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幼年時家庭貧困 孩子大腦更小

有錢真的不一樣, 至少對大腦來說確實是這樣。 據美國《時代週刊》報導, 在兩個獨立的最新實驗中, 研究人員發現, 年幼時期的貧窮與較小的大腦以及在處理某些感官資訊的低效存在著關聯。

早先的研究表明, 貧困可能損害兒童的認知功能受損, 使他們在學校的成績不好。 然而, 運用成像技術, 研究者記錄了貧困兒童大腦中可測量的變化。

發表於《美國醫學會小兒科期刊》上的其中一項研究表明, 在窮人家庭長大的孩子, 他們的大腦中的白質和灰質會比富人家庭中的孩子要少, 灰白質是大腦中樞神經系統的重要成份。

Advertisiment
另外, 窮人家孩子的海馬和杏仁區域也比較小, 而這些區域和調節注意力、記憶力和情感有關。

根據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 在財政吃緊家庭中長大的孩子, 父母的支持以及與孩子之間的交流會受到影響, 因此這些孩子會經受更多的壓力和焦慮, 從而使得他們的大腦變得更小。

在第二項發表於《神經科學》期刊的研究中, 來自伊利諾斯的西北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 母親受教育的程度低——普遍來說是貧困的一種象徵, 和在匱乏的資源中長大的孩子處理聲音的能力較低有關。 研究人員發現, 那些母親受教育程度低的青少年, 比那些母親受教育程度較高的青少年, 在聽講的時候會表現出更加多變的神經反應。

Advertisiment
根據以前的研究, 這種神經反應可以和較低的閱讀技巧劃上等號。 這個科學家團隊猜想, 母親和孩子之間缺少語言上的交流, 是導致神經對講話產生多變反應的一個因素, 而這種語言上的你來我往, 將會對一個正在發育中的大腦有效地分辨和辨認講話起到基礎作用。

不過, 好消息是, 這種影響是可以逆轉的。 我們無法選擇自己出生的家庭條件, 但是我們卻可以選擇在兒童的幼年時期給予更多的關心, 來避免科學家所推測的這種生理變化。 “通過在神經科學系統內部對微觀經濟學的研究, ”西北大學的神經科學、生理學和交往行為科學的教授, 同時也是第二項研究的第二作者Nina Kraus說:“我們關於經驗如何塑造大腦的理解,

Advertisiment
將會幫助教育彌合這種微觀經濟帶來的鴻溝。 ”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