,幼兒階段,形象記憶效果高於語詞記憶的效果,這主要是由於學齡前兒童心理發展的總趨勢,即思維的具體形象性的特點所致。隨著幼兒抽象邏輯思維與言語的發展,可以看到,幼兒形象記憶和語詞記憶的能力也都隨之提高,而且語詞記憶的發展速度大於形象記憶,語詞記憶的效果逐漸接近形象記憶的效果。因此,在早期教育中,父母與幼教工作者要充分運用直觀性原則,同時要加強語詞的解釋說明,使形象和詞在幼兒記憶中相互作用,從而提高記憶效果,促使記憶發展。
二、幼兒記憶策略的發展(一)複述策略在一個研究中,給幼稚園的幼兒、小學二年級和五年級的學生呈現一系列圖片並讓他們記住。在呈現圖片後的15秒內,兒童準備複測。一個研究者觀察幼兒在這段時間內動嘴唇的次數,並認定它與幼兒要努力記住詞有關。研究者報告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複述的次數也有所增加。85%的五年級兒童表現出一些自發複述的證據,然而,只有10%的幼稚園兒童是這樣做的。另外,平均而言,在同一個年齡水準上,那些複述得多的幼兒比那些複述得少的幼兒回憶得更多。
(二)組織策略如果說複述策略是機械的記憶,那組織策略則是意義的記憶。人們可以通過對記憶內容的組織加工,把新材料納入已有的知識框架之中或把材料作為合併單元而組合為某個新的知識框架,從而獲得更好的記憶效果。對記憶材料可以用多種方式組織加工。下面介紹幾種加工方式。
1.歸類加工如果向你呈現60張圖片,它們分別屬於傢俱、碗碟、花、交通工具等,然後要求你進行自由回憶,你會怎麼做呢?你自然知道,要記住60張互不聯繫的圖片要比把這些圖片聚集為幾個類別再進行記憶困難得多。所以可能的做法就是將這60張圖片分門別類再進行記憶。事實上,已有很多研究結果表明,歸類加工是促進幼兒記憶的一種良好的組織策略。你在上例中所使用的方法是類別歸類,意思是指我們在記一系列項目時總是傾向於將它們按一定的類別記憶。還有一類歸類加工是聯想歸類。所謂聯想就是由一種經驗想起另一種經驗,或由想起的一種經驗又想起另一種經驗。人們在記憶的過程中可以根據著名的聯想三定律進行歸類加工。例如,根據接近律(由一種經驗而想到在空間上或時間上與之接近的另一種經驗)而將桌子—椅子、男人—女人等詞彙組織在一起記憶。 五個方法教你的寶寶拒絕“誘惑”幼時拒絕情感交流將來可能造就暴力青年不要以安全為由“圈養”寶寶不同氣質類型孩子的拒絕方式孩子心理的“需要”你知道嗎?和寶寶吵架後,如何重歸於好?讓孩子從“模仿”走向獨立如何讓急脾氣寶寶變得更有耐性讓孩子膽子大起來的八大絕招寶寶做惡夢是什麼原因?幼兒言語獲得的理論幼兒心理理論的發展幼兒想像與創造力的發展幼兒記憶的發展與特點幼兒思維的發展促進幼兒記憶發展的策略與活動設計
2.主觀組織當記憶材料既不能進行類別歸類又沒有較好的聯想律可以用時,人們傾向於進行主觀的組織加工。例如,當向被試呈現一些無關聯的單詞(如帽子、照片、羊、祖父……),讓他們自由回憶時,隨著測驗次數的增加,被試的回憶量會不斷增多。同時還發現,被試在連續各次實驗中有以相同順序回憶單詞的傾向。這種現象就可能是被試主觀地將這些無關聯的單詞放到一個故事的場景中所致。
3.意義編碼對那些無意義的數字、單詞等,如果把它們與原有的知識經驗聯繫起來,或者從中找出它們之間的關聯來,賦予一定的意義,就容易記住。例如,要記住:149162536496481。如果看不出這些數字間的意義聯繫,就很難記。如果看出了這些數位的一種意義結構:1,4,9,16,25,36,49,64,81,即“從1到9的整數的平方”,那就容易記住了。
4.心象化幼兒早期的記憶特點是形象記憶佔優勢,語詞記憶逐漸發展。因此,對於故事和詩歌,或單詞,如果能在頭腦中形成心象來記憶,其效果遠遠優於機械地重複記憶。
(三)檢索策略資訊一旦進入了記憶系統,就要通過某些方法將它檢索出來。對於再認而言,因為呈現的刺激將有助於檢索出相應的記憶內容,所以檢索過程就要容易些。然而,對於回憶而言,檢索過程就不是那麼簡單了。
幼兒在檢索方面的缺陷明顯地與他們對恢復原先的編碼環境的需要有關。例如,在一項研究中,呈現給幼兒一組與當時的目標表徵有關的線索(如用玫瑰花和鬱金香花作為百合花的線索)。然後,在檢索過程中,又再將這些線索部分或全部呈現給幼兒,要求兒童回憶那些與線索相關的目標詞。結果發現,幼兒在適當的指導下,能夠檢索出資訊,但是需要比年長兒童更多的、更清楚的提示。
