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幼稚園區域活動:誰是大力士

區域活動時, 美工區裡孩子們專心致志地照著圖示玩折紙, 突然, 舟舟興奮地叫起來:“看, 我的紙站起來了!”他的聲音一下子引來其他區域的小夥伴和我的關注, 大家一起圍過去, 只見舟舟將一張對折過的紙穩穩地豎立在桌面上, 樂樂說:“這有什麼呀, 我的紙能站起來, 上面還能放東西呢。 ”說著拿來一張紙反復折疊了幾下, 立在桌上, 然後將一本圖書放在紙上, 果然薄薄的一張紙頂起了一本書, 其他孩子見了紛紛也想試一試。 孩子們對紙表現出極強的探索欲望。 怎麼才能讓軟塌塌的紙站立起來?紙上面還能放些什麼東西?活動區一下子變得熱鬧異常。

Advertisiment

看著孩子們興致勃勃的樣子, 我們及時觀察和瞭解了他們在活動中關心的問題和需要瞭解的知識, 設計了《誰是大力士》這一科學活動, 引導孩子們嘗試用多種方法讓紙立起來, 在討論、比較、操作中探索不同形狀的紙筒的承受力。

活動目標

1.嘗試用多種方法讓紙立起來, 發現紙筒形狀和承受力之間的關係。

2.提高動手、判斷和分析能力。

3.積極參與探究活動, 體驗同伴合作的樂趣。

活動準備

1. 物質準備:紙(普通A4紙張)做的三棱柱、四棱柱、圓柱若干;木制積木若干(輔助材料);幼兒人手一張紙、記錄表。

2. 經驗準備:幼兒有折紙、搭積木等相關經驗。

活動過程

一、試一試, 探索讓紙張站立的方法。

Advertisiment

師:最近呀, 我發現很多小朋友喜歡讓自己手裡的紙站起來。 今天老師拿給你們的紙能不能站起來呢?快來試一試吧。

幼兒自由探索, 教師引導其用折、卷等各種方法進行嘗試。

【說明】讓軟塌塌的紙張站起來, 是幼兒近期熱衷的遊戲, 而且經過自主探索, 他們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活動從這裡開始, 很好地激發了幼兒的興趣, 並且為後面的活動做了鋪墊。

二、想一想, 探索讓紙張頂起積木的方法。

師:紙除了卷成圓柱紙筒、折成扇子可以站起來, 還可以變成什麼形狀站起來呢?

師:我的這張紙站起來力氣可大啦, 能把我手上的這塊積木頂起來!現在老師就演示給你們看。

教師演示折紙, 並頂起一塊積木。

師:你們的紙能頂起一塊積木嗎?試試看。

Advertisiment

幼兒自主探索。

師小結:薄薄的一張紙, 小朋友把它卷一卷、折一折、變一變, 就能夠頂起一塊積木。

【說明】幼兒探索紙的多種立法, 在立起來的紙張上堆放積木, 這樣的操作與嘗試讓幼兒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幼兒的探索興趣更濃厚, 探索方式更多元, 探索結果更有效。

三、比一比, 感知三棱柱、四棱柱、圓柱承重能力的大小。

師:剛才小朋友們把紙折了折, 它就能頂起一塊積木, 薄薄的紙一下子變得這麼有力量。 可是呀, 這還不算什麼, 現在老師帶來三位真正的大力士, 它們要比小朋友手裡的紙更有力量, 看一看, 誰認識它們?

教師拿出準備好的用紙折好的三棱柱、四棱柱、圓柱, 請幼兒觀察它們的特點,

Advertisiment
並猜猜誰的力氣最大。

師:它們三個正在比誰的力氣大, 三棱柱說它的力氣最大, 四棱柱、圓柱體都不服氣, 覺得自己才是大力士, 那到底誰的力氣大呢? 我們來幫它們比一比。

探索一:在三種不同形狀的紙筒上擺放積木, 比比誰的力量大。

1.在三棱柱紙筒上堆放積木。

教師在三棱柱紙筒上擺放積木, 請幼兒說說積木的什麼部位放在紙筒上比較穩。 一邊擺一邊數, 待放到最後一塊積木時, 請幼兒討論這一塊能不能算, 並點數三棱柱紙筒上一共頂起了多少塊積木。

師:這兒還有許多三棱柱紙筒, 怎樣才能讓它們頂更多積木?小朋友們去試試吧。

幼兒動手實踐, 發現三棱柱紙筒頂積木的秘密。

討論:怎樣才能讓三棱柱紙筒頂更多積木?

