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們常常抱怨:教育孩子特別累。 最讓人頭疼的, 是孩子與人交往的問題。 見到一位熟人, 總要家長提醒了, 才會打個招呼, 分別時, 也要家長提醒了, 才會說聲再見, 根本沒有以前的孩子那麼懂事、合群, 不用怎麼教, 嘴就"甜"得不行。
還有些孩子, 他們入園、入學後, 難以適應群體生活。 別的小朋友都結交了許多新朋友, 呼朋引伴地玩兒。 可他們卻孤零零地一個人, 不知怎麼才能進入這個群體。 或者, 已經結交了一些玩伴, 卻由於交往方式的失誤, 不是與其他人打架、爭吵, 就是畏縮、懼怕, 最終被這個群體所拋棄。
Advertisiment
這樣的孩子, 適應能力普遍發展較緩慢。 如果不及時輔導, 會逐漸養成孤僻、內向、軟弱怕事、沉默寡言的性格, 沒有一般小朋友天真活潑的氣息。 另一方面, 也會造成做事非常認真, 追求完美, 以至容易鑽進"牛角尖"。 而這些, 都對孩子長大後在社會中的發展不利。
其實, 孩子之所以不擅長與人交往, 原因並非是由於孩子內向, 溯本求源, 其原因恰恰是因為家長。 初為人父母, 家長們缺少教子經驗, 往往有種不知所措之感, 會表現得過於嚴肅, 力求讓孩子儘快進步。 在這種壓力下, 孩子的表現, 已是種畸形的表現。 孩子每天驚恐于自己如何做才能達到家長的要求, 性格自然會趨於內向, 不擅言談。
另一方面, 家長對孩子的關心過度,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家長的另一種代勞方式, 則更加限制了孩子的交往能力。 家長帶孩子出門時, 遇到熟人, 家長往往會搶先一步催促孩子:"這是小王阿姨, 快向王阿姨問好。 ""這是張叔叔, 問張叔叔好。 "這種情形多了, 孩子會感到難堪並產生依賴心理, 認為一切都有家長安排,
Advertisiment
教育孩子, 無論是社交教育還是其它教育形式, 都需要家長找到一種與孩子相匹配的方式。 初為家長, 就像一個剛學會開車的人, 心情緊張, 不知怎麼來配合車的運動態式, 對待車的態度, 往往不是過於緊張就是過於放鬆, 弄得車也會受到傷害, 而駕車的人也很累。 所以, 有經驗的司機, 往往會順應車的運動, 溫和地駕車。
教育孩子和駕車是兩回事, 但在精神上, 兩者卻是相通的。 因此, 家長在教育孩子與人交往或其它方面時, 需態度溫和, 在精神上與孩子相通, 在形式上, 也需與孩子的性格、愛好等相配合。