三、幼兒元記憶的發展(一)關於主體的元記憶幼兒的元記憶是指兒童對作為記憶者的自己和他人所具有的所有能力、局限和特質所具有的認識。兒童學會識別和確認記憶及遺忘的經驗,在認識上把這些經驗區別于諸如思維、夢和感知等其他經驗。有證據表明,初始的記憶和遺忘概念開始形成於學前早期,是兒童內隱的心理理論發展中的一部分。然後,兒童逐步認識到各種關於人類記憶的“事實”。例如,兒童可能“從經驗中得出這樣一個令人沮喪的有關事實,即一個人不能指望後面總能提取前面儲存的內容,以及這樣一個值得高興的事實,即“現在不能立即回想起來的內容,常常最終會被想起來”。
年紀較大的兒童比年幼兒童對自己的記憶能力和局限有著比較真實而準確的認識,實驗者為兒童短暫呈示一系列常見物品的圖片,每次呈現的圖片數目逐漸增加,直到兒童說系列太長不能按順序記住這些物品為止。學前兒童極大地高估他們的記憶廣度。在他們實際只能記住四個左右的專案時,卻有一半以上的幼兒認為他們能準確記住所有十個專案。這種極度不準確可能看似適應不良。但是,有人卻認為這種高估是有益的,因為它能夠使兒童保持樂觀的態度,樂意嘗試事實上超過他們現有能力的任務。如果年幼兒童比較現實地看待他們自己的能力,他們的嘗試並不超越於他們所已掌握的範圍,則他們的認識進步可能較小。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的估計變得越來越準確。
(二)關於任務的元記憶兒童逐漸認識到,任務的難度依賴於兩個方面:必須存儲的資訊的數量和種類,以及隨後提取要求的性質。關於儲存的一個例子,甚至幼兒也知道,單純增加記憶任務,則完成起來更難。兒童也認識到,如果學習者在項目之間發現或建立意義聯繫,則項目變得比較容易記憶。例如,在要求他們想出三個單詞,使其與單詞“藍色”一道便於記憶時,年紀較大的兒童比年幼兒童更可能想到三個顏色詞。作為關於任務的元記憶的提取方面的一個例子,年齡較大的兒童知道,用自己的話複述某個故事,比準確地用聽到的話複述故事容易。 五個方法教你的寶寶拒絕“誘惑”幼時拒絕情感交流將來可能造就暴力青年不要以安全為由“圈養”寶寶不同氣質類型孩子的拒絕方式孩子心理的“需要”你知道嗎?和寶寶吵架後,如何重歸於好?讓孩子從“模仿”走向獨立如何讓急脾氣寶寶變得更有耐性讓孩子膽子大起來的八大絕招寶寶做惡夢是什麼原因?幼兒言語獲得的理論幼兒心理理論的發展幼兒想像與創造力的發展幼兒記憶的發展與特點幼兒思維的發展促進幼兒記憶發展的策略與活動設計
(三)關於策略的元記憶學前兒童只有初步的策略概念。例如,當要求他們對錄影中呈現的兩個策略加以選擇時,4歲兒童知道,當刺激在旋轉時,用一色塊標記變形金剛所藏位置,比眼望他處有助於他們記住變形金剛藏在什麼地方。5歲時,他們也知道觸摸或注視著所藏位置比眼看其他地方好。年幼兒童元記憶的發展要經歷產生性缺損(production deficiency)和仲介性缺損(mediational deficiency)階段。所謂產生性缺損,就是年幼兒童具有執行策略的基本能力,但卻常常不能在具體的記憶情境中自發情況下,兒童策略的使用和成績的改進並不同步,成績的提高常常後於策略的使用。這種兒童記憶策略的使用並不提高記憶成績的現象,就是仲介性缺損。左夢蘭等對4~7歲兒童在記憶中幫助策略的運用作了考察,發現幼兒會利用事物間的某些聯繫作為策略進行意義記憶,並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對策略的評價能力。發展過程體現為4歲兒童處於運用策略進行記憶的萌芽階段,5歲兒童進入發展的加速期,不少6歲兒童可在簡單的操作中有組織、有計劃地選用標誌畫片進行記憶操作。
克魯澤及其同事(Kreutzer,et al.,1975)要兒童回答,他們能夠想到多少可行的事情,以確保第二天早上他們不會忘記把他們的冰鞋帶到學校。兒童往往想到包含外在提示物的策略。一位小孩為確保記起,要穿著冰鞋睡覺──一個冒險但無疑極其有效的提取線索。其他的外在策略包括要求母親提醒他們和自己寫一張便條。即使他們實際並不會寫便條,這也不能妨礙許多兒童提到寫便條的策略。這項研究中的一些兒童所給出的一些策略描述,證實了他們具有一些關於記憶性質的極其複雜的直覺知識。 五個方法教你的寶寶拒絕“誘惑”幼時拒絕情感交流將來可能造就暴力青年不要以安全為由“圈養”寶寶不同氣質類型孩子的拒絕方式孩子心理的“需要”你知道嗎?和寶寶吵架後,如何重歸於好?讓孩子從“模仿”走向獨立如何讓急脾氣寶寶變得更有耐性讓孩子膽子大起來的八大絕招寶寶做惡夢是什麼原因?幼兒言語獲得的理論幼兒心理理論的發展幼兒想像與創造力的發展幼兒記憶的發展與特點幼兒思維的發展促進幼兒記憶發展的策略與活動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