Advertisiment

討論中教師可引導幼兒發現將積木的中心放在紙筒上會更加穩定, 同時還要注意輕拿輕放, 這樣擺放的積木才會多。

【說明】本環節既給幼兒充足的自由探索時間和空間, 又有針對性地引導幼兒探討三棱柱紙筒上堆放積木數量不同的原因, 掌握一些基本的探究方法和注意點, 層次清晰, 步步深入, 極大地激發了幼兒的主觀能動性與大膽質疑能力。

2.在四棱柱紙筒和圓柱紙筒上堆放積木。

師:四棱柱紙筒和圓柱紙筒聽說三棱柱紙筒力氣大, 心裡可不服氣了。 到底誰的力氣大呢?我們試試就知道了。

教師發放四棱柱紙筒、圓柱紙筒和積木, 並提供記錄表(見表1)。

師:小朋友在紙筒上擺積木時要一邊擺一邊數, 並把結果記錄在表上, 記好後再選另一個形狀的紙筒擺放。聽清楚了嗎?

幼兒探索在四棱柱紙筒和圓柱紙筒上放積木,通過比較發現哪種形狀的紙筒頂的積木數量多。

師小結:剛才,我們在同樣大小紙張變成的三棱柱紙筒、四棱柱紙筒和圓柱紙筒上放積木,通過比較發現,圓柱紙筒上頂起的積木數量最多,圓柱紙筒是大力士。

【說明】每人一張記錄表,提醒幼兒在不同柱體的紙筒上擺放積木時要及時數一數、記一記,做到記錄及時、有效、準確,便於幼兒觀察、對比、分析,提升幼兒的探究興趣,不斷獲得比較科學的結論,促進了活動目標的達成。

探索二:在四個圓柱紙筒上擺放積木,探索紙筒的不同擺法及承重力大小。

師:這兒有四個圓柱紙筒和許多積木,怎樣擺放力量大?兩個好朋友一組去試試。

師小結:四個圓柱紙筒在一起,可以頂起更多的積木,如果擺法發生變化,頂起積木的數量也會發生變化。

【說明】從一張紙到一個紙筒,從一個紙筒到三種不同形狀的紙筒,再從一個圓柱紙筒到四個圓柱紙筒,層層遞進的操作材料,不斷增加的探索難度,促使幼兒之間兩兩合作,接受挑戰,幼兒對紙筒承重力的發現和認知也隨之逐步深入。

四、擺一擺,體驗圓柱組合的神奇。

師:一個圓柱紙筒力量大,四個圓柱紙筒力量更大,如果大家的紙筒都放到一起,會有什麼奇跡發生呢?現在請小朋友每人取一個圓柱紙筒,放在前面的圓圈裡,在上面墊上一塊板子,猜猜上面可以站一個小朋友嗎?

【說明】當思維被調動之後,幼兒創造的靈感源源不斷,操作活動也從手部動作中解放出來,通過擺一擺、站一站、試一試等動作的變化帶動了探索範圍的變化,新的科學概念在探索、實踐、驗證中悄然建構。

五、看一看,瞭解圓柱功能的運用。

1. 欣賞橋墩圖片。

師:科學家發現了圓柱力量大的秘密,造出了很多雄偉的橋,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2. 聯結生活經驗。

師:圓柱的作用很大,橋墩的建築都需要圓柱來幫忙,生活中哪裡還用到了圓柱呢?

本次科學活動,主要有以下兩個亮點:

1. 貼近生活,智慧積累

幼稚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幼兒的科學活動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教師應充分利用幼兒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科學活動不能僅僅停留在教材上,還要善於挖掘日常生活中的教育資源。

利用幼兒身邊的事物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既利於幼兒理解、操作和接受,也能調動幼兒探究的興趣。《誰是大力士》這一教學活動來自于幼兒遊戲,根據幼兒的探究需求而生成,與瑞吉歐教育理念所宣導的“從幼兒身邊最熟悉的事物出發”異曲同工。

幼兒在遊戲中已初步建立了“讓紙站起來”的經驗,教師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掘其隱含的教育價值,讓幼兒在自主操作中不斷建構、積累科學知識,拓展了幼兒的經驗和視野。而且在探究過程中,教師巧妙提問,引導幼兒自己發現堆放積木的訣竅:既要找准積木和柱體的重心,還要注意輕拿輕放,這樣才能保證積木的平穩堆放。

在積累了豐富的操作經驗的基礎上,幼兒不斷嘗試,形成了這樣的科學認知:在操作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圓柱體的承重力比三棱柱、四棱柱更大。一個富有挑戰性的教學目標在幼兒積極的探究中不斷積累而成。

2. 層層推進,巧妙生長

活動一開始,教師拿出一張軟塌塌的紙,簡單折了幾下,就讓紙站立起來,而且能頂起一塊木制積木,把看似不可能的事情變成了可能,這樣的示範激發了幼兒的探索興趣,幼兒們紛紛嘗試起來。嘗試成功之後,教師提出新的問題:在三棱柱上堆放積木,能頂起多少塊呢?

隨後教師不斷提高操作難度,從讓幼兒探索三種不同形狀柱體(即三棱柱、四棱柱和圓柱體)的承重力,到比較四個圓柱體在擺放方法不同的情況下的承重力,最後上升到將每個幼兒手中的圓柱體擺放到一起,挑戰能否承受一個幼兒的重量,難度層層推進,推動幼兒不斷去探索、思考。

幼兒在試一試、想一想、比一比、擺一擺、看一看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發現了其中蘊藏的科學秘密,積累和建構了有關“圓柱力量大”的科學概念,同時,幼兒的學習品質也在活動的逐步推進中獲得發展。

記好後再選另一個形狀的紙筒擺放。聽清楚了嗎?

