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綱要》中明確指出“要培養孩子樂於參加集體活動”“樂於用語言交流”。 結合《綱要》精神, 針對本班孩子年齡特點, 我設計了本節活動“蘿蔔瑤”, 用富有視覺效應的圖畫教具來吸引孩子。
在活動中, 培養孩子只有付出勞動, 才能得到收穫的意識;培養孩子大膽的敢說、想說、樂於說。 並通過活動豐富幼兒詞彙:拔、洗、切、炒、吃。
活動目標
1、能夠理解兒歌的內容, 並初步朗誦兒歌。
2、引導幼兒能夠嘗試用簡單的動作表演兒歌。
3、培養幼兒願意學習兒歌的情感。
重點難點
1、能夠理解兒歌的內容, 並初步朗誦兒歌。
2、引導幼兒能夠嘗試用簡單的動作表演兒歌。
Advertisiment
活動準備
1、相關圖片四幅, 分別表現小兔拔蘿蔔、洗蘿蔔、切蘿蔔、炒蘿蔔、吃蘿蔔。 2、兔子卡片四張, 蘿蔔圖片4~6碗。
活動過程
一、引題。
1、師:“昨天劉老師到小兔家玩, 給小兔拍了幾張照片, 請小朋友一起來看一看, 說一說照片上的小兔在幹什麼?”
2、引導幼兒依次觀察五幅圖片, 並說說小兔在幹什麼?教師根據幼兒回答進行小結。
二、理解兒歌內容。
教師扮演小兔指著第一張照片說:“這張照片是我在拔蘿蔔, 拔蘿蔔, 拔拔拔。 ”(小兔依次介紹圖片, 教師和幼兒跟讀、動作創編引導幼兒理解內容。 方法同上)
三、學念兒歌。
1、 師:“老師把這五張照片的內容編成了一首好聽的兒歌, 給它起名字叫:蘿蔔謠。
2、教師示範念兒歌一遍。
Advertisiment
3、 幼兒根據照片提示念兒歌一遍。 (念完後貼出一碗蘿蔔)。 4、 師生加動作念兒歌一遍。 (念完後貼出一碗蘿蔔)。
四、念兒歌炒蘿蔔。
1、 師:“咦, 小朋友看看, 小兔一共炒了幾碗蘿蔔?今天有三位客人到小兔家做客(出示另外三隻小兔圖片), 小朋友想一想, 三碗蘿蔔分給三位客人夠不夠?小兔自己不是沒的吃了嗎。 誰來幫忙念兒歌, 讓小兔再炒幾碗蘿蔔?
2、 請個別幼兒念兒歌(念一次貼出一碗蘿蔔)。
五、活動結束。
總結:“小朋友們, 你們真棒!又學會了一首新兒歌!還念得非常好聽!念完了《蘿蔔謠》, 你們想不想去拔蘿蔔?”(想)“那我們就來排隊, 到外面去吧!”結束。
附兒歌:蘿蔔瑤
拔蘿蔔, 拔蘿蔔, 拔拔拔。
洗蘿蔔, 洗蘿蔔, 洗洗洗。
切蘿蔔, 切蘿蔔,
Advertisiment
炒蘿蔔, 炒蘿蔔, 炒炒炒。
吃蘿蔔, 吃蘿蔔, 吃吃吃。
教學反思
這首兒歌結構簡單, 句式對仗, 節奏明顯, 趣味性強, 易被幼兒所接受。 根據孩子的認知結構, 我按教材上剛開始把兒歌的內容加以故事的形式展現, 我覺得這樣對孩子們來說失去了拓展、想像的空間。 也缺乏一定的挑戰性。
在活動的開始, 我只是簡單的講述故事, 然後提問, 充分為孩子們營造表達的空間。 但我太低估了幼兒的想像能力, 沒有加入創編兒歌這個環節, 直接把兒歌展示出來, 沒給孩子創造想像的空間。 活動過後才意識到, 我應該只示範編第一句, 最大的限度留給孩子時間, 在情景中給孩子感受, 盡可能地讓孩子去說、去編, 力爭讓所有的幼兒都參與進來,
Advertisiment
不過在講故事時, 為了尊重幼兒的年齡特點, 我注意語速較慢, 吐字清晰, 通過圖片進行了故事的講述, 並特意加重了“拔、洗、切、炒、吃”的讀音。 在複述故事時, 小朋友們都很積極, 回答得也很準確, 當做“拔、洗、切、炒、吃”的動作時, 他們都紛紛主動模仿老師做這些動作。
通過活動, 我真正的意識到, 以後我們都要以孩子為“本”, 尊重孩子的主體地位, 促進孩子的主體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