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暑:
將中暑的孩子移到涼爽處, 用比孩子體溫低兩度左右的水給孩子浸浴, 每次30分鐘, 每日兩次。 體溫高時可用酒精加等量水擦頸部、腋下、腹股溝和四肢。 可食用鹽開水、西瓜汁、5%糖開水等, 也可服用一些人丹、十滴水、霍香正氣水等藥物, 必要時給一些退熱藥。
預防幼兒中暑, 居室要注意開窗通風, 用電風扇或空調降低調節室溫。 給孩子穿寬鬆透氣的服裝, 勤洗澡、勤換衣、勤喝水。 戶外活動時, 避開強烈陽光, 正午前後兩小時最好不要外出, 外出時帶遮陽帽。
2、皮膚病:
幼兒的皮膚細嫩, 易受病毒、細菌及其他因素的損害,
Advertisiment
膿皰瘡是一種傳染性皮膚病, 重症的孩子會發生鄰近的淋巴結腫大、發熱等, 有的還會併發敗血症、風濕熱及小兒急性腎炎。
預防痱子和膿皰瘡, 主要是保持皮膚清潔, 勤洗澡, 及時更換汗濕的衣服。 已患痱子的孩子, 不要讓他搔抓, 不要用熱水或鹼性肥皂燙洗, 也不能用涼水刺激, 要用溫水洗浴, 可搽止癢劑。
另外, 要讓孩子多喝水, 及時補充水分, 可多吃些綠豆湯、冬瓜湯、西瓜、金銀花露等, 起到祛暑、除濕、解毒作用。
對患了膿皰瘡的孩子,
Advertisiment
3、腸道疾病:
夏季幼兒易患急性胃腸炎、腹瀉、細菌性痢疾等腸道疾病。 夏季的腸道疾病以細菌感染為主, 因為氣溫高, 病菌繁殖快, 各種食物、水、飲品、物品很容易受到病菌的污染, 加上幼兒腸道的抵抗力弱, 自我保健意識差, 吃了被病菌污染的食物, 更容易患病。 另外, 受涼受熱, 過食冷飲, 暴飲暴食都會造成消化功能紊亂, 患腸道疾病。
孩子患了腸道疾病, 除了按醫生的要求進行治療外, 家庭護理是極其重要的。
Advertisiment
腹瀉稍緩解後, 可以給低渣、少油、少糖、不產氣的飲食, 如大米粥、藕粉、蛋花湯、面片、魚泥、碎瘦肉、果汁等。 忌食刺激性食物、發酵和脹氣的食物、高脂肪高蛋白食物, 並要做到少食多餐。
預防腸道疾病的關鍵是把好"病從口入"這一關。 避免孩子暴飲暴食, 讓孩子飯前便後洗手。 吃瓜果要洗淨、削皮, 不喝生水, 不吃過期、變質的食物, 不買"三無"食品。
儘量少吃冷飲, 因為冷飲中的病菌不會被凍死。 少吃街頭小攤販的食品和鹵菜、熟食,
Advertisiment
乙腦發病有季節性, 90%的病人發生在7、8、9三個月, 特別是2~7歲兒童發病率最高。 孩子患病時, 往往起病較急, 體溫在1~2天內高達39~40度, 伴頭痛、噁心和噴射性嘔吐, 同時多伴有嗜睡和精神倦怠, 繼而出現意識混亂, 抽搐、甚至呼吸衰竭, 危及生命。
孩子一旦染上乙腦, 不僅帶來身體上的病, 嚴重的還會有失語、吞咽困難、肢體運動障礙等神經系統後遺症。
從實行計畫免疫以來, 學齡前兒童普遍接受了乙腦病毒疫苗的預防接種, 患乙腦的兒童明顯減少, 可是預防接種後的保護率只有76%~90%, 所以仍不能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