幼兒探索在四棱柱紙筒和圓柱紙筒上放積木,通過比較發現哪種形狀的紙筒頂的積木數量多。

師小結:剛才,我們在同樣大小紙張變成的三棱柱紙筒、四棱柱紙筒和圓柱紙筒上放積木,通過比較發現,圓柱紙筒上頂起的積木數量最多,圓柱紙筒是大力士。

【說明】每人一張記錄表,提醒幼兒在不同柱體的紙筒上擺放積木時要及時數一數、記一記,做到記錄及時、有效、準確,便於幼兒觀察、對比、分析,提升幼兒的探究興趣,不斷獲得比較科學的結論,促進了活動目標的達成。

探索二:在四個圓柱紙筒上擺放積木,探索紙筒的不同擺法及承重力大小。

師:這兒有四個圓柱紙筒和許多積木,怎樣擺放力量大?兩個好朋友一組去試試。

師小結:四個圓柱紙筒在一起,可以頂起更多的積木,如果擺法發生變化,頂起積木的數量也會發生變化。

【說明】從一張紙到一個紙筒,從一個紙筒到三種不同形狀的紙筒,再從一個圓柱紙筒到四個圓柱紙筒,層層遞進的操作材料,不斷增加的探索難度,促使幼兒之間兩兩合作,接受挑戰,幼兒對紙筒承重力的發現和認知也隨之逐步深入。

四、擺一擺,體驗圓柱組合的神奇。

師:一個圓柱紙筒力量大,四個圓柱紙筒力量更大,如果大家的紙筒都放到一起,會有什麼奇跡發生呢?現在請小朋友每人取一個圓柱紙筒,放在前面的圓圈裡,在上面墊上一塊板子,猜猜上面可以站一個小朋友嗎?

【說明】當思維被調動之後,幼兒創造的靈感源源不斷,操作活動也從手部動作中解放出來,通過擺一擺、站一站、試一試等動作的變化帶動了探索範圍的變化,新的科學概念在探索、實踐、驗證中悄然建構。

五、看一看,瞭解圓柱功能的運用。

1. 欣賞橋墩圖片。

師:科學家發現了圓柱力量大的秘密,造出了很多雄偉的橋,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2. 聯結生活經驗。

師:圓柱的作用很大,橋墩的建築都需要圓柱來幫忙,生活中哪裡還用到了圓柱呢?

本次科學活動,主要有以下兩個亮點:

1. 貼近生活,智慧積累

《幼稚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幼兒的科學活動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教師應充分利用幼兒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科學活動不能僅僅停留在教材上,還要善於挖掘日常生活中的教育資源。

利用幼兒身邊的事物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既利於幼兒理解、操作和接受,也能調動幼兒探究的興趣。《誰是大力士》這一教學活動來自于幼兒遊戲,根據幼兒的探究需求而生成,與瑞吉歐教育理念所宣導的“從幼兒身邊最熟悉的事物出發”異曲同工。

幼兒在遊戲中已初步建立了“讓紙站起來”的經驗,教師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掘其隱含的教育價值,讓幼兒在自主操作中不斷建構、積累科學知識,拓展了幼兒的經驗和視野。而且在探究過程中,教師巧妙提問,引導幼兒自己發現堆放積木的訣竅:既要找准積木和柱體的重心,還要注意輕拿輕放,這樣才能保證積木的平穩堆放。

在積累了豐富的操作經驗的基礎上,幼兒不斷嘗試,形成了這樣的科學認知:在操作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圓柱體的承重力比三棱柱、四棱柱更大。一個富有挑戰性的教學目標在幼兒積極的探究中不斷積累而成。

2. 層層推進,巧妙生長

活動一開始,教師拿出一張軟塌塌的紙,簡單折了幾下,就讓紙站立起來,而且能頂起一塊木制積木,把看似不可能的事情變成了可能,這樣的示範激發了幼兒的探索興趣,幼兒們紛紛嘗試起來。嘗試成功之後,教師提出新的問題:在三棱柱上堆放積木,能頂起多少塊呢?

隨後教師不斷提高操作難度,從讓幼兒探索三種不同形狀柱體(即三棱柱、四棱柱和圓柱體)的承重力,到比較四個圓柱體在擺放方法不同的情況下的承重力,最後上升到將每個幼兒手中的圓柱體擺放到一起,挑戰能否承受一個幼兒的重量,難度層層推進,推動幼兒不斷去探索、思考。

幼兒在試一試、想一想、比一比、擺一擺、看一看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發現了其中蘊藏的科學秘密,積累和建構了有關“圓柱力量大”的科學概念,同時,幼兒的學習品質也在活動的逐步推進中獲